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西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張騫奉武帝命,西行出使西域,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聯合大月氏人合擊匈奴。
在公元前2300年,他們出現在伊朗高原西部,後來翻越蔥嶺,一路東遷,長途跋涉,在大約不晚於公元前1000年的時候遷徙到了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在西方,後代的希臘史學家稱之為吐火羅人。公元前177年,大月氏人被匈奴人襲擊,身死國滅,倖存的大月氏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遷徙。
公元前後,入主中亞地區的大月氏五部落之一的貴霜部落統一了大月氏各部,建立起了貴霜帝國。而當時中國史籍中,依舊將其稱為大月氏。公元241年,貴霜帝國被波斯薩珊帝國皇帝阿爾達希爾一世征服,此後大月氏人從歷史中漸漸消失。今印度北部古賈邦的古賈人是大月氏後裔,他們自己也認為自己是貴霜遺民,先民來自大月氏部落。
民族歷史
起源
在上古時代,古印歐人浩浩蕩蕩的民族大遷徙中,有一支古印歐系統的遊牧民族,在大約公元前2300年的伊朗高原上出現,亞述人將其稱為“古提人”。他們對當時兩河流域的巴比倫王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甚至一度推翻了巴比倫王朝,占領了巴比倫。但是他們在公元前2082年被蘇美爾人征服,並從近代歷史上消失。一些語言學家們根據在《蘇美爾王表》中記載的古提王的名字,發現他們和此後中國西域的吐火羅人使用的語言有相當的關係,因此推測,古提人在逃離巴比倫之後,一路東遷,大約在不晚於公元前1000年的時候到達了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後代西方史學家稱之為吐火羅人,而根據中國史籍的記載,他們被稱作大月氏人。
公元1934年,瑞典人沃爾克·貝格宣布了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羅布泊小河墓地古墓群,2000年,小河墓地再次被我國科學家發現,從2003年起,我國經對小河墓地進行初步實驗性發掘,發現了十幾具至少保存了3000年之久的印歐人特徵的木乃伊,大量原始宗教和祭祀文物以及墓地構建完善的防護木牆。由此證明,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前,古印歐人(即吐火羅人)已經大規模地遷徙到羅布泊,稱為中國新疆地區最早的開發者。
大約在公元前10世紀之後,一支遊牧部落深入祁連山下的河西走廊,和華夏文明取得了聯繫,中國古籍中將他們稱為禺氏(或禺支,禺知),他們被認為就是後來《史記》中的月氏人。
雖然至今仍存在爭議,但大部分學者都傾向於認為月氏人應該就是吐火羅人的一支,這是古印歐人遷徙浪潮中,延伸到最東面的一個箭頭。
根據戰國人著《穆天子傳》中的傳說,西周穆王曾經來到過祁連山下黑水(即弱水)河畔的“禺知之平”,受到了月至人民的熱烈歡迎,這是月氏人第一次在傳說中和中華文明正面碰撞。
西遷
據《管子》記載,“禺氏”人當時手裡有不少高級玉器,希望能以白璧和中原王朝做生意,“然後八千里之禺氏可得而朝也”。當時中國人特別鍾愛玉器,早在商代婦好墓中就出土了超過700塊和闐美玉,然而,由於中國中原地區並不出產高品質的玉器,所以必須從西域進口,在絲綢之路尚未通暢的年代,占據了河西走廊通道的月氏人很可能就已經成為了東西貿易的代理人和中轉者。
早在“絲綢之路”疏通之前,河西走廊可能已經被月氏人開發成為了一條“玉石之路”。
戰國時期,月氏進一步強盛,趕走了居於今敦煌附近的烏孫人,統一了河西,正式建都昭武城。今張掖附近的“黑水城遺址”,很可能就是當時月氏都城昭武城的遺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月氏在河西的統治臻於全盛,它“控弦十餘萬”,統轄的部落從河西走廊一直延伸到青海湖一帶的湟水流域。在當時河套地區的匈奴迫於月氏的壓力,其頭曼單于不得不將其子冒頓送至月氏為質。然而隨著冒頓逃回匈奴奪取單于之位,月氏人的又將被迫開始了新一輪的民族大遷徙。
公元前209年,冒頓逃回匈奴,殺其父頭曼單于自立。匈奴在這位雄主的組織下,迅速強盛了起來,開始露出了他鋒利的獠牙。
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賢王率匈奴精騎襲擊了河西走廊的月氏國,這次出擊,給月氏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月氏一戰而國滅,所有被俘虜的月氏人被匈奴人屠殺殆盡,倖存的月氏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開始向中亞地區遷徙。
遷徙的月氏人分為兩支,少部分行動不便的月氏人,向東南方向遷入了甘南青海一帶的羌人吐蕃人區域定居下來,並開始逐漸使用羌或者吐蕃人的語言,他們被後人稱為小月氏。而月氏主力,則離開甘肅,穿過戈壁沙漠,沿著他們祖先古印歐人開闢的道路,向西逃亡,他們被稱為大月氏。
