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松

王老松

王老松,男,生於1854年9月3日荷蘭王國東北部的上艾瑟爾省省會茲沃勒,贖世主會會士。


1854年9月3日,王老松生於今荷蘭王國東北部的上艾瑟爾省省會茲沃勒(Zwolle),屬於天主教烏德勒支總主教區。1867年初,入臨近的海爾德蘭省的庫倫巴赫(Culemborg)小修院;1873年6月15日,加入贖世主會初修院;1874年6月16日,於北布拉班特省省會斯海爾托亨博斯(Bois-le-Duc)發初願,正式成為贖世主會會士。
1879年10月17日,王老松於荷蘭東南部林堡省的維特姆(Wittem)的贖世主會會院被祝聖為司鐸.1880年,被派遣至荷蘭和比利時交界的魯爾蒙德(Roermond)擔任教師,教授拉丁語修辭學。1883年,調任至維特姆的贖世主會修院,教授信理神學;1886年,升任維特姆修院學務監督;1893年初,擔任該修院院長
1895年,王老松被派遣至羅馬,進入贖世主會總會工作。1896年12月25日,兼任教廷宗教裁判所(今稱教義部或信理部)咨議員。1904年4月15日,被任命為宗座法典編撰委員會咨議員。1909年中旬,王老松被贖世主會新任總會長任命為贖世主會總會咨議員,一直到1911年。
1911年11月27日,教宗庇護十世擢升王老松為執事級樞機(樞機的第三等級);1911年11月30日,舉行加冠典禮,領銜S. Cesareo in Palatio堂區首席執事;這是自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來教廷的第一位荷蘭籍樞機。1912年8月15日,王老松被委任為特別公使,代表教宗庇護十世赴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參加第23屆國際聖體聖事大會。在此期間,獲得奧匈帝國政府頒發的大十字級聖史蒂芬勳章Austrian Order of Sankt Stefan

1914年1月13日,王老松被任命為宗座最高聖經研究委員會(Pontifical Commission of Biblical)主席;1915年10月1日,調任宗座聖赦法院(Apostolic Penitentiary)院長,兼任聖座法律詮釋委員會成員。1915年12月16日,教宗本篤十五世晉升王老松為司鐸級樞機,領銜S. Croce in Gerusalemme堂區主任司鐸(聖十字大殿,收藏基督被釘死的釘子、荊棘冠等)。
1918年3月12日,教宗本篤十五世任命王老松為教廷傳信部部長。1918年4月25日,授予王老松以總主教的職務,領銜Cesarea in Mauretania(羅馬帝國茅利塔尼亞行省城市,位於今阿爾及利亞北部)總主教。
1918年5月19日,祝聖典禮於教宗的私人小聖堂,即西斯廷教堂舉行,主禮為教宗本篤十五世;襄禮為宗座賑濟所(Papal Charities)所長納薩利·羅卡·迪庫內奧總主教(Nasalli Rocca di Corneliano)和羅馬教區代理主教阿戈斯蒂諾·贊皮尼(Agostino Zampini O.S.A. 領銜Porfireone城主教)。
此後,王老松先後擔任贖世主會修女會、聖十字架慈愛姐妹會等許多修會的保護樞機(舊教會制度,已被教宗保祿六世廢除),撰寫了大量的教會法以及倫理神學著作。
在其傳信部部長任期內,王老松致力於“教會本地化”政策以及本地化神職的培養(即建立本地修院,培養本籍神職,派遣留學生等),減少各傳教修會對於傳教區管理的過分壟斷。對於亞洲的廣大非基督宗教國家及地區,傳信部在於打破西方列強的所謂“保教權”和政府對於宗教事務的壓迫(日本)。
朝鮮1927年5月,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盧日基(Andrien-Jean Larribeau M.E.P)被祝聖為首爾代牧區助理主教。(首位朝鮮籍主教)
日本1927年10月,司鐸早坂久之助被祝聖為天主教長崎教區主教。(首位日本主教)。
印度拉丁禮教會:1933年6月司鐸阿德柏提(Joseph Attipetty)被祝聖為天主教拉丁禮卡里卡特總主教區助理主教。(拉丁禮首位印度籍主教)。
越南1933年6月,教區司鐸Tong Nguyên Ba被祝聖為天主教發艷代牧區助理主教。(首位越南籍主教)。
中國:1922年8月,傳信部克服法國的阻力,促成剛恆毅總主教出使中國。1924年5月,中華全國教務會議於漢口召開。1926年3月,首批國籍教區建立;1926年10月,首批國籍主教於羅馬被祝聖。1933年,第二批國籍主教於羅馬被祝聖。
歐洲:重建於宗教改革運動後喪失的教區(丹麥冰島等),1929年6月,王老松親赴冰島首都雷德雅未克,祝聖Martin Meulenberg為重建的雷德雅未克教區主教。
其他:積極改善和猶太人之間的關係。
1932年8月30日,王老松病逝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遂被安葬於維特姆公墓。最後被遷移至維特姆贖世主會會院聖堂的地下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