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研究經典,探索寫實——王吉松的油畫藝術
中國油畫自西方引進以來,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曾經是它的發展主體,滿足了當時人們對審美認知的主體需求,產生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大家和經典名作,奠定了中國寫實油畫的良好基礎。隨著上個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美術界由現實主義一統天下發展到今天多元化結構,是社會變革的縮影,也是人們思想觀念轉變的真實寫照。現代藝術思潮的瀰漫與古典主義、現實主義的碰撞方興未艾。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中國油畫無論是現代藝術還是現實主義藝術都同處於探索發展階段,其藝術水平與人們對它的期待,還有很大的差距。就中國寫實油畫與西方古典油畫相比較,無論是在技藝的精湛,還是民族文化精神和時代風貌的表達等方面,都還沒有達到成熟階段,需要一大批有志向的藝術家繼續潛心研究,探索前行。王吉松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吉松是我軍著名的軍旅畫家,在現實主義的繪畫軌道上始終堅持軍事歷史題材的創作,他將個人情感和主題性創作完美結合,畫風嚴謹精細,造型準確生動,傾心塑造了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領袖人物和軍人形象。在那彪炳青史的革命聖地,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王吉松一次次被激動,被震撼。他把閃光的歷史碎片變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篇篇恢弘的史詩,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鬥爭的光輝歷程。欣賞他的作品往往從第一眼感覺到一種視覺到心靈的強烈衝擊。
早在1977年建軍50周年全國美展時,王吉松被陳逸飛的油畫《蔣家王朝的覆滅》深深吸引,驚嘆軍事歷史畫所產生的巨大震撼力,從此走上了軍事歷史畫的創作道路。1978年王吉松的油畫《錚錚鐵骨》第一次參加了“張志新事跡”全國性美展,作品中的張志新形象令她的母親格外激動,認為是最像女兒的肖像畫。可以看出王吉松有著對人物內心把握和形象刻畫的特有才氣和敏感度。改革開放的大潮令美術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復興,王吉松的作品也有了新的變化,突破慣用的蘇派表現手法,取百家之長,補己之短。經過長期的系統學習,專業深造,王吉松的軍事繪畫創作在主題選擇、技法運用和語言表達上,開始明顯受到西方美術大師的影響,特別是對歷史畫創作為主的新古典主義繪畫大師大衛、安格爾和浪漫主義大師籍里柯、德拉克洛瓦等經典名作的重點研究,將新古典主義擅長表現宏大場面和英雄情結的優勢與浪漫主義創作激情和鮮明色彩的優點吸收到自己的創作中,將新古典主義與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相融合,來創造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我們從他的早期作品《月夜》、《邊陲春秋》可以看出這一發展趨勢。
油畫《項鍊》是王吉松1986年從老山前線體驗生活後,創作的一幅令人震撼的佳作,是他首次嘗試用象徵性手法和新的構圖方式表現人物形象。為了突出“項鍊”的深刻含義,他採用了局部放大的構圖,著重刻畫戰壕里的士兵形象。戰士的堅毅面部被隱藏在頭盔的陰影里,神情刻畫得格外神聖莊嚴,一縷光源從戰壕的上方投射到他的胸前,突顯了脖頸上戴著的兩條項鍊,一條是情物,一條是手雷,由此形成對比和視覺衝擊。這種情與義,生與死隨時準備獻身的英雄氣概,把作品的思想內含,提升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汗水浸泡的皮膚,沾滿硝煙和泥污的白色背心,纏繞紗布的傷臂,令人窒息的戰爭環境,把一個高大的戰士形象生動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如果說80年代的王吉松在探索新的軍事繪畫創作,那么他在90年代的軍事歷史畫創作則顯得更趨成熟。