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修複方法,是要經過清洗、粘合、補缺、打底、上色、做釉等六個主要程式。
一清洗、粘合
破損的瓷器基本上都是長期埋在地下,因此新出土的文物,往往全身除布滿黃泥外,還有很多水銹緊貼在器物上,有的還粘連在器物斷裂的剖面上,給器物的修復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必須予以清除。
先將破碎的瓷器放入相對柔軟的塑膠盆中,用清水洗去表土,然後用刀具以與器面平直的方向將水銹輕輕地颳去,但不能用刀尖劃刮,以免傷害釉面。比較難以清除的是貼上在斷面胎體上的水銹,特別牢固,而如果不清除的話,則會給粘接時產生明顯的隔縫,對整器修復的效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可用牛角刀或竹籤刮削,胎壁較厚的也可用金屬刀具輕輕地刮削。另一種辦法是用潔廁淨等洗滌用品浸泡清洗。若再不行,可兩種方法合用。
有些考古發掘品,因研究需要,在器物出土後馬上就粘接復原。這種修復的過程往往很粗糙,接口處嚴重錯位的情況十分常見,而殘缺部分通常是用石膏補缺。這種修復無神韻,也達不到展示的目的。我們必須進行拆洗,然後重新拼接。拆洗的方法是:將器物置於容器中,用丙酮浸泡,一般只需10至20分鐘,粘接處便會自動脫落,然後將剖面的膠水刮淨,最後進行拼接、粘合。
二補缺
補缺,是指器物在拼接後仍有部分殘缺,或原本就已殘缺的那部分用修復材料進行配補的一項工藝。
1.補缺的方法
補缺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器物的口沿或者腹、底有部分殘缺,需要配補。這是最常見的器物破損情況,也是比較容易配補的一種。可在原有保存區塊用打樣膏翻模取樣即可將殘缺部分復原。
第二種,殘缺的部分在原器物上沒處翻模,只能參照同類器物的造型特徵,先做出模子,再翻模復原。
第三種,大部分不復存在的殘器的配補。如沒有同時期樣本,這種殘器的修復工作只能作罷。
2.補缺的材料
青瓷器的補缺材料主要有
AAA強力膠+石粉+礦物顏料;
環氧樹脂;
石膏。前一種適合於小範圍的補缺,後兩者主要用於大範圍的補缺,但石膏的牢度不夠強,必須再進行加固處理。
修復,是否仿色做舊,以及仿色做舊到什麼程度,可根據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來研究確定。但是,以各種新型材料,逐步取代石膏在古代陶器修補材料中的位置,現今已在進行,並將是今後必然的趨勢。
古瓷修復概述
古代中國人瓷器殘損後,為了節省可以用下去,用各種辦法修補:
1、用各種鐵、銅等材質的鋦子來修補瓷器,這種修補方法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
2、瓷器殘缺部分損傷過於粉碎,無法鋦釘的,採用銅、錫薄板,仿成原狀,套裝上去。
3、瓷器口沿有小傷的,往往將口沿扣上銅鑲口。
4、器體上小塊殘缺無法拼對時,用雞蛋清調石灰粉粘堵上。
清末以後古瓷收藏成風,出現為了牟利對古瓷進行修復的現象。古董商們將一些殘缺損傷的古代瓷器進行修復加工,使收藏者誤以為是完好的瓷器。辦法有口沿有沖、磕小傷加金屬包扣,對口和底足有傷者接口換底,對彩瓷釉面紋飾磨損者二次入窯復燒,有的則把皇宮瓷器庫中官窯白胎瓷器請工匠重新按圖施彩二次入窯復燒後成為老胎新彩古瓷。修復的古瓷多系宋元時期的五大名窯,明和清康、雍、乾三代的各類古瓷及清琺瑯彩瓷。
防止縮釉的方法
釉層捲曲、結塊、脫離坯體的現象一般稱為縮釉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塵和釉料本身的收縮。有些釉,特別是那些含氧化錫的釉,如果釉施得過稠,或施在一個髒的表面上,將會縮起,變成較大的結塊。補救的辦法的用濕海綿擦掉坯面上的灰塵。建立除塵間,避免灰塵落坯。若施釉需要適當增厚,可在釉料中添入少量(3%)的膨潤土。釉下彩繪易產生縮釉缺陷,因為釉下彩繪的彩料類似於釉下留存了塵灰。針對這種情況,可在釉下粉料中混入少量的釉漿,或者少量的阿拉伯樹膠。
第二個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乾燥期間,釉層收縮過於嚴重,產生微細裂紋,使釉面開裂。在燒成過程中,易形成釉堆,結成塊狀,而不能均勻地熔融覆蓋坯體。這種缺陷經常出在素燒過的坯件上。因此,這類釉一般適宜在未素拍打的生坯上。為了適應在素燒坯件上使用,可在釉料中適當地加入一些如煅燒過的粘土和瓷土以及方解石等非塑性原料量。加入的非塑性原料量等於減去了一定的塑性原料量。此外,用手指輕輕地摩擦乾燥的釉面,使釉面變得光滑,也有助於消除一些釉面裂紋。在釉面乾燥尚未達到要求時,加熱過快也易產生堆釉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