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

用典

用典也稱用事,凡詩文中引用過去之有關人與地和事及物之史實或語言文字,以為比喻,而增加詞句的含蓄及典雅者,即稱“用典”。

基本信息

用典之簡介

用典亦稱用事,凡詩文中引用過去之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語言文字,以為比喻,而增加詞句之含蓄與典雅者,即稱“用典”。用典既要師其意,尚須能於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跡,所謂“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方為佳作。本章根據張正體之【詩學】,及黃永武之【字句鍛鍊法】二書所論而增益之。並斟酌補入歷來各家,有關作詩用事之立論,以為參考

用典之功用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於下:

一:使立論有根據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驗證作者之理論。即【文心雕龍】所謂“援古證今”也。如李商隱之【有感】詩:
中路因循我所長,古來才命兩相妨;
勸君莫強安蛇足,一盞芳醪不得嘗。
其中“蛇足”一詞,即引自【戰國策】:“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先成者飲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李詩即以此作為引證,使為立論之根據。(以喻勿另生枝節也)

二:方便於比況和寄意

--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轉道出作者之心聲,即所謂“據事以類義”也。如前“命意”章中蘇東坡之【仇池石】一詩,即借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典故,委婉表達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難堪。另如【唐詩紀事】卷十六引“寧王李憲見賣餅者之妻明艷動人,而強娶為妾,且十分寵愛。翌年,寧王問‘猶憶餅師否?’其妻頷首。寧王召餅師進府,其面對故夫,淚流滿頰,淒婉欲絕。時有十餘文士在座,意皆感動,寧王命做詩以記其事。王維詩云:
莫以今時寵,而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顯出女人之堅貞,使寧王深受感動,而讓其與故夫團聚。(按:典出【左傳】,莊公十四年,楚子滅息,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

三:減少語辭之繁累

--詩句之組成,應力求經濟,尤其近體詩有其一定之字數限制,用典可減少語辭之繁累。如:
覽古 李商隱
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舉黃旗竟未成;
長樂瓦飛隨水逝,景陽鍾墮失天明;
回頭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堯不為名。
詩中“長樂”一詞乃指漢之長樂宮。【漢書】平帝紀:“大風吹長安城,東門屋瓦飛旦盡”;“景陽鍾”之典出自【南史】:“齊武帝數游幸,載宮人於後車,宮內深隱,不聞鼓漏,置鍾於景陽樓上,應五鼓及三鼓。宮人聞聲早起妝飾”。“箕山客”一詞乃指堯之許由也,【莊子】:“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又齧缺遇許由曰:‘子將何之?’曰:‘將逃堯’。又史記:“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將所欲表達之意念,呈現在讀者眼前,故可減少語辭之繁累。

四:充實內容、美化詞句

--用典可使文辭妍麗,聲調和諧,對仗工整,結構謹嚴,而增加外形之美,與豐富之內涵。如:
潭州 李商隱
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
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
陶公戰艦空灘雨,賈傅承塵破廟風;
目斷故園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
其中“湘淚”一詞,乃引【述異記】里故事:“舜帝南巡,死於蒼梧。舜妃娥皇女英傷心慟哭,淚下沾竹,而竹色盡斑”。“楚歌”一詞指屈原“離騷”、“九歌”賦中,指斥令尹子蘭之故事。陶公句,借當年陶侃之戰功顯赫,以暗諷當今之摒棄賢能。賈傅句,借賈誼祠中之蛛網塵封,風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沒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與詩人當時之情景,融成一體,益覺凝鍊警策,讀之令人頓生無限感慨。

典故之種類

典故之種類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於下:

一:明典

--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氣春江上別,淚血渭陽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錄事崔偉之攝郴州五排)
“渭陽”一詞出自【詩經】唐風:“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鄰水延福寺早行 陸游
化蝶方酣枕,聞雞又著鞭;
亂山徐吐日,積水遠生煙;
淹泊真衰矣,登臨獨惘然;
桃花應笑客,無酒到愁邊。
其中“化蝶”一詞,典出於【莊子】之齊物論:“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歟!不知周也。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後人遂以“化蝶”或“夢蝶”,借喻為“睡覺”。而“聞雞”一詞則出自【晉書】:“祖逖與劉琨,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逖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劍”。此處借為清晨之意。

二:暗典

--暗典者,於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跡,須詳加玩味,方能體會。如: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之四 元遺山
萬里荊襄入戰塵,汴州門外即荊榛;
蛟龍豈是池中物,蟣蝨空悲地上臣;
喬木他年懷故國,野煙何處望行人
秋風不用吹華發,滄海橫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寧【穀梁傳序】:孔子觀滄海之橫流,乃喟然而嘆曰:‘文王即沒,文不在茲乎?’作者以文王之任為己任,故言‘秋風不用吹華發,滄海橫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師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辭。即【文心雕龍】所謂“雖引古事,莫取舊辭”是也。

