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
長期以來,資本產出比受到了vonNeumann、Samuelson等理論經濟學家的關注,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並證明了,在一些均衡增長的經濟系統中,資本產出比是一個守恆量;20世紀50年代Solow所刻畫的經濟系統達到定態時資本產出比是常量;計量經濟學家Kuznets詳盡分析了美、日、德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歷年經濟成長的有關資料,數據分析表明,資本產出比在長期有緩慢下降的趨勢,短期內則基本符合等於常數的假定;Romer的工作表明:資本產出比在均衡時確實會收斂至一個定值,且已開發國家的資本產出比水平大致相當,但開發中國家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開發中國家的K/Y往往大於已開發國家的K/Y。這些工作從理論和實證2個方面檢驗了資本產出比與技術水平的密切聯繫,可以用來衡量某個巨觀經濟系統的發展階段,判斷其是否處於均衡增長態。資本產出比分析也被用於討論中國經濟成長的階段性和各經濟部門的增長差異。樊瑛等用1978—1994年中國的實際數據進行了實證估計,計算分析了該時間段的資本產出比的發展變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經濟階段性增長的理論假設。葛新元等通過資本產出比估計,指出長期以來中國不同經濟部門K/Y存在著較大差異,中國經濟存在著不均衡。資本產出比分析對於衡量中國地域性差異及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者和政府已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地域性差異,但一般只是定性的敘述說明,沒有定量的討論論述,如何衡量經濟發展的地域性差異,如何衡量已取得的成就,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計量
現代經濟成長理論認為,資本存量K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是包括固定資產存量在內的所有過去和現在投入到生產過程中物品的價值總和。中國的相關統計資料中沒有K,許多實證工作不得不採用變通方法用其他值進行近似討論:賀菊煌在研究中將K分為生產性資本和非生產性資產,估計了中國某些時間段的K;其他工作更是直接將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基本建設投資、更新改造投資、房地產投資及其他投資)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存量作為K。本文將採用後者。樊瑛等提出一種估算資本存量K的方法:給出資本存量的演化方程是ΔK=I-δK,令Ki/Yi=βi,利用vonNeumann和Solow的結論,在i足夠大時Ki/Yi=βi=const,可得βi=Ii/{[Yi-(1-δ(i-1)]Y(i-1)},取βi的平均值β=β1+β2+...+β(n-1)n-1作為基年(i=0)的資本產出比,利用Ko=βYo求基年的資本,繼而求出各年的資本。這種方法通過求平均值消除了一定的隨機誤差,但對於基年的選擇具有主觀強制性。我們在這種方法的基礎上略作修改,設資本產出比短期內相對穩定,即βn≈βn-1,有βn=In/{Yn-(1-δn-1)Y(n-1)},通過統計年鑑,求得歷年的βn,然後從中選擇相對平穩的一段中的某一年n′,求出該年的資本Kn*=βn*Yn,並將其作為基年。有了基年的數據,利用K(n+1)=(1-δ)Kn+I(n+1)和K(n-1)=(Kn-In)/(1-δ),再通過投資數據和折舊率就可以估計出其他各年的資本存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