大月氏遷徙的第一站是天山以北的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流域(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公元前176年,大月氏人來到該地後,擊敗了當地的塞人部落,占據了伊犁河谷,被擊敗的塞人被迫向南遷徙,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然而,大月氏人在伊犁河谷流域並未站穩腳跟,當初被月氏人趕跑的烏孫人,早於大月氏人來到阿爾泰山以東,伊塞克湖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地區(今哈薩克斯坦境內),正好處於伊犁河流域以北,又成了逃難的大月氏人的鄰居。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烏孫人隨即與匈奴人結盟,不斷攻擊伊犁河的月氏人。至前155年左右,大月氏人被迫再次集體南遷。
大月氏人穿越費爾乾納盆地的大宛(今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來到大宛西南部,阿姆河以北地區(中國古籍稱“媯水”或“烏滸河”)。這一地區在西方歷史地理名詞中稱索格底亞那或粟特。
大宛地區當時在阿富汗的希臘化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史書稱大夏)的統治下,大月氏人的到來,控制了阿姆河,切斷了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大宛和阿富汗領地。而大月氏還頻頻劫掠大宛,公元前145年,大宛的歷史名城埃斯哈塔亞歷山大(遺址在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交界處)被大月氏人焚毀,這個由亞歷山大大帝建立,經由塞琉古王朝和巴克特里亞王朝不斷修建,兼蓄了西方希臘風格和東方波斯元素的著名城市化為灰燼,大宛的希臘化文明也基本在這一時期被清除。
公元前128年,西漢帝國偉大的旅行家外交家張騫訪問了大月氏,雖然他的外交使命並未完成,但通過他的遊歷和敘述,我們得知當時大月氏人遷徙的具體位置:大月氏位於大宛以西1000公里左右,在“媯水”(阿姆河)以北,他們的南部疆界同大夏為鄰。大月氏當時主要還是以遊牧生活為主,但也已經在該地的藍氏城建城為都。有學者認為該城在發音上與坎達城一致,而坎達城是希臘化城市馬爾坎達的縮寫,而馬爾坎達就是中亞歷史名城撒馬爾罕(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東部),由此大概能推測出大月氏都城的位置。
粟特的大月氏人雖然摧毀了大宛並且建立起了對大夏的宗主權,但卻不得不面對新的更強大的鄰居——安息,安息在西方歷史中被稱為帕提亞王國,同樣是亞歷山大東征後遺留下來的希臘化王朝。前129年,大月氏人與塞人殺帕提亞國王弗拉亞特斯二世,由此,大月氏人和帕提亞人的矛盾迅速激化。前124年,帕提亞新王阿塔班努斯一世大舉反攻大月氏,戰敗身死,連續兩位國王的死於大月氏人之手,讓帕提亞憤怒到了極點,即位的帕提亞偉大君主密特里達提二世大帝隨即對大月氏人展開了兇猛的報復,迫於帕提亞人的軍事壓力,公元前124年大月氏人再次放棄了粟特的家園,南渡阿姆河,開始了第三次遷徙,他們潮水般地進入巴克特里亞,以宗主國的身份正式占領了這一地區。
希臘——巴克特里亞王朝末代君主赫利克勒斯敗退到了王國東部的喀布爾,並很快被阿富汗土著普什圖人所擊滅。至此,自從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後,在中亞地區建立並延續了兩個世紀之久的希臘人統治被徹底摧毀。
貴霜帝國
公元前後,瓜分巴克特里亞的大月氏五部落之中的一個——貴霜部落,征服了其餘部落,統一了大月氏各部,建立起了貴霜王朝。(關於此點,存在爭論,部分學者認為貴霜帝國並非月氏人建立,而是塞人建立的。)
貴霜帝國時代,佛教在貴霜王朝極其興盛,大乘佛教在貴霜得到了廣泛的信仰。公元67年,東漢明帝派出使者前往西天取經,途徑貴霜帝國時,請來兩位大乘佛教高僧來到洛陽,這就是有名的“白馬馱經”。從此,大乘佛教從貴霜帝國正式傳入中國,這是中國佛教傳播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公元85年,貴霜人和東漢軍隊合作進攻吐蕃,但軍事行動結束後,東漢王朝拒絕支付貴霜帝國提出的合作報酬,作為報復,貴霜派出約7萬人的大軍試圖襲擊西域的東漢班超遠征軍,卻被人數處於絕對劣勢的班超巧妙擊潰。貴霜帝國從此開始向東漢帝國進貢。
公元241年,貴霜帝國被波斯薩珊帝國皇帝阿爾達希爾一世征服。此後,大月氏人從歷史中漸漸消失。到了公元5世紀,,在貴霜帝國原來的土地上,出現了一支打著匈奴旗號的民族,他們曾一度恢復了貴霜帝國領地,他們被稱為厭噠人或白匈奴。部分學者認為,厭噠人可能就是大月氏人的後代。今天普遍認為,在印度北部古賈邦的古賈人是大月氏的後代,他們自己也認為他們是貴霜的遺民,先民來源於大月氏部落。
小月氏
當初留在甘肅的小月氏部落,他們與羌族為鄰,但依附匈奴,中國古籍中也稱他們為“匈奴別部”。漢武帝漢匈戰爭期間,霍去病曾從青海甘南穿越小月氏部落攻打祁連山下的匈奴,得到了小月氏部落的幫助。河西的匈奴瓦解後,小月氏自稱“胡”(即匈奴),與鄰近的羌人對抗。兩漢時期,西北漢羌衝突中,漢王朝多次調動小月氏人一起攻打羌人,直到三國以後,小月氏和羌人才開始融合,並從歷史記錄上消失了,他們最終歸宿可能融合到了甘肅,青海以及新疆東部的羌,漢以及其他民族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