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鷲(學名:Sarcoramphuspapa),又名國王禿鷲,是大型食腐鳥類。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大型美洲鷲科鳥類。體長約78厘米。頭部裸露,色彩極鮮艷醒目。嗉囊發達。尾短。棲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森林環境中,有時也生活在沼澤邊,屬於日行性鳥類,平時單獨生活,但是找到食物後會蜂擁而至。由於體形和力氣較大,能比其他食腐鳥優先取食,很少在森林中出現,僅偶爾捉取林中擱淺在河中沙洲上的魚,也捕殺小的爬行類或幼小的哺乳動物。分布於墨西哥到阿根廷北部的熱帶雨林中。是哥斯大黎加的國鳥。王鷲主要生活在從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的熱帶低地森林中。它是王鷲屬中唯一的現存物種。由於棲息地的日益縮小,王鷲的數量也正在逐漸減少。
王鷲體型很大,及主要是白色,上身、翼及尾巴羽毛有灰或黑帶。它的頭部及頸部沒有羽毛,皮膚顏色有異,包括黃色、橙色、藍色、紫色及紅色。喙上有黃色的肉冠。人工飼養的王鷲可以活到30歲。
王鷲圖案在瑪雅古抄本中很常見。
特徵
王鷲體型很大,及主要是白色,上身、翼及尾巴羽毛有灰或黑帶。它的頭部及頸部沒有羽毛,皮膚顏色有異,包括黃色、橙色、藍色、紫色及紅色。喙上有黃色的肉冠。王鷲是吃腐肉的,它往往是首個割開屍體的鳥類。飼養的王鷲可以活到30歲。習性
王鷲生活在熱帶雨林中,雜色羽毛、鮮艷的頭部以及寬翅和短尾是其特徵。天氣暖和時,能藉助上升熱氣流盤鏇到一定高度;無風的日子,就只能由樹枝頂端低飛,或降落到森林中的空地上尋食。常離開森林到有牛羊放牧的熱帶草原覓食,正常情況下不集群,但有時會聚集在大型的腐屍旁分食。由於體形和力氣較大,能比其他食腐鳥優先取食,很少在森林中出現,僅偶爾捉取林中擱淺在河中沙洲上的魚,也捕殺小的爬行類或幼小的哺乳動物。分類
王鷲最初是由卡爾·林奈(CarolusLinnaeus)於1758年在《自然系統》的第十版中命名為Gyparchuspapa。於1805年,AndréMarieConstantDuméril將它重置在王鷲屬中。這個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σαρκο”(意即“肉體”)及“ραμφος”(意即“有鉤狀喙的猛禽”)組合而成。王鷲的最近親是安地斯神鷹。一些學者甚至將它們分類在另一個亞科之中,但卻不被廣泛接納。成年的王鷲。
王鷲為何得到“王”的稱號,一直都有兩個解釋。第一個指王鷲會驅趕其他細小的禿鷹離開屍體,待自己先吃飽。另一個說法指它的名字是來自瑪雅文明的傳統,王鷲其實是一個王,是人類與天神之間的信差。王鷲在秘魯亦被稱為“白鴉”。
王鷲及其餘6種新大陸禿鷹的科學分類仍不清晰。雖然它們在外表及生態位上相似,但新世界禿鷹及舊大陸禿鷹是從不同的祖先在不同的地方演化而來。只於實際的分別仍在討論中,而有些早期的文獻指新世界禿鷹較為接近鸛。較近期的研究維持它們與舊世界禿鷹在隼形目的整體位置,或是將它們分類在自己的鸛形目中。美國鳥類學家聯合會則不將新世界禿鷹分類在鸛形目中,並指是分類不明,但註明有可能被移入隼形目或鸛形目中。
化石紀錄及演化
