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宮遺址

甘泉宮遺址

甘泉宮遺址位於陝西省淳化縣鐵王鄉梁武帝村、董家村和卜家鄉城前頭村一帶。原為秦二世時所建林光宮,漢武帝時改建為甘泉宮,當年周圍45公里地區還有高光、長定等宮、館多處,為西漢皇室避暑勝地。現保存大型夯土宮殿台基八處以及部分夯築宮牆、宮室基址和水道遺蹟。遺址內出土大批漢代文物,瓦當上有“氏樂未央”等文字及花紋圖案。

基本信息

簡介

甘泉宮遺址甘泉宮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北75公里處淳化縣鐵王鄉涼武帝村秦漢建築遺址。總面積約600萬平方米。甘泉宮興廢年代待考。現存遺蹟有城牆、大型建築夯土台基、

陶窯等。南城牆長1948米,西城牆長890米,北城牆長1950米,東城牆長880米。城牆殘高不等,周長約為5668米。在遺址中心區現存有西漢的石熊、宋代的石鼓各1件。附近發現有五角形陶水管道、各種陶質建築材料及生活用具等。甘泉宮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北75公里處淳化縣鐵王鄉涼武帝村,距鹹陽市100公里。秦漢建築遺址。總面積約600萬平方米。甘泉宮興廢年代待考。現存遺蹟有城牆、大型建築夯土台基、陶窯等。南城牆長1948米,西城牆長890米,北城牆長1950米,東城牆長880米。城牆殘高不等,周長約為5668米,夯土築成。在遺址中心區現存有西漢的石熊、宋代的石鼓各1件。附近發現有五角形陶水管道、各種陶質建築材料及生活用具等。史書記載甘泉宮在漢武帝建元中增廣後,“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宮十二台十一”(關中記)。另有記載說甘泉宮遺址“宮殿樓觀略與建章相比,百官皆有邸舍”(括地誌)。宮的宏偉壯觀由此可見了。甘泉宮遺址位於鹹陽市淳化縣城北的甘泉山南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書記載,甘泉宮所在地是“黃帝以來祭天圜邱之處”,是黃帝升仙的地方。又記“匈奴祭天處,本雲陽甘泉山下,秦奪其地”。黃帝祭祀神靈,朝諸侯的萬靈明庭就在甘泉。秦代在此造林光宮,漢代於其旁起甘泉宮。《漢書·郊祀志》記載,武帝因齊人李少翁言,“作甘泉宮,中為台室,畫天地泰一鬼神,而置祭具以祭天神。”這些記述表明古代祭天神非常隆重,他是傳說黃帝,秦、漢帝王在甘泉宮的重要活動之一。

歷史記載

甘泉宮遺址甘泉宮遺址
據史書記載,甘泉宮所在地是“黃帝以來祭天圜邱之處”,是黃帝升仙的地方。又記“匈奴祭天處,本雲陽甘泉山下,秦奪其地”。

黃帝祭祀神靈,朝諸侯的萬靈明庭就在甘泉。秦代在此造林光宮,漢代於其旁起甘泉宮。《漢書·郊祀志》記載,武帝因齊人李少翁言,“作甘泉宮遺址,中為台室,畫天地泰一鬼神,而置祭具以祭天神。”這些記述表明古代祭天神非常隆重,他是傳說黃帝,秦、漢帝王在甘泉宮的重要活動之一。

古代重視甘泉宮遺址,秦、漢兩朝在此建設宮室,是因為甘泉一帶在古代以地勢險要聞名。范睢《戰國策》中記述:“大王之國,北有甘泉,谷口。”甘泉山是屏障鹹陽的前哨。秦始皇為了防禦侮,在甘泉宮遺址築林光宮,又從甘泉至內蒙九原修直道,以利軍備。甘泉宮遺址山高氣爽,是避暑勝地。而秦始皇到甘泉林光宮,不僅是為了避暑,更有威懾匈奴的安邊作用。

西漢時期,甘泉宮遺址的規模僅次於長安未央宮。史書記載甘泉宮在漢武帝建元中增廣後,“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宮十二台十一”(關中記)。另有記載說甘泉宮遺址“宮殿樓觀略與建章相比,百官皆有邸舍”(括地誌)。宮的宏偉壯觀由此可見了。《漢書·郊祀志》記載漢代皇帝到甘泉宮:“高祖時五來,文帝二十六來,武帝二十六來,武帝七十五來,宣帝二十五來,初元元年以來亦二十來。”《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二十年(646年)曾到甘泉宮。秦漢下降至唐,帝王們往返於甘泉宮遺址,是因為有許多重大朝政決策安排在這裡進行,如朝見諸侯,宴飧外國使臣等,而防外侮,安邊始終是重要活動內容。

