簡介
《田園交響詩》四部曲 ,作者為陶正,包括《女子們》、《老漢們》、《婆姨們》、《後生們》,題材為陝北延川的農民。《女子們》系《田園交響詩》之一,寫“我”返回插隊之地的見聞與對往事的回憶,塑造了愛愛、香妹等各具性格特徵的農村女青年形象。作者
浙江紹興人。中共黨員。197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1968年赴陝北鄉村插隊務農,1977年後歷任北京歌舞團藝術創作室主任,一級編劇。北京文學藝術家聯合會理事。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曾主編《山花》。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鏇轉的舞台》、《月光織成的網》、《重疊的印象》、《第三種死亡》,中短篇小說集《女子們》、《天女》,報告文學《願有英俊出於中華》,散文《我本隨和》,歌詞《北京大學百年校慶組歌》,歌舞劇劇本《盛世行》,電影文學劇本《京城緝捕隊》等。短篇小說《逍遙之樂》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宗清樂舞《盛世行》獲1990年文華新劇目創作獎,歌詞《日月同光彩》獲1995年全國歌詞創作一等獎。人物形象
陶正的這部描寫知青回鄉所見所聞所感所嘆的中篇小說《女子們》,從一個側面——山鄉的女子們,幾個角度——四個性格、生活道路各異的人物,寫出了城市知識青年眼中的農村所發生的變革。同十幾年前的情景相比,人的變化不只是外表上的更主要是內心的變化是明顯的,但她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地方沒變,就是追求自己的理想,那是當年這個北京來的夜校老師讓她們看到的,想到的,鼓勵她們去爭取的,至今還深深地留在她們的記憶深處。不,不是留下了,而是變成了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至今仍在追求著。那種“變化”,可以說就是追求的結果。
愛愛
有的女子是在夢中追求,像文中的愛愛。當年是個美麗、靦腆、心靈手巧的女子,她是那么渴望知道外面的世界,一心念著北京。每當老師講外面的見聞時,她總是痴迷的聽著,把一切都裝在心裡。每當夜校下課時,她總是走在最後,向老師問一些諸如“汽車誰都能坐嗎”一類的問題。當老師要離開那裡時,愛愛竟一直追到了公路旁,為的是要那套北京的照片。從此那照片就成了愛愛的寶物,成天看著它發獃,任說媒的踩平了門坎也不嫁,終於憂鬱出病來,帶著她的夢想走入另一個世界裡去。留下的是一雙繡上了北京風景的鞋墊,上面有華燈,昆明湖還有船中的情侶。愛愛的死是令人同情、惋惜的,她死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她無力擺脫眼前的一切,無法得到嚮往的一切,便選擇了死,或者說生的欲望終究沒有戰勝死神。她像一朵美麗的鮮花,她太嬌弱,太渴望陽光也太易凋零。
香妹
與此截然不同的是她的好友香妹。她也一心想進城,想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城裡人。她身上具有愛愛所沒有的勇氣和叛逆性格。為了自己所迫求的理想,不惜採取任何手段。在香妹身上,更多的具有了現代人的觀念,雖然有些令人不敢苟同,但她的做法正是現代社會一部分人生存的手段。香妹為了能到地區醫院當一個勤雜工,主動找到握有實權的離婚漢銀莊那裡,嫁給了這個大她整整一輪的男人。於是她終於進了城,努力的學做一個城裡人。她是村里第一個燙了頭髮,穿了高跟鞋的女子,招待客人也不再是老式的扁食、蕎面餄餎,而是炒上幾盤菜外加啤酒、大米飯。她對這個生養她的土地毫無眷戀之情,一心想要脫胎換骨,滿足於她目前所處的地位。她身上仍保留的純樸鄉風就是還沒有拋棄銀莊,正在為銀莊千方百計爭取一個臨時工的名額,似乎使人感到當初並非只是出於利用才嫁了銀莊。香妹自認是理想變成現實了,但這種變化過程中失去了一些美好的寶貴的東西。
改錐兒
改錐兒的形象則是作者由不理解到理解、尊重,賦與她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繁重的勞動和過多的生育過早地磨掉了青春的印跡。一個才二十八九歲的人競看上去似乎40 多歲,守了4 個娃娃吆吆喝喝,手腳不停地忙裡忙外,還要忍受哮喘病的折磨。但她的心裡很滿足,這種滿足不同於香妹。她為家裡富足的生活滿足,為自己辛勤的勞動成果滿足,在她身上還留有舊式農民的影子,但同時又有許多新的思想在閃光。她用當年夜校學的知識搞了幾個小發明,還沒有忘記老師當年鼓勵她當個科學家的願望,只是這理想她寄托在那個超生的兒子身上,指望他長大了多讀書,把家鄉建設成北京城那個樣兒,也好報答國家。改錐兒是扎紮實實地為這個家鄉出力的一批人,他們不只要自己富裕還要家鄉富裕,是這一代農民的一個縮影。而哈拉這個女子則是與改錐有異有同的另一種新型農民的代表。相同的是她也不離開這塊土地,也在為此而奮鬥、努力。但她卻不是把心思都用在燒磚,箍窯、打家具,生娃娃這些事上。她的丈夫跑運輸,這是農村中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掙了錢,他們除了過日子,還要有精神食糧。看看電影,讀讀書報,再不是從前老一輩人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了。他們為自己打開了面向外面世界的視窗,為這個村莊帶來了活力。
哈拉的婚姻也具有薪的意識,不僅是圖個有錢,而是要有精神上的共鳴,這就超出了農村舊有的習俗而成為新一代農村青年的追求了。陶正為我們提供的這一組山村女子的剪影,都是平常的事和平凡的人,但從每一個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尋出一種追求。儘管在這追求過程中有那么一些作法不那么完美,有一些人物是受世人非議的,但生活就是由這些和諧與不合諧的音調組成的舒緩的樂曲。作者的目的就是將這些山鄉的變遷和他對於變化的思考呈現給讀者,以引起人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