王鷲屬在過往有更廣泛的分布,現存的只有王鷲一個物種。Sarcoramphuskernense是生存在上新世中期(皮亞琴察階)的北美洲西南部,但在布蘭卡階或德爾蒙 特階的動物群中已很少見。它的遺骸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克恩縣發現的一根折斷的遠端肱骨。它的形態與王鷲相似,但體型較大及健壯。不過由於它化石已經損壞及某程度上不能診斷,故是否編入此屬中仍存疑。在更新世末期,秘魯的另一個物種稱為Sarcoramphusfisheri亦有可能是屬於王鷲屬。它是現今王鷲的漸變種祖先,或是姊妹物種。自當時後就已有很少鳥類進行演化,最多的就是細小及短命的雀形目。
一個在古巴山洞中發現的第四紀化石,原先估計是王鷲的親屬,但後來發現是Titanohieraxborrasi。
對於王鷲屬的演化歷史所知甚少,主要是因新近紀的其他新世界禿鷹的化石都很年輕或是碎片。
Sarcoramphuskernense似乎是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中的先驅,而多種的新世界禿鷹是源自中美洲。
Sarcoramphuskernense可能是王鷲演化分支的北部支線。現有的化石紀錄支持了王鷲及南美洲禿鷹分隔了最少500萬年。
佛羅里達彩鷲
威廉·巴特蘭(WilliamBartram)於1770年代前往科羅拉多州時曾提及一種佛羅里達彩鷲(Sarcoramphus “sacra”或S.papa “sacra”)。他的筆記在出版時被大幅修訂及增加編幅,有可能是出自一位誤以為佛羅里達彩鷲就是王鷲的編輯。很多學者曾嘗試證實佛羅里達彩鷲的存在,並指它們可能因寒冷而滅絕。巴特蘭看見佛羅里達彩鷲的地方,就是後來發現墨西哥鷹的地方。墨西哥鷹在巴特蘭的時期很普遍及顯注,而他的筆記亦沒有明顯指佛羅里達彩鷲是屬於王鷲屬。
雖然原有筆記沒有清楚紀錄佛羅里達彩鷲的外觀,但其描述卻很像卡拉卡拉鷹。根據巴特蘭的紀錄,佛羅里達彩鷲的行為與卡拉卡拉鷹很相似,例如它們會去山火的地方吃昆蟲及箱龜的屍體。
描述
成年的王鷲是新世界禿鷹中最充滿色彩的。它主要是白色,上身、翼及尾巴羽毛呈灰色至黑色。白色的身體上亦有一些玫瑰黃色。它的喙厚而強壯,是新世界禿鷹中最有力的,但較其他大型猛禽細小。喙鉤向下及很鋒利,呈橙色及黑色。它的雙翼很闊,尾巴短闊及呈正方形。它的眼睛呈草色,有銳利的視覺。不像一些新世界禿鷹,它是沒有睫毛的。王鷲有很明顯及黃色的肉冠,要等到4歲時才會完全成形。它的腳呈灰色及有長而厚的爪。王鷲是最少兩性異形的,只有在體型上有分別。雛鷲的喙及眼睛都呈深色,絨毛及灰色的頸部最終會變為橙色。雛鷲整體上呈石灰色,到3歲時與成年的相似,並要到5-6歲才會完全長出成年的羽毛。王鷲的頭部及頸部都沒有羽毛,只在頭的一些部份上有黑鬃毛。這樣可以阻止來自腐肉的細菌造成的皮膚感染,並露出皮膚在日光下起消毒的作用。頸上的皮膚有多種顏色,包括黃色、橙色、藍色、紫色及紅色。在耳邊及頸背的皮膚是起皺的。
除了美洲兀鷹的兩個物種外,王鷲是新世界禿鷹中最大的。它全長67-80厘米,雙翼展開達1.2-1.7米。體重2.7-4.5公斤。
棲息地
南美洲墨西哥到阿根廷北部的熱帶雨林中。常到有牛、羊放牧的熱帶草原覓食,偶爾捕捉擱淺的魚蝦類、甲殼類食物。王鷲是美洲鷲類中最俊俏的種類。王鷲棲息在面積約有1400萬平方公里的地方,介乎墨西哥南部及阿根廷北部。除了南美洲的厄瓜多西部、哥倫比亞及委內瑞拉西北,它們不會越過安地斯山脈。它主要棲息在非開發的熱帶雨林、附近的大草原及草原。它們亦會於沼澤等地出沒。王鷲是最多,甚至是唯一,會出現在低地森林的禿鷹,但在亞馬遜雨林中,則以大黃頭美洲鷲最多;而在草原等地則以小黃頭美洲鷲、紅頭美洲鷲及黑美洲鷲較多。王鷲一般不會生活高于海拔1200米。它們棲息在森林或是植被之上。
