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產品貿易周期模型描述了產品生命周期以及貿易和投資之間的關係。簡而言之,高收入國家在產品的引入期是出口國,中等收入國家在產品的成長期為出口國,而低收入國家在產品的成熟期為出口國,相反此時高收入國家成為進口國。以電視機等家電產品為例,日本最初為主要的出口國,其後韓國依靠其低廉的勞動成本和出口導向政策成為主要的出口國。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和出口國。
國際產品貿易周期反映了一個貿易經驗模式,許多美國和歐洲的消費電子公司的經營行為就證實了這一點。由於面臨高工資和其他方面高成本的約束,這些公司放棄了在本國生產所需的投資努力而將生產轉移到低成本國家,或者乾脆放棄這個市場,比如,2002年擁有號稱德國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施耐德百年老店以820萬歐元的價格易手TCL,就是因為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導致關鍵產品的研發無以為繼,而TCL全面收購施耐德的有形和無形資產,包括施耐德旗下的商標、生產設備、以及其研發力量、銷售渠道和存貨。目前TCL採取的方式是在歐盟國家採購重要的零部件,而最後一道整機工序是放到東歐的匈牙利或是波蘭完成。但在德國的銷售渠道仍然使用施耐德的原有渠道。TCL如此一來利用繞開歐盟給予中國7家彩電企業40萬台的配額限制,同時瞄準整個歐盟市場2200萬台的容量。
市場開發模式
國際產品貿易周期放映了如下圖所示的瀑布式市場發展模型,即產品存在一種從已開發國家流向開發中國家,從開發中國家流向欠已開發國家的趨勢,也即一種創新產品的擴散是隨時間而在由高到低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推移的。相反,隨著市場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的增強,創新產品不一定遵循以上規律。更多地,新產品可能在全球市場同時發布,同時推出,這種市場發展模式稱為噴淋式,即產品同時覆蓋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和欠已開發國家。該模式也反映出公司管理層認為會有市場機會同時出現在地區範圍或全球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