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蒼朮(米泔浸,炒)、陳皮各一錢(3g),厚朴(姜炒)一錢半(4.5g),砂仁(炒)七分(1.5g),神曲(炒)一錢(3g),山楂(去核)一錢(3g),麥芽(炒)一錢(3g),乾薑(炒黑)八分(2.5g),甘草(炙)三分(1.5g)。
用法用量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功用
理睥消食,導滯健胃。
主治
產後停食,胸膈飽悶,身發寒熱,不思飲食。
運用
常用於婦女產褥期消化不良、泄瀉等屬於脾胃不和者。
加減化裁
若泄瀉,加白朮、茯苓;大便閉,加桃仁、紅花;小便閉澀,加大腹皮。
附註
酒食停積,脾胃氣滯,消導不利者宜服此方。本方藥能理脾和胃,消食導滯,對於胸膈滿悶重者宜用此方,臨證時可加用枳殼、莪術。(《防醉解酒方490例》)
附方
名稱:清熱理脾湯
組成:敗醬草20g,大黃、柴胡各8g,黃連、吳茱萸、甘草各6g,白朮(炒)、白芍、枳殼、半夏、白芨各10g
用法:脾胃虛弱加太子參、茯苓;吐清水加瓦楞子;陰虛加麥冬、石斛;氣滯血瘀加丹參、香附。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療程為5周
主治:十二指腸炎
出處:《四川中醫》
名稱:清胃理脾湯
組成:平胃散加黃連、黃芩、大黃
主治:醇酒厚味,濕熱為病,痞脹噦嘔,不食,吞酸,噁心,噫氣,更兼大便粘臭,小便赤澀,飲食愛冷,口舌生瘡
出處:《醫宗金鑒》卷四十
名稱:調胃理脾湯
組成:人參一錢,茯苓三錢,白朮(炒)一錢五分,半夏(制)一錢五分,谷芽(炒)三錢,砂仁(研)八分,陳皮八分,車前子(包)二錢,甘草(炙)四分,香附(制)一錢
用法:荷葉蒂五個,肉桂面三分
主治:脾胃尚弱,肝氣水飲不利
出處:《清宮醫案精選》
名稱:緩肝理脾湯
組成:廣桂枝、人參、白茯苓、白芍藥(炒)、白朮(土炒)、陳皮、山藥(炒)、扁豆(炒,研)、甘草(炙)
用法:煨姜、大棗為引,水煎服
主治:慢驚風
出處:《醫宗金鑒》卷五十七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壽世保元》:“理脾湯:蒼朮米泔浸,炒,一錢,陳皮一錢,厚朴薑汁炒,一錢半,砂仁七分,神曲炒,一錢,山楂去核,一錢,麥芽炒,一錢,乾薑炒黑,八分,甘草炙,三分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服。泄瀉加白朮、白茯苓;大便閉加桃仁、紅花;小便閉澀加大腹皮。一治產後三日,牙關緊急,眼目直視,四肢厥冷,乾薑(炒黑)五錢,水煎,入童便,溫服,立效。一論產後暈倒,不省人事,眼黑耳鳴等症,並治中風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瘈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