生態及行為
王鷲善於滑行,有時會滑翔多個小時而不拍翼一次。當飛行時,它的雙翼會呈兩面角,或是水平而翼端稍微升高,從一個角度看好像沒有了頭一樣。它每次拍打翼時都很深及有力。王鷲除了其體型及華麗的色彩外,它在樹林中稍為不顯眼。當棲息時,它會把頭垂下及向前伸。它不會遷徙,一般都是獨自或細小一群生活的。但是,若在腐肉旁邊,仍有可能聚集大群的王鷲。飼養的王鷲可以活到超過30歲,但野生的壽命卻不清楚。它會排便在腳上,以降低體溫。王鷲相對地不怎么具攻擊性,正常情況下都只會逃避而不會打鬥。王鷲沒有鳴管,只能發出低嗄聲及喘氣聲。蛇是它們的天敵,會捕取它們的蛋及雛鷲;大型的貓科,如美洲豹等,會突然在腐屍邊襲擊王鷲。食性
王鷲主要以腐肉為食物,但不知會否殺死染病或瀕死的動物。它們也會沿河流吃魚類,但不會到村莊的垃圾堆尋找食物。雖然它有敏銳的視覺,但有指它是以嗅覺來尋找腐肉,或是跟蹤較細小的紅頭美洲鷲及大黃頭美洲鷲追尋腐肉。不過研究卻指王鷲不用其他禿鷹的協助,仍可找到腐肉。王鷲主要會在森林中覓食,但仍會到附近的大草原尋找食物。當它發現腐屍時,它會以體型及喙的優勢驅趕其他禿鷹,但卻會順從較大的安地斯神鷹。王鷲會最先砌開腐屍,再用喙撕開腐肉。這樣可以讓較細小及弱的禿鷹,在王鷲吃完後吃餘下的腐肉。王鷲的舌頭像銼子,可以幫助將腐肉從骨頭中撕出。一般而言,它只會吃腐屍的皮膚及較硬的組織部份。
生殖
王鷲要4-5歲會達至性成熟。它會在旱季生育。會精心地求愛,並且在地上互相纏繞,在交配時拍動雙翼及發出喘氣和哼聲。王鷲是為生育而交配,一般只會產下一隻白色的蛋。為驅趕掠食者,王鷲會令它的巢發出難聞的氣味。雛鷲的雙親會孵蛋32-38日,直至雛鷲出生。若失去了蛋,它們會在6個月再生蛋。雛鷲出生時沒有羽毛,但很快就會長出黑色的羽毛,要5-6歲才會長出成年鷲的白色羽毛。雛鷲初出生時需要由雙親照顧,雙親會用爪餵它吃肉,直至它懂得反芻。保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指王鷲現時屬於低危情況,估計野生數量有1-10萬頭,分布在1400萬平方公里。但是有證據顯示王鷲的數量正在下降,但下降速度並不嚴重。造成下降的原因是它們失去棲息地及被狩獵。與人類關係
王鷲是在瑪雅古抄本中最普遍的鳥類。它的字形可以清楚的從其喙上的冠及眼睛上的同心圓分辨出來。有時它被描繪成為天神,有著人的身體及鳥頭。根據瑪雅文明傳說,這個天神是將人類與其他天神之間傳遞訊息的。它在瑪雅曆法中代表每月的第13日。南美洲村民相信當王鷲的影子遮掩一個人時,那人就會發生不幸或死亡。王鷲的血液及羽毛亦是用來治療疾病。王鷲亦經常出現在當地國家的郵票,如1963年的薩爾瓦多、1978年的貝里斯、1979年的瓜地馬拉、1997年的宏都拉斯、1998年的玻利維亞及1999年的尼加拉瓜。
由於王鷲的體型及美態,它在動物園(如檀香山動物園、貝里斯動物園及柏林動物園火車站)中很受歡迎。它們在飼養下生育理想,但它們卻有傾向殺死自己的雛鷲。這種習性在野生環境卻沒有發生。要辨別雛鷲的性別是有困難的,因為在雛鷲出生的首6個月脂肪太多,而1年時又生殖腺又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