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產出,與投入相對應,產出是投入所產生的結果。用於消費或進一步加工生產的各種有用的商品和服務。它們可以用於消費或用於進一步生產。產出主要用於消費或進一步加工生產的各種有用的物品和服務。可口的比薩餅就是其產出。在教育中,有教養、有知識的公民則是產出。從巨觀經濟運行和技術經濟分析的角度看,生產過程就是投入----產出過程。投入產出法旨在通過各部門間相互提供產品、相互消耗產品的技術經濟關係探明國民經濟生產過程的內部比例和內在聯繫。為了正確反映生產過程中投入與產出的數量比例,在此,不僅要考察不同產品部門之間的消耗關係,而且要考察同一產品部門內部的消耗關係。例如,電力部門提供給鋼鐵部門和煤炭部門的電力,以及電力部門自身消耗的電力(廠用電),它們都屬於中間消耗。依據國民核算的平衡原則,有產品的消耗(使用)就應該有相應的產出,這實質上要求用“產品法”計算各單位、各部門的產出。簡言之,在投入產出分析中,其部門分類標準必須是“產品部門”,而其產出計量方法必須是“產品法”。
投入產出核算是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分析要求決定了“產品法”應該成為各部門產出計量的方法論基礎。原則上,國民經濟核算中主要生產部門的產出計算方法必須儘可能與此保持一致。
內容
投入和產出都包括直接發生和間接影響兩大部分。比如,投資能夠帶動建築業、設備製造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上遊行業的生產能夠帶動一大批下遊行業的生產,這些都是好的間接影響;當然也會有不好的間接影響,如環境污染。在巨觀技術經濟論證中對這些正負效應都要考慮,而且要有定量分析。分類
產出有產品和服務兩種。第一二產業的產出是產品,第三產業的產出是服務,機關、科研、教育、文化、衛生的產出也是一種服務。考核指標
投入和產出都有實物量和貨幣量兩種考核指標。貨幣量指標同實物量指標的唯一判別是前者考慮了價格指標。由於價格不合理,貨幣量指標有時不能真正反映實物量指標,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在技術經濟計算中採用了合理價格。但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相同的實物量,貨幣量可能上漲了好幾倍,兩者偏離很大,為此,在技術經濟計算中又採用了可比價格。為了分析對比歷年經濟效益和經濟效率的真實狀況好壞,為了評價技術經濟效果的實際好壞,都必須採用可比的合理價格,不能採用不可比現價和不合理價格。為了考核現狀,當然應該採用現價。與效益
產出和效益,關係也很密切。產出結果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如污染)。效益是指產出結果在各方面所引起的作用和影響。效益也有好壞之分。效益有七種:一是政治效益;二是國防效益;三是社會效益;四是技術效益;五是經濟效益;六是環境生態效益;七是自然資源效益。這七種效益之間雖有一定聯繫,但每一種效益基本是有獨立性的。在其它效益均能滿足的前提下,經濟效益是經濟建設中最重要的效益。
投入少→費用省→產出多、快、好→效益好,這是技術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人們掌握和運用好這個規律十分重要。
重要性
領導抓教育工作,主要就是抓投入和產出(即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投入是手段,產出是目的。投入不保,教育就難以發展;產出不好,投入的錢就等於丟進了水裡。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投入是個大問題,應當解決;產出同樣是個大問題,也必須加以重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產出比投入更重要。目前產出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職業技術短缺,二是培養出來的人綜合素質差,不能適應社會需要。反映在教育工作中,就是一不重視職業技術教育,二不重視素質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中的許多實際問題長期以來得不到切實解決,以致職業技術教育起步幾十年,仍然步履維艱。普通教育中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片面追求分數的傾向也沒有誰去認真糾正,甚至還有人在不斷推波助瀾,導致這種傾向幾成頑症。從領導方面來說,則存在“片面領導”的傾向,只管投入,不管產出。一講重視教育似乎就是給錢,並不去關心學校的辦學方向、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情況、學生素質的狀況,而只是關心學生考了多少分、有多少人考進了北大清華,甚至給教育部門壓升學指標,完不成指標就拿局長、校長是問。
投入產出法
投入產出法,作為一種科學的方法來說,是研究經濟體系(國民經濟、地區經濟、部門經濟、公司或企業經濟單位)中各個部分之間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係的數量分析方法。投入產出法,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創立的。他於1936年發表了投入產出的第一篇論文《美國經濟制度中投入產出的數量關係》;並於1941年發表了《美國經濟結構,1919——1929》一書,詳細地介紹了“投入產出分析”的基本內容;到1953年又出版了《美國經濟結構研究》一書,進一步闡述了“投入產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發展。列昂惕夫由於從事“投入產出分析”,於1973年獲得第五屆諾貝爾經濟學獎。
投入產出法的基本內容
編制投入產出表、建立相應的線性代數方程體系,綜合分析和確定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繫,分析重要的巨觀經濟比例關係及產業結構等基本問題。
投入產出表:是指反映各種產品生產投入來源和去向的一種棋盤式表格。
投入產出模型:是指用數學形式體現投入產出表所反映的經濟內容的線性代數方程組。
投入產出法的基本作用
通過編制投入產出表和模型,能夠清晰地揭示國民經濟各部門、產業結構之間的內在聯繫;特別是能夠反映國民經濟中各部門、各產業之間在生產過程中的直接與間接聯繫,以及各部門、各產業生產與分配使用、生產與消耗之間的平衡(均衡)關係。正因為如此,投入產出法又稱為部門聯繫平衡法。此外,投入產出法還可以推廣套用於各地區、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各企業等類似問題的分析。當用於地區問題時,它反映的是地區內部之間的內在聯繫;當用於某一部門時,它反映的是該部門各類產品之間的內在聯繫;當用於公司或企業時,它反映的是其內部各工序之間的內在聯繫。
投入產出表的一般介紹
理論上,投入產出表所反映的部門之間的聯繫,是生產技術經濟聯繫。因此,表中第一部分是投入產出表的核心部分,即所反映的主要是部門之間的生產技術聯繫,(但也反映經濟聯繫,特別是在價值形態表的條件下,因為這時表中各元素受價格和各種結構變動的影響。
投入產出法的基本特點
1、它從國民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的觀點出發,綜合研究各個具體部門之間的數量關係(技術經濟聯繫)。整體性是投入產出法最重要的特點。
2、投入產出表從生產消耗和分配使用兩個方面同時反映產品在部門之間的運動過程,也就是同時反映產品的價值形成過程和使用價值的運動過程。
3、從方法的角度,它通過各係數,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術和生產組織條件下,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技術經濟聯繫;另一方面用以測定和體現社會總產品與中間產品、社會總產品與最終產品之間的數量聯繫。
4、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技術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