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甜棵

石獅甜棵

談起石獅的特長,自然少不了甜粿,而說到石獅的甜粿,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義興”這一甜粿百年老字號。現在潮汕城鄉年終節首仍有蒸甜粿的習俗。做法燒好開水將白砂糖沖成糖漿水,糖漿水放涼後與糯米份攪拌成漿糊狀(一般會放置一晚),蒸籠墊上腐膜,將糯米漿倒入,蒸籠蓋儘量密封,用旺火蒸10到15個小時(時間越長出來的甜粿顏色越紅亮),一兩個小鍾注意往蒸籠下加水。甜粿性質經久耐用,冷食熱食均可

簡介

石獅甜棵石獅甜棵

石獅甜棵,即石獅甜粿。石獅甜粿形似滿月,顏色潔白,質地軟嫩,氣味芳香,清甜可口。它以優質大冬糯米白砂糖蜜冬條金橘香料等為原料。

甜粿也叫糯米年糕,蒸甜粿是潮汕地區(主要是農村)農曆年初的一種民俗,每個鄉村(或一個大的姓氏宗族)在每年的一個固定日子(農曆正月到三月這段時間,排在最前正月初五月浦鄉到三月十五的金砂鄉)的隆重拜神集體活動,甜粿是拜神供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平時有錢人家為了祭祖也有做。

蒸甜粿方法

先備好等量的糯米粉和白砂糖(基本上各10斤),燒好開水將白砂糖沖成糖漿水,糖漿水放涼後與糯米份攪拌成漿糊狀(一般會放置一晚),蒸籠墊上腐膜,將糯米漿倒入,蒸籠蓋儘量密封,用旺火蒸10到15個小時(時間越長出來的甜粿顏色越紅亮),一兩個小鍾注意往蒸籠下加水。甜粿性質經久耐用,冷食熱食均可(熱食比冷食味道較佳)。由於甜粿容易保存,所以除了拜神、祭祖當果品外,還另有一番妙用,即是可以當作漂洋過海乾糧之用。

追溯歷史

甜粿百年老字號-“義興”

談起石獅的特長,自然少不了甜粿,而說到石獅的甜粿,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義興”這一甜粿百年老字號,是石獅正宗的甜粿。

在1984年出版的《中國食品工業年鑑》上關於石獅塘頭的義興甜粿廠,是這樣描述的:王義興甜粿,早於清朝鹹豐年間已享譽盛名,並暢銷東南亞。1981年,王義興後裔重新在塘頭恢復經營。

到達塘頭村後,沿著只能容得下一輛機車經過的村間小路上轉了好幾個彎,才到達目的地義興甜粿廠。從外面看,這只是一幢簡單的農家房屋。然而,就是在這裡,生產出來的義興甜粿遠銷海外,聞名遐邇。石獅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義興”甜粿這一百年老字號,不少人慕名前來購買。逢年過節,義興甜粿廠接到的定單不計其數,特別是東南亞一帶的華僑,義興甜粿成為他們去海外必帶的禮品。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這也是義興甜粿的真實寫照。

甜粿傳說

關於義興甜粿有著美麗的傳說。據說一年大旱,晉江變成了一條小溪,其他的河流都沒有水了,田土龜裂,莊稼眼看著就要枯死。民間集資祭祀神靈,祈風求雨。但是求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沒有下一滴雨。這時,有人提醒,祭祀神靈所用的甜粿不對,應該用義興甜粿。祭祀完畢後,當天就下了一場瓢潑大雨。此後,當地祭祀神靈都用義興甜粿。

另有一個傳說。晉江的一個窮秀才屢試不中後,心灰意冷,於是搭一條貨船下南洋謀生。臨行前,秀才只帶了一袋義興甜粿上船。船行不久,就在海上遇到狂風暴雨,迷失了方向。漂泊了七天七夜後,船上能吃的東西已所剩無幾。因為吃甜粿經得起餓,全船的人最後就靠著秀才帶的那一袋子義興甜粿活了下來,併到達了目的地。此後,義興甜粿在南洋聲名日隆。傳說後來下南洋的人都要帶上義興甜粿,才能保證一帆風順。

石獅甜粿又叫塘頭甜粿,名揚國內外。相傳是明朝年間,我們塘頭村一個叫王義興的做出來的。

那時候,王義興租著幾畝薄田種地;妻子巧英,在村里一個粿炊店當雜工。夫妻勤勤快快,日子也窮爽窮爽。想不到碰上了大旱災,莊稼無收,村里不少人往南洋逃荒。王義興想:這樣活活餓死,還不如到南洋闖闖。妻子巧英也說:“那總比這樣‘有船無港路’強啊!”

到南洋可不能說走就走。要船費,還要一伙食費。王義興哪有這許多錢糧。幸好他的老丈人賣了兩間草房,才湊足錢糧,交上船費。一伙食費沒有著落,王義興只好向姑母、姨媽求借了。

俗話說,窮人無富親。王義興的姑母、姨媽也是窮苦人家,這災荒年頭,哪有錢銀幫助他。我們閩甫有個風俗,凡是親人到南洋,親戚朋友要送面線、雞蛋、大公雞,這叫“送順風”。王義興的姑母、姨媽沒有錢“送順風”,一個送來糯米,口個送來甘蔗糖。

巧英也真巧。她用姑母送來的糯米,姨母送來的蔗糖,蒸起糕粿來。她舂糯米,篩米(米最),溶蔗糖,忙個團團轉。俗話說“有發酵的做糕,沒發酵的做粿”。那糯米漿,怎么也發酵不起來,蒸成的自然是平坦坦的粿了。不過,它又甜又軟,倒也好吃,巧英叫它做“甜粿”。王義興就帶著“甜粿”作千糧,上船過番了。

好在船家也是個好人。他見王義興沒錢交一伙食費,就答應讓他自己帶乾糧上船。那時,乘大帆船到呂宋要二十多天。王義興乘的船平平安安駛了十多天,眼看呂宋就要到了。突然,遇上大風暴,船被風浪打到一個荒島上,船板裂開一個大口子,艙中淡水全漏光了。

船上的人到島上避風浪,可是那風暴一連颳了四五天,沒有淡水做飯,一個個餓得站不能站,爬不能爬。王義興帶的是一口袋自家蒸的“掰粿”,一路上他怕人見笑,每次船上開飯,也總是自己一個人縮在艙里啃上幾口。因為吃得少,還剩下大半袋子。這時,他見大家餓得難受,就把剩下的“甜粿”一塊塊分給大家。

這些餓得顛顛倒倒的人,吃上這甜粿,非常感謝。風浪平息了,修好的船繼續航行。又過了兩天,一船人乎平安安踏上了呂宋山,大家都說,是王義興的“甜粿”救了一船人的生命。

王義興到了呂來,想:出洋過番、漂洋過海,這樣艱難。如果能做一種好糕粿,十天半月不變質,帶在船上做乾糧,就是遇到風浪,船上不能生火做飯,也不會餓肚子啊!他在呂宋做了兩年工,積累了一點錢,就回家了。

王義興回家後,七創八創,把巧英做的甜粿再加改進。他選用太冬秫米,飽水浸軟後,用細紋石磨磨成粉,然後加上蔗糖,調成漿,又用力反覆攪拌,再加上金桔、蜜冬瓜、香蕉油等東西,蒸成了香噴噴,甜絲絲、軟滋滋的甜粿。這甜粿吃起來又甜又膩又涼,不磣牙不粘齒,華僑們把它帶到東南亞各國去,海上航行大半個月,不霉不硬,仍然保持原來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