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新儒學

現代新儒學

20世紀20年代產生,以接續儒學“道統”為己任,服膺宋明理學,力圖客觀而同情地理解傳統儒學,並以此為基礎來吸納融合西學,以謀求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出路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

基本信息

簡介

20世紀20年代產生,以接續儒學“道統”為己任,服膺宋明理學,力圖客觀而同情地理解傳統儒學,並以此為基礎來吸納融合西學,以謀求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出路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

現代新儒學的自我定位:儒學的第三期

儒學的三期(牟宗三提出):

第一期:先秦至東漢末年

第二期:宋明理學,重點是“內聖”

第三期:現代新儒學,重點是從儒學的內在目的性開出“新外王”,即科學和民主。基本框架是“內聖而開出新外王”

“新儒學”的概念原來指相對於孔孟“原儒”的宋明理學(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現代新儒學發展的三代:

關於現代新儒學的發展及其代表人物的劃分,有不少說法,其中劉述先先生的“三代四群”說比較合理。

第一代第一群: 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 張君勱

第二群: 馮友蘭(新理學) 賀麟(新心學)錢穆 方東美

第二代第三群:唐君毅 牟宗三 徐復觀

第三代第四群:余英時 劉述先 成中英杜維明

《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四君子”牟宗三 徐復觀 張君勱 唐君毅 合撰,海外當代新儒學的思想大綱

發展方向

1.直接面對現代歐美東亞工業文明的挑戰,在這些文化中傳播生根,然後才能回到中國,及“從紐約經東京到北京”

2.與西方思想家進行平等公開的對話

3.從超越的層次,從社會政治經濟的層次,從深度理學的層次向西方學習,主要是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宗教傳統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

歷史使命

回應雙重困境

1.走出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困境

2.推動世界文化走出工業文明帶來的“人的意義的失落”的困境

四大論題

1.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化

2.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3.中國文化的宗教性內涵

4.直覺思維方式。要超越邏輯,掃除概念,排斥分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