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乾糧

傳說,比干被剖腹取心後靈魂不散,竟未死亡,忍痛到微子國來找微子圖救國之策。 於是人們把此地叫做比干嶺,並修了比干廟,即“三仁祠”。 當年,人們在祭祀比干時,專做甜乾糧作為祭品,據說是比干特別喜愛這種“甜乾糧”,在剖腹後訪微子時還帶著這種“甜乾糧”。

史載介紹

據史載,比干為商代國君紂王的叔父,官至丞相,因為諫紂王而被剖腹。孔子對比干這種捨生取義、救民於水火的仁義之舉十分讚賞,曾在《論語》中尊比干為殷代“三仁”之一。傳說,比干被剖腹取心後靈魂不散,竟未死亡,忍痛到微子國來找微子圖救國之策。走到山嶺時,見路邊有一農婦正在一根一根地抽草心,比干好奇地問她:“你把草心抽掉,草還能活嗎?”農婦答道:“人沒心還活著,草為何不能?”比干聞聽此言,當即驚倒,臥地而亡。於是人們把此地叫做比干嶺,並修了比干廟,即“三仁祠”。敬奉的人們絡繹不絕,後來就以此興會,延續至今。當年,人們在祭祀比干時,專做甜乾糧作為祭品,據說是比干特別喜愛這種“甜乾糧”,在剖腹後訪微子時還帶著這種“甜乾糧”。這種稀世的乾糧,是用發芽小麥和發酵黍米麵做成,不加任何佐料和添加劑,先蒸後烤,形如餅,略小,吃起來既有麥芽糖的甜味,又有酸黍米的口味,於是曾有一句俗語,叫做“比干嶺的甜乾糧,吃了也後悔、不吃也後悔”,可見這種名吃別具風味。
說起“甜乾糧”來,還有一個小典故哩。相傳三國時期,劉、關、張轉戰路過比干嶺時正逢廟會,7月的天氣暑熱異常,再加上長途跋涉,實是饑渴難忍。見老婦人在會上賣甜乾糧和小米湯,三人便坐下來痛痛快快地吃喝了一頓。可付錢時,卻難壞了三位好漢。三個人、六隻大手周身上下掏摸了好幾遍,仍差一文錢結不了賬,急得他們搓手跺腳乾瞪眼。老婦人見狀,非但不難為他們,還笑嘻嘻地對他們說:“古有三仁,今有三義;英雄吃喝,分文不取;救民水火,趕路要緊。快請三位上路去吧!”劉、關、張聽後,感激不己,一齊向老婦人叩拜。口稱乾娘說:“日後得第,定要重謝,揚長而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