三:翻典

--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產生意外之效果,如: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雖說賈誼,卻反其意而用之。又林和靖之【自做壽堂詩】:
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雖說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藝苑雌黃】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義山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雖說賈誼,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詩:‘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雖說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高人,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規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又如李商隱之【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詩:
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
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復沒階趨。
詩中用萬般無奈之口氣,“卻羨”卞和因獻璞玉,而雙腳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顏屈膝之意,其實何嘗真願斬足,此亦屬翻典之類。

典故之來源

典故之來源有四種。
(1)譬喻:即是將以前之人、地、事、物作為當今之比況。其中又可分為以事喻事,以事喻人,以人喻事,以人喻人,以物喻人等五種情形。如: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近淚無乾土,低空有斷雲;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杜甫《別房太尉墓》(詩中“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之句,系引晉代謝安與其侄謝玄相對下棋,及春秋時代吳大夫季札掛劍之故事,以比喻其與房太尉之生死交情,乃是以事喻事之類)
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赴早朝。——李商隱之《為有》(詩中“金龜婿”一詞,乃指做官之丈夫。按唐朝官制為九品中正制,凡品官皆應配龜。三品以上,其龜袋飾金。故後世言做大官之丈夫,即稱“金龜婿”。此以物喻人之類也)
一枝穠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李白《清平調》之二(詩中第四句乃引漢成帝寵幸趙飛燕之故事,以比喻楊妃,即以人相喻之例)
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風雨病相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此詩乃以事喻人之例,據西京雜記云:“梁孝王好營宮室園囿,作曜華之宮,築兔園,日與宮人賓客弋釣其中”。司馬相如游梁園,梁孝王令與諸生同宿。故本詩之“梁園舊賓客”一詞即指相如。【按司馬相如漢成都人,長於詞賦,景帝時為武騎常侍,武帝時召為郎,因通西南夷有功,後拜為孝文園令,因病免,家居茂陵。故有“茂陵風雨病相如”之句】)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杜牧《金谷園》(乃是引過去之人,以比喻今事。即引綠珠跳樓之故事,以喻目所見之落花,乃是以人喻物之例。按金谷園為晉時石崇之別墅,崇有妾名綠珠,美而艷,善吹笛。孫秀欲得之,而崇不許,秀因大怒,矯詔收崇。時崇正宴於樓上,介士到門,崇對綠珠云:“吾為爾得罪”。珠泣道:“當效死君前”,乃墜樓死)
(2)引用成辭。如:
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岑參《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詩中“陽春一曲和皆難”之“陽春”兩字,乃引用“陽春白雪”之成語剪裁而成。出自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即曲高和寡之意)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錢起《送僧歸日本》(其中“一燈影”一詞,出自佛教之《維摩詰經》云:“有法,名無盡燈。譬一燈燃千百燈,冥者比明,明終不盡。夫一菩薩開道千百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心)其道意亦不滅盡,是名無盡燈”。作者引此舟中禪燈之光影,比喻日本僧人帶法回國,輾轉發揚光大之意)
(3)引史事。如: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望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鄭畋《馬嵬》《詩中“景陽宮井”一詞,乃引南朝陳後主之史實,以襯托出唐玄宗之聖明。按景陽宮本為南朝宮殿之名,景陽宮井又名“臙脂井”。隋滅南唐時,陳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嬪二妃,匿於井中被獲,因又名“辱井”》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懷古》(詩中“東風”二字,乃引《三國志•吳志》之史實。蓋云:“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將黃蓋之計,火攻曹操大軍。時東風大作,故得成功”。以言周郎之勝魏,實乘東風之便也)
(4)引古人為比。如:
劉項家人總可憐,英雄無策庇嬋娟;戚姬葬處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范成大《虞姬墓》(本詩乃就古人相為比喻之例,按《史記•呂太后本紀》“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而生如意。欲廢太子立如意,不果。孝惠元年,呂太后酖趙王,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此處乃引項羽之虞姬與漢王之戚姬相為比況)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第七句以接輿比裴迪,第八句以陶潛自比,以示幽閒與澹泊名利。按接輿者,春秋楚人,姓陸名通,字接輿。昭王時政治無常,乃披髮佯狂不仕,時人稱為楚狂。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而歌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五柳者,晉陶潛也,潛字淵明,一字元亮。陶侃之曾孫,嘗為彭澤令,故又稱陶彭澤。郡遣督郵至,縣吏曰:“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焉能為五斗米折腰”,遂棄冠去。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有五柳樹,故自號五柳先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