《將軍與孤女》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它突破了傳統的寫實定律,採用了時空穿插的表現手法,將抗日戰爭時期難忘的歷史片段展示在人們面前。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將軍,把在戰火中救出的兩名日本孤女,給予了悉心照料,同時寫信給日軍,痛斥他們的侵華暴行,要求日軍接收、哺養日本孤女。畫面中的聶榮臻將軍手牽著孤女,身軀頂天立地,面部表情慈祥堅毅,被救孤女依偎在將軍身旁,手拿她咬過的梨子,哭紅腫的眼睛仍誘露出驚恐膽怯的神情。背景中橫貫畫面的親筆信與主要人物形成立體交叉,被日軍慘無人道屠殺的我民眾屍體與被日軍轟炸受傷而嚎啕痛哭的中國孤兒,隱現其中,在血流成河的紅色基調中,形成強大反差,突顯作品的精神震撼力與日軍的野蠻殘暴性。
以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表現歷史題材,是領袖畫創作的最主要表現方式,畫領袖人物和歷史人物,首要的一條是要畫的像,不僅人物要像,周圍的環境特點,服裝用具等細小物品也必須經得起歷史的推敲,在這一方面王吉松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認真構思每一幅畫作,盡心處理每一個細微之處。1997年創作的大型歷史油畫《毛澤東會見希思》就代表了王吉松這種嚴謹求實的態度,這幅作品真實地展現了1974年毛澤東主席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的歷史性場景。毛澤東指出:“香港的主權交接在1997年要有一個平穩的過度。”毛澤東旁邊是當時剛剛復出的鄧小平,中國政府對香港回歸的一貫立場,由此作了清晰的交代。為了真實準確地再現這一場景,王吉松查閱了大量文獻,觀看了相關影視資料,三易其稿,對於當時的整體氛圍,人員參與的身份,主次的位置排列和室內的物品陳設,都進行了再三考證,反覆推敲,進行了藝術化的重組,創作歷時三個月完成了這幅高2米,長3米的大型作品。這是他多年研究法國新古典主義後,創作的一幅具有新古典主義特色的代表性力作。作品在構圖上以毛澤東為中心,以希思和鄧小平為主的各兩組人物分列兩側的空間位置處理,達到了穩定和平衡的效果,而毛澤東和周恩來衣著則在暗色調為主的背景中顯得跳脫而活潑。同時,畫作中,由冷色調傳達莊重與每個人物輕鬆微笑的表情相結合,體現了那一歷史時刻的獨特魅力。作品借鑑了古典藝術大師的表現手法,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語言和油畫創作的基本技巧相結合,注重把握色彩和結構在畫面中的協調關係,以及色彩遞進和明暗推移所形成的節奏感。筆法精細嚴謹,線條主次分明,形體結構準確,以莊重典雅的藝術語言,表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豐富的內心世界,不失為歷史畫創作的成功案例。
而王吉松的另一幅歷史油畫《振興中華》也是這一時期的精心力作,同樣採取了新古典主義的創作方法。畫面上一群激情昂揚的華僑與愛國志士們神情莊嚴,在孫中山主持下,逐個舉手宣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是一八九四年七月廿五日孫中山在美國的檀香山成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的歷史場景。當時會員一百二十位,不久各地相繼成立,革命火種傳到世界各地的華僑中心。是中國油畫歷史中第一次反映興中會史實的歷史畫作。
王吉松認為歷史畫決不能畫成老照片式的翻版,而是要在精讀史料的基礎上不斷更新創作觀念,勇於突破思維定式,吸收借鑑多種表現手法,
