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清遺址

班清遺址

班清遺址位於泰國的烏隆地區,是泰國東北部呵叻高原諸多遺址中廣為人知的一處,也是研究的最為徹底的一個遺址。然而,它只是組成班清文化傳統眾多遺址中的一個。這種傳統已經擴展到周邊的許多地區,如烏隆地區、沙功那空地區、那空拍儂地區和孔敬地區,其覆蓋面積達49,000多平方公里,而班清本身有可能是這種文化相對重要的一個中心。

中文名稱

班清遺址班清遺址

班清遺址

英文名稱: Ban Chiang Archaeological Site

國家:泰國

所屬洲: 亞洲

199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詳細信息

在班清發現的早期黑色雕刻陶器有點象馬來亞、菲律賓和東南亞其他地區發現的早期黑色雕刻陶器。皮科克等人在1978年宣稱,其後的著色陶器與中國甘肅東部仰韶地區的繪畫陶器有驚人的相似性,雖然二者前後相差幾千年的時間。他們認為這種相似性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周朝的戟出現在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211年,有人在班清附近發現了它,戟的發現至少成為泰國東北部和中國進行直接或間接貿易的證據。由於陶器種類繁多,幾乎令人難以置信,呵叻地區的古代制陶者作出的陶器形式也多種多樣,並且許多陶器雖然經歷了好幾代,卻依然保持完整,所以僅憑簡單的類型創建年代表是不可靠的。

根據遺址中發掘出來的葬物,懷特於1982年使用的年代序列表中將班清遺址分為三個主要時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公元前36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劃分特徵是在一個突出位置上擺放的成年和青少年的葬物,當時嬰兒一般都葬在罈子里。這些墓地一般都伴有墓穴祭品,如在頭部或足部放置的罐,偶爾會有珠寶和其他的日常用品。一些成人被埋葬在一個構造複雜的低矮位置。最早時期的墓穴祭品的特徵是足部有底線的陶器在肩部有著雕刻的裝飾圖案。後來,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其他種類的陶器變得更加普遍,包括沒有足部的陶器,有著密集的雕刻圖案。大約在同一時間,人們發現了嬰兒的葬壇。後來,邊緣整齊的大口陶器和高頸陶器也相繼被發現。在早期的晚些時候,出現頻率更高的球狀陶器特徵是“在肩部經常有雕刻的圖案和畫”。

中期(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300年),特徵是經常呈仰臥狀或者伸出墳墓。但是在這個時期用作葬禮的陶器是破碎的,而不是完整的埋葬在頭部或者足部。新類型的陶器的出現包括形態各異的龍骨陶器,有些陶器有著雕刻和著色的圖案,有的陶器有著白色龍骨,有的龍骨的脈管鑲嵌著厚厚的紅邊。

晚期(大約公元前300年到公元200年),屍體仍然埋葬在仰臥的位置。用作祭品的陶器不再象中世紀那樣呈破碎狀,而是完整的放在屍體之上。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精心繪製的紅色黃色錯雜的陶器成為墓禮上的常用祭品。這段時期的其它陶器還包括有紅色圖案的紅陶器和紅色的磨光陶器。各個時期的班清遺址物品中都發現了陶器的絲線標誌,同時還發現早期時代的青銅藝術品也是葬品,儘管在中期和晚期青銅藝術品的套用還很明顯地並不普遍,但作為腳鐲、手鐲的青銅藝術品還是很普遍的。鐵制葬品大約在中期公元前1000年出現,儘管這種原料一直被用來製作很多物品,但是在晚期這種鐵制葬品消失了。

泰國呵叻高原上的古代制陶者生產的陶器形式和裝飾模式的多種多樣性,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5年的班清史前文化專論中,金尤迪將繪製的脈線劃分出50種不同類型的基本形式,而未經繪製的脈線劃分出98種不同的類型,為班清的傳統文化作出了貢獻。搖擺壓印、絲線標誌和雕刻圖案是早期普遍使用的裝飾技術。在早期的後半葉,手工繪製簡單的線條圖案日益盛行。球狀的陶器有的有美麗的短花邊,有的在下部有著特徵性的絲線標誌,有的在肩部有著紅色的畫和雕刻的圖案,這些都出現在早期的末期。儘管絲線標誌和雕刻的陶器貫穿了整個班清時代,但是其它的形式、裝飾模式和精緻程度最早還是出現於中期。這個時期的特徵是更大的陶器容量和更小的陶瓷厚度,絲線標誌和雕刻也變得更加精細了。在班清中期葬品中發現了龍骨形的陶器。由於中期的陶器葬品習慣上在入墓時都被打碎了。因此學者們只能依據特定的技術來探知這些陶器的原始形式。晚期的陶器普遍用紅色蒙在黃色上面,有著鮮明的手工設計特色。這些給人印象深刻的組合中,主要有捲軸形的、渦旋形的、S卷形的、同心圓形的等等。簡單的、磨光的、沒有繪製圖案的陶器在晚期也普遍得到製作。

評價

班清被視為東南亞發掘地區最重要的史前聚居地,是人類文化、社會、科技進化現象的中心。這處遺址反映了當地在農業耕作、金屬器製造及使用方面的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