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遜

理查遜

理查遜是英國歷史上的一位著名小說家,創作有《克拉麗莎》流傳於世。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塞繆爾·理查遜(Samuel Richardson,1689-1761):18世紀英國著名小說家,最成功的作品《克拉麗莎》是一部書信小說

理查遜出身細木匠家庭,十五六歲就開始在印刷店作學徒,利用閒暇自學。經努力他終於成了生意興隆的出版商,開設印刷廠,當過書業公會的理事長、五室印刷人。他應書商之約,寫《模範尺牘》,“用通俗的文筆,為自己不善寫信的鄉間讀者們作參考之用”,不僅提供人們可參考模擬的尺牘範本,也進行訓世說教。尺牘內容複雜,其中有些書信談到某家的女兒在外僱工,僱主企圖誘惑她,父親致書女兒,女兒接受父親的勸告,準備辭工。理查遜把這個情節發揮為一系列信件,發展成他的第一部書信體小說《帕米拉》(1740—1741),副題是“美德有報”。小說的故事很簡單,年輕女僕帕米拉•安德魯寫信給父母和兩個朋友講述在東家的經歷。少主人B屢次欲誘惑她,她堅決的拒絕並離去,B仍糾纏不休。帕米拉的美德終於使B產生了真愛,決心娶她為妻。小說出版後大受歡迎。理查生把帕米拉作為美德和正義的化身。她對B的抗拒,出於一種“女德”,也是出於對自己尊嚴的維護。她在給父親信中寫道:“..可以看出窮人是如何受驕傲的闊人的輕視!但是我們是平等的,許多紳士們誇耀他們的門弟,其實未見得象我們的身世清白。——這些驕傲的人一定是從未想到人生如何短促,儘管榮華富貴,總有一天他們須和我們立於平等地位。哲學家說得好,國王的骷髏與窮人的骷髏並無兩致。再說,他們不知道,到末日,最富有的王侯與最貧窮的乞丐都要站在同一個偉大的裁判者面前..”。這種攙雜宗教色彩的平等觀念是18世紀資產階級典型的心態,他們要求與上層社會的人士平起平坐,而政治要求又與清教觀念揉合在一起。在帕米拉的故事裡,包含了基督徒擯棄私慾、經受考驗而後得救的清教道德觀念,即常見的抵禦誘惑的主題。資產階級清教觀念中既有進步、真誠的一面,也有虛偽、功利的一面。帕米拉的美德獲得了可觀的收入和較高的社會地位為報償,似乎也成了商品,當時便遭致菲爾丁的嘲諷、戲擬。《帕米拉》是第一部以人物刻畫為中心的小說,由“流浪漢小說”傳統的寫事轉為寫人,對人物心理進行細緻的刻畫,帕米拉一封封天真純樸、多愁善感的書信,引起了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主要經歷

理查遜最成功的小說《克拉麗莎•哈婁》(1747—1748)也是書信體的,長達一百萬字以上。克拉麗莎是鄉間中產階級的女兒,美麗聰慧、富有美德,她不願嫁給家庭許配的富有但可厭的青年,在多才多藝的青年羅伯特•勒甫雷斯的幫助下出奔。勒甫雷斯對克拉麗莎百般誘惑,最後以卑劣手段侮辱了她。克拉麗莎羞憤痛苦,她拒絕了勒甫雷斯的求婚,悲傷含恨死去。理查生打算對於“父母與子女雙方在婚姻上的錯誤行為所能產生的災害”加以警告。克拉麗莎是個在精神上追求理想的女性,反抗家庭的包辦婚姻,追求新的生活,雖然她不幸落入壞人之手,但她始終抗爭,這不僅是捍衛自己的貞操,也是維護人格的尊嚴。她的美德雖然沒能得報,但惡行終於受到懲罰。這部小說情感細膩,感傷氣氛濃厚,如著名評論家詹森所說“故事只當作是發揮情感的場合”,書中充滿了女主人公心靈感受的描寫和各種道德問題的議論。這部小說比《帕米拉》更受歡迎,影響到歐陸,如法國作家盧梭的《新愛洛綺斯》便受到了明顯的影響。

在創造了具有美德的女性和行為不檢的男性以後,理查遜在《恰爾斯•格蘭迪孫爵士》(1753)里塑造了一位完美的男性,與社會罪惡對抗。格蘭迪孫具有英俊的外表和崇高的品性,儘管他受到無數次的誘惑,仍然保持清白,自然也是“美德得報”。小說出版當時受到讚譽,但近代讀者多以為這是理查生小說中最弱的一部。它的勸善性和人物的過於完美性,使得普希金寫出如此幽默的詩句:“完美的格蘭迪孫,讀著他時,教我們發困。”理查遜在英國和歐洲小說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他以前,英國小說一般都是沿循“流浪漢小說”傳統,以人物見聞經歷貫穿情節,描寫冒險過程。理查生則取材日常生活,描寫人物的行為萬其是心理,他在對女性人物心理的細緻刻畫和感傷情緒表達上,引導了感傷主義文學潮流。但是他的小說冗長繁贅,說教氣息濃厚,並非總能給人愉悅之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