油畫《大河頌》就是王吉松在領袖畫創作領域進行大膽創新的一次有益嘗試。在這幅畫中王吉松以寫實和寫意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選擇黃河壺口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波濤為背景,用大河比擬民族魂,熱情謳歌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他打破了固定的時空布局,把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等幾位中國革命歷史上里程碑式的領袖人物,同時刻畫在一個畫面上,寓意著一百多年中華民族歷史的重大發展階段,他採用虛實相間的處理手法,將虎門硝煙、武昌起義、八年抗戰、新中國誕生等經典的歷史畫面,疊畫在黃河的怒濤之中,蘊含著中國人民爭取獨立解放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使得一幅繪畫作品具有了厚重的歷史承載內容和更深遠的民族價值取向。
如果說《大河頌》是王吉松面對黃河靈感迸發一氣呵成的豪氣之作,那么他的《日出》、《鞠躬盡瘁》表現領袖人物的作品,則是從細小環節入手,以多視角,多側面精心刻劃,抓住那些常人不關注的切入點,開掘出深刻的主題,使作品負有特殊的藝術感染力。
用背景和逆光來塑造領袖,在中國美術創作中是不多見的,而王吉松在當時創作的《日出》卻大膽地採用了這樣的布局。在這幅作品中,毛主席的身姿動作畫的惟妙惟肖,就連手裡握著的小樹枝也顯得那樣生動感人。儘管是背影,但毛主席與老羊倌邊走邊聊,那親切專注的面部表情,卻仿佛就在觀眾眼前。黨的領袖與人民民眾心心相通的密切關係,通過這個背景作了深刻的表現。
而作於1994年的《鞠躬盡瘁》則是從另一個層面上,向我們展示出作者以小見大的創作思維和見微知著的表現風格。出現在這幅作品上的不是周總理那為人熟悉的勃勃英姿,而是抓取了美術家塑造偉人形象很避諱的一個情節,周總理閉著眼睛的一瞬。已經身患癌症的周總理在連續工作之後,極度疲勞,竟站在衛生間靠著牆睡著了。畫面中那憔悴消瘦的面容,稍稍傾斜的身姿,右手的刮鬍刀,左手垂落的毛巾,與人們熟悉的那位英俊瀟灑,神采奕奕的總理判若兩人。然而,這些細節非但沒有損害周總理的形象,反而將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好總理刻畫得更加真實、高大,更加震撼人心。
王吉松認為:創作源於生活,情感產生藝術。因此,無論是歷史畫創作還是人物肖像畫,他都要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認真收集、閱讀文史資料,深入實地體驗生活,抓住事件的本質,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捕捉情感因素。他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其中,博覽歸納,精準切入。所以,他的作品往往構思獨特,主題鮮明,立意深刻,人物形象刻畫專神,突顯作品的藝術張力,令人回味。他的油畫《萬家燈火》也是這一時期的成功作品。
進入2000年以後,王吉松的油畫創作進入另一個高峰期,先後創作了《葉劍英》、《吾土吾民》、《香港回歸》(合作)、《澳門回歸》(合作)、《十大元帥組畫》(合作)、《進京趕考》等一系列精彩畫作,而大型油畫《出征》是王吉松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載人航天,是中華民族的夢想,胡主席親自為航天英雄送別,楊利偉肩負著幾代中國人的夢想進入太空,並成功地完成了這一光榮使命。這是我國航天史上的重大事件。為了藝術地再現這一歷史時刻,王吉松作為同時代的見證者,並沒簡單對待,他在查閱的大量相關資料、圖片和影視報導中反覆尋找,從中吸取創作元素和靈感。
經過縝密構思,幾易其稿,最終選取了胡主席向楊利偉揮手告別的感人瞬間,生動地再現了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作品採用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利用豎構圖增強向上延伸的趨勢,以接見大廳為環境載體,胡主席和楊利偉為中心人物,利用誘視增設了科技人員的陪同。畫面中,接見大廳燈火輝煌,在科技人員的陪同下,胡主席揮動右手動情地向航天員致意,在具有現代感的弧形隔離窗內,楊利偉手提儀器,用莊嚴的軍禮向黨和人民做出了保證。創作中王吉松突破了固定模式,利用高大的玻璃窗把室內和室外環境融為一體,使一件很難處理的畫面,迸發出浪漫主義的藝術火花。作品內涵深刻,構圖別致,色彩冷暖對比強烈,人物造型形神兼備,具有獨特的時代氣息,把中華民族崛起的英雄氣魄,永久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不失為難得的時代佳作。