發現

甘泉宮遺址甘泉宮遺址
秦漢宮殿,除了鹹陽長安,關中它地亦有分置。剛剛清理、研究完畢的鹹陽旬邑溝老頭村秦漢遺址就把秦漢時期的甘泉宮的一些珍貴信息帶給了今人。該遺址面積達150萬平方米,所發掘出的眾多遺物,加上史書印證,專家綜合判斷,溝老頭村秦漢遺址就是秦漢時期重要的宮殿遺址甘泉宮的一處宮觀遺址。這處宮觀遺址昔日裡,廊廡連綿,宮殿參差,路徑曲折;待到雨天,水簾串珠,排水流暢;仙觀縹緲,后妃如雲,一派勝境。

曲徑通幽廊廡南北長度至少33米
在這座遺址上,考古人員先發掘出了1處建築基址。建築基址由夯土、柱石和排水管道等組成,夯土距地表0.52米至0.58米,最寬處為4.9米,厚0.35米至0.6米,形狀不太規整,大體為南北長、東西窄的走向。柱石4塊,總體呈南北向排列,2塊柱石東西間距3.45米,南北間距7.75米,柱石南北最遠間距則為33米,可見該建築的長度是相當大的。柱石為豆青色和黃褐色的砂石質,形狀不太規整,上、下面較平,長43厘米至60厘米、寬34厘米至53厘米、厚14厘米至16厘米。排水管道南北向,殘長6.7米,共14件相互接連呈“一”字形。單個排水管為五角形,長47厘米、寬26厘米、高30厘米、厚1.2厘米至1.5厘米、底厚2厘米;外面飾粗繩紋,內面飾布紋。從夯土和柱石、管道的排列情況,可以看出建築基址基本上呈南北向,南北長,東西窄。考古人員何一平說,從這些信息綜合判斷,該建築遺址可能是廊、廡一類建築所留。

秦風漢韻文字雲紋瓦當紛紛出土
1條長27米、寬2.4米的道路遺址也是本次發掘成果之一。道路遺址位於整個遺址的西南部,路面寬2.4米至2.8米,距離地表0.45米,路土呈青褐色,土質堅硬,有層理,其中包含有繩紋瓦片等。路土可分為相連的兩層,第一層厚20厘米至35厘米、第二層厚20厘米至25厘米。路土附近的漢代文化層中出土有大量繩紋板瓦、筒瓦殘片、雲紋瓦當和排水管道殘塊等。道路向東、西繼續延伸,往東延續一段後又折向北。這幾年收藏界熱捧的秦漢瓦當類型,這裡基本上都有。瓦當有文字瓦當和雲紋瓦當。文字瓦當則有“長樂未央”、“長生未央”,以前者常見,瓦當直徑16.5厘米。雲紋瓦當則以雲朵形、蘑菇形比較常見,當面中心或為米字、方格和菱形網狀紋,或為雙十字線交叉狀。也有個別外圓飾一周網狀紋、中心飾乳丁和連珠紋的雲紋瓦當,屬於西漢時期。

印證史書甘泉苑西界至少到旬邑縣排廈鄉
考古人員張永超說,溝老頭村秦漢遺址中發現的廊廡式建築基址、柱石、多種規格的成組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大量的“長樂未央”文字瓦當等表明這是一處等級絕對不低的建築。其中出土的大量具有秦代風格的雲紋瓦當、瓦片和排水管道等遺物表明其始建於秦,西漢時期又加以修葺和擴建。遺址東距漢武帝甘泉宮核心遺址15千米、東北距石門關19千米。再加上溝老頭村所處位置的信息,該遺址應該屬於漢甘泉苑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宮觀。考古專家劉衛鵬說,遺址也表明了甘泉苑的西界至少已到今天旬邑的排廈鄉一帶。神奇的甘泉宮:史書記載,甘泉宮所在地是“黃帝以來祭天圜邱之處”,是黃帝升仙的地方。秦代在此造林光宮,甘泉宮、苑是黃帝,秦、漢帝王祭祀天地的宮殿區。秦皇漢武到甘泉宮,更有威懾匈奴的安邊作用。《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二十年(646年)曾到甘泉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