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子街

瓦子街

瓦子街,海內外相當一部分客家人(特別是粵西、桂東南一帶自稱為涯話人的客家群體)族譜上揮之不去的祖籍地,位於今福建上杭縣。上杭是客家民系成長的搖籃,在客家民系播遷發展中,是繼客家民系寧化石壁之後的另一個“祖居地”。現在沉睡於歷史中的“瓦子街”重現上杭,為世界客家鄉親提供了一個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嶄新平台。

簡介

瓦子街,是福建上杭舊地名,至今還銘記於上杭外遷的客家後裔心中。新世紀以來,不斷有來人、
..
來信、來電上杭查詢“瓦子街”、“瓦子坪”、“瓦子巷”、“瓦子堡”、“瓦子鄉”。所有這些要求查找的人有族譜為證。為世界客家鄉親提供了一個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嶄新平台,客家民系祖居地龍巖市上杭縣有關部門歷經兩年多時間改建“瓦子街”,總投資為4.3億元。2011年初,“瓦子街”正式開街。瓦子街全長420米、寬36米,集文化、旅遊、休閒、娛樂、購物等多種功能於一體。街區文物資源豐富,不僅有流芳牌坊、紅四軍八大會址太忠廟、王陽明《時雨記》碑,還有福建省保存最完好、迄今787年歷史的文廟和丘逢甲師範傳習所、紫陽書院、丁狀元舊居等古建築。

歷史底蘊

當地自古以來有句話:“未有上杭城,先有郭坊村”。郭坊村在新街(後改岡背街,現為人民路)以南,
..
與舊縣衙遙遙相對。縣衙附近的北門街曾經是繁華的商業街,百姓緊靠北門街和新街而居。百姓築房,需要磚瓦,就近挖窯取土燒制。據說,當時分布縣衙周圍就有13座磚瓦窯。然而,“斷磚可用,碎瓦棄之”。隨著出窯的磚瓦增多,碎瓦也越積越多。從此,人們在這廢瓦墟上天長日久地踩著,便成了瓦子坪。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就在瓦子坪定居了,蓋起了民房,形成了“瓦子巷”、“瓦子街”,成千上萬客家人就住在這裡。隨著客家人在“瓦子街”安家落戶後,縣衙搬遷到主街(即大街,現解放路)去了,而且成為上杭最繁華的商業街。包括瓦子街在內的崗背街周圍的居民,也逐步向大街周圍發展。他們把瓦子街舊房作為香火房,有的改擴建為宗祠,供本姓設靈祭祖。據調查,這裡現有溫家祠、李家祠、周家祠、張家祠、丁家祠、王家祠、唐家祠、雷家祠、廖家祠、藍家祠等20多個姓氏的祠堂。許多客家後裔從這裡出發,到兩廣、兩湖、江西、四川、台灣等地,甚至海外謀生,據說人數發展到千萬之眾之多。就這樣,上杭成了客家民系的一個搖籃,在客家民系播遷發展中,是繼客家民系寧化石壁之後的另一個“祖居地”。“瓦子街”這個名字,在多少從上杭外遷姓氏的子孫後代中傳承,他們甚至不知上杭,卻記住了“瓦子街”。於是,這個名字讓外遷的客家姓氏後裔魂牽夢縈,刻骨銘心。如今,循著這個名字,他們不遠千里萬里來到上杭,尋找自己祖先的足跡,緬懷著祖先開疆拓土的業績。

街內景點

流芳牌
流芳牌坊立在瓦子街的中央。牌樓高8.46米,寬7.35米,設有3個門,謂之中門、左側門、右側門。它建於明正德九年(1514年),採用樑柱式結構,選取堅固耐用的青崗石材,利用當時滸的斗拱結構形式精雕榫鉚相接而成。單檐雙披,分上、中、下三層。上層脊部雄獅座對,守望藍天,披間四條活潑生動的鯉魚高翹尾部匯聚而來,寓鯉魚跳過龍門;中層和下層脊部,雙龍吐珠,寓皇恩浩蕩;披間檐角高翹,如彎弓觸月;下層橫樑南北雙面各精雕龍馬龍鳳,寓龍購呈樣、馬到成功,其圖案晰晰如生,雕鑿技藝非凡。上層正方兩面分別豎刻“恩榮”“流芳”4字,中層橫披刻“南京戶部貴州清史司郎中吳湘”字樣。流芳牌坊是當年明王朝明武宗皇帝時,為了表彰明誥贈奉議大夫、南京戶部郎中吳谷用及其子南京戶部貴州清吏司郎中吳湘在科第功名上的建樹,由時任地方官員建立,以昭示朝廷的恩榮。這座牌坊雖歷經近5百年風雨滄桑,仍雄風依舊,風骨猶存,頂天立地,蔚為壯觀,堪稱上杭古建築奇葩。站在流芳牌坊前,欣賞著她的宏偉、她的風韻,令人遐想起當年清史司郎中吳湘的不凡偉績。

《時雨記》碑

在流芳之後,是《時雨記》碑。《時雨記》碑,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上杭建文成公祠時,立於祠內的一方石碑。碑文由王守仁手書。立《時雨記》碑是紀念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王陽明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來到上杭的,是為剷除漳寇之亂,奉命駐紮在上杭縣城。他進駐上杭之後,辦了二件深得民心的實事:第一件,是建浮橋。他看到百姓過往汀江極不方便,於是選擇了南門的一個渡口下方(現陽明門附近)建起一座浮橋,史稱陽明橋。第二件,是為百姓祈雨。這年三月當地恰逢大旱,他替老百姓祈雨。果然,“雨日夜,民以為未足,逮四月戊午班師,雨,明日又雨,明日又大雨,民乃出田。”喜雨之後,他應鄉紳之請,欣然將行台內“清風亭”改為“時雨堂”,並作《時雨記》。當他登上城南之樓,看到百姓忙著春耕,田野是一派繁忙的春耕圖後,心情大悅即賦詩《上杭喜雨》三首。其中一首寫道:“山田久旱俄逢雨,野老歡騰且縱歌。莫謂可塘終擬險,地形原不勝人和。”從詩中,不難想像,當時他是何的興奮與激動。王陽明雖然在上杭駐紮時間很短,大約才三個月,給上杭百姓卻留下的“仁政”卻是長久的。“政聲人去後”,王陽明的名字在上杭瓦子街長久地留了下來。2009年3月,由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主辦、上杭縣政府承辦了《王陽明與上杭》的學術研討會,馬來西亞歐亞大學副校長王琛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陳進國等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王陽明為民辦實事的品行在上杭得到了推崇與發揚光大。

其他景點

太忠廟
漫步瓦子街,還可以游太忠廟、孔廟、客家碟譜館等處(這裡不一一介紹了)。它集看街、逛廟、觀族譜於一處,既欣賞風物,尋根問祖,了解姓氏的源流,又可購物。可以這樣說,瓦子街,有著古代與現代的有機結合,讓人感到另有一番情趣,更有一份愜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