王吉松的油畫《聞一多》也是這一時期令人讚嘆的畫作,作品以肖像畫形式表現愛國詩人的情採氣質,在查閱大量史料的基礎上,王吉松盡力去感受詩人內心世界的獨白,挖掘具有典型意義的神態和動作,從中提煉升華,甚至不放過手部對情感輔助的功能,進行了反覆推敲刻畫,使得人物的精神境界得到更準確地傳遞。畫面背景天空陰雲翻滾,在殖民統治下的舊香港,透過表面的繁華,人民備受奴役,在憂鬱沉悶的精神氛圍中,內涵著詩人聞一多行吟《七子之歌》,憂憤祖國痛失香港和澳門等寶地的淒楚情懷。
王吉松除了創作大量革命歷史題材和領袖人物畫以外,作為一名軍旅畫家,塑造當代軍人形象,也是他的主要選題之一。他所創作的許多表現部隊題材的作品從不同角度,表現了不同的軍營生活,歌頌了當代軍人的奉獻精神。
王吉松的油畫,色彩凝重,手法質樸,質勝於文,是一種新古典主義與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相融合的寫實風格。因此,在許多人看來似乎只適合於畫歷史題材的作品,其實王吉松的創作題材非常廣泛,各類人物的肖像,民族風情,靜物小品,寫意風景都駕輕就熟,功力深厚,充分體現了王吉松的藝術才華和豐富的藝術世界。
主要代表作品
油畫《毛澤東會見希思》200×300cm 1997
王吉松創作的《毛澤東會見希思》高2米,長3米,取材於英國前首相希思於文化大革命後期對中國的一次訪問,再現了1974年毛澤東會見當時英國首相希思的場景。當時毛澤東強調:"香港問題在1997年應該有一個平穩過渡",從而為香港回歸鋪平了道路。構圖上,以毛澤東為中心,而毛澤東和周恩來衣著則在暗色為主色調的背景中顯得跳脫而活潑。同時,畫作中,由冷色調傳達出的莊重與各個人物輕鬆微笑的表情相結合,體現出了那一歷史時刻的獨特魅力。本作參加“首屆中國藝術大展”、“98’香港《回歸歷程》美展”,並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適逢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香港蘇富比舉辦“世紀歸程--香港回歸十周年慈善拍賣”。拍賣現場座無虛席,競投激烈。拍賣成交總額達50,139,997港元,比拍賣前高估價(27,000,000港元*)高出近 2倍。其中成交價最高的拍品為馬保中的《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經過數分鐘競投後,由何鴻燊博士以17,120,000港元在電話標得,比拍賣前高估價高出近3倍(6,800,000港元)。此外,路璋/陳國力/張志強/路昊合作的《世紀大典》,經過由2位電話投標者及3位現場投標者近10分鐘的角逐,最終同時由何鴻燊博士以13,760,000港元在電話標得,比拍賣前高估價(4,800,000港元)高出接近3倍,贏得現場熱烈掌聲。來自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的龐荗琨之油畫作品《南京條約》也由何鴻燊博士透過電話與最少2位現場投標者及1位電話投標者競逐,最後以5,472,000港元標得,比拍賣前高估價(1,800,000港元)高出超過3倍,再一次帶來熱烈掌聲。何博士另外以2,400,000港元投得程允賢的《鄧小平》像(估價800,000-1,000,000港元),以及王吉松的《毛澤東會見希思》(成交價3,360,000港元; 估價600,000-800,000港元)。競投結束之後,鴻燊博士決定將競投獲得的價值超過4100萬港幣的藝術珍品無償捐獻給內地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供更多人通過這些藝術珍品見證香港回歸這一過程中的歷史時刻。圖為何鴻燊先生(左二)、澳門立法會議員梁安琪(左一)、原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左三)、全國政協委員、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經理蘇樹輝先生等