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遜,E.A.

羅賓遜,E.A.

正文

羅賓遜,E.A.美國詩人。在緬因州加德納鎮長大,這個地方就是他日後詩中所寫的“蒂爾伯里”的原型。1891年進入哈佛大學,兩年後因家貧輟學,去紐約謀生,曾做過地下鐵道的稽查員。1896年自費印行詩集《急流與昨夜》(後易名《夜之子》),其中一些詩在當時即已膾炙人口。1902年,詩集《克萊格上尉》出版,一向欣賞他的詩才的西奧圖·羅斯福總統幫他在紐約市海關謀得一個較為清閒的差事,使他有充裕的時間寫詩。1916年,詩集《天邊人影》出版,獲得好評,確立了他在詩壇的地位。他後來出版的重要作品是長篇敘事詩三部曲:《墨林》(1917)、《朗斯洛》(1920)與《特里斯丹》(1927)。他曾於1922、1925、1928年三次獲得普利茲獎
羅賓遜的詩歌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後期以中世紀亞瑟王傳說為基礎寫成的長篇敘事詩,用抑揚五步格的無韻體。它們不是古老傳說的刻板複述,而是根據現代詩歌的特點進行了再創作。在這些詩中,他用人物各自獨特的激情來解釋他們的行為,而不象以往那樣用超自然的因素來說明。他的敘事詩中人物的心理描寫比較深刻。他的另一類詩歌更為一般讀者所喜愛,都是用傳統的詩體寫的短詩,特別是其中一組“人物肖像”詩,每一首描畫了蒂爾伯里鎮上一個人物的肖像。他們大多是鬱郁不得志的失敗者與畸零人。如“比國王還富有”的理查·柯瑞,他受到全鎮的羨慕,卻偏偏開槍自殺;又如米尼弗·契維,他鄙視金錢,卻又無法離開金錢;還有年老的伊本·弗洛德,他孤苦伶仃,只得借酒澆愁(以上均見《夜之子》集)。這些詩反映了當時新英格蘭小鎮上的真實情景,表現了詩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滿,觀察細緻深刻,語言樸素。詩中所寫的一些人物形象,在美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帶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羅賓遜的詩力圖擺脫維多利亞時期浪漫主義詩歌的傳統,追求構思與意象的新奇,把激情、冷嘲與幽默熔於一爐,並注意挖掘人物心靈深處的東西。這些特徵與稍後的美國現代派詩歌相一致,因此他常被看作現代派詩歌的先行者。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