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新疆圖志》中國清末新疆建省後第一部全省通志。因此書自稱有測繪地圖(尚未全附),故名圖志。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王樹出任新疆省布政使不久,知新疆自建省(1884)後尚未修通志,即呈請當時新疆巡撫聯魁,奏奉清朝批准,開始籌辦新疆通志的編纂事宜。宣統元年(1909)正式成立通志局,由王樹、曾少魯任總纂,至宣統三年冬成書。共116卷,200餘萬字,分建置、國界、天章、 藩部 、職官、實業、賦稅、食貨、祀典、學校、民政、 禮俗、 軍制、交涉、山脈、土壤、水道、溝渠、道路、 古蹟、 金石、藝文、奏議、名宦、武功、忠節、人物、兵事等志。卷首“凡例”中稱本書“圖志並重”,實則全書僅有志而附圖甚少(僅道路、食貨二志中附有一、二幅圖)。現行《新疆圖志》有兩種版本:一為宣統三年活字本;二為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東方學會據當時志局本重校增補本。前者錯字多,後者較好。全書不出一人之手,以建置、國界兩志為最佳,而他志則間有錯誤,如《藝文志》中所列“《西征錄》六卷、國朝王元樞撰”,為(元)王大樞之誤;“《西陲要略》三卷、國朝范正傳撰”,為(唐)范正傳撰之誤。其他事實錯誤頗多,體例先後亦不一致。但是,此書引古詳今,內容豐富,在全國北方誌中具有特色(如獨有國界一志),對新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傳
王樹楠,字晉卿,河北省新城縣人,號陶廬老人,近代方誌學家、文學家、清末邊疆官員。鹹豐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852年1月15日)生,1936年2月7日卒,享年八十四歲。先生系書香後代,自幼天資聰穎,受家庭薰陶,十五歲中秀才,二十歲選拔貢,後隨同祖父攻讀於蓮花書院,與當時著名學者交往問學,文名漸著。同治十三年(1874),被聘為保定畿輔通志館修纂。歷時五年,他編輯了《畿輔叢書》約200餘種,還著成《孔子大戴禮校正補註》、《爾雅郭注異同考》、《建炎前議》和《墨子三家校注補正》等若干卷書。光緒二年(1876),樹楠中舉。六年後,他被聘為信都書院主講。期間著有《夏小正訂經》、《夏小正訂傳》、《尚書商誼》以及《趙閒閒詩集年譜》若干卷。
主要內容
《新疆圖志》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全面反映了清代新疆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自然地理、物產風俗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尤其反映了清末新疆地區的特點,是清代新疆的“百科全書”。該書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記載了新疆地區的建置沿革、城鎮興廢、山川水道、道里四至、土壤、氣候等地理情況。
第二,記載了自漢代迄清末新疆地區的官制、兵制的演變,以及清代幾次西北用兵的始末原委。
第三,全面闡述了清代新疆地區的中俄關係。
第四,對新疆地區農、林、牧、漁、蠶、礦、商業經濟發展狀況的記載,展示了自清初迄清末新疆經濟開發的成就。
第五,記載了新疆地區賦稅制度、貨幣制度的演變,以及鹽業和茶葉貿易的興衰過程。
第六,豐富的記載了新疆地區的古蹟遺存和歷代金石碑刻。
第七,記載了新疆地區少數民族的民族源流及其多姿多彩的風物人情。
第八,記述了清代新疆地區文教事業的發展狀況。
此外,尚有《新疆圖志》尚有《奏議志》十六卷、《民政志》八卷。《奏議志》、《民政志》都為《新疆圖志》所首創。《奏議志》集中了歷代關於新疆問題的名臣奏議189篇,反映了歷代統治者對新疆統治的行政措施和思路,同時這也起到保存了保存文獻檔案的作用。《民政志》分巡警、戶口、地方自治三類,敘述了清季對新疆的行政管理方式,並且統計了清季新疆各縣居民戶口的多少,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史史料價值。
學術特點
第一,體例謹嚴,內容豐富,有時代感。第二,旁徵博引,資料性強。
第三,詳今略古,重點突出。
第四,考疑訂誤,力求準確。
進步思想價值
第一,具有強烈的反侵略思想,體現了該書編纂者國家意識、主權意識的進一步增強。第二,重視民族問題,提倡因俗而治。新疆地區民族眾多,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如何有效地統治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是清代統治者和關心邊務的有識之士共同思考和關心的問題。
第三,以民為本,重視民生的思想。
總的說來,《新疆圖志》作為清代新疆最後一部全省性通志,內容翔實廣博,體例完備,取得了卓著的學術成就,因而被梁啓超譽為清代方誌中“由名儒精心結撰或參訂商榷”而“斐然可列著作之林者。”《新疆圖志》在清代西北邊疆史地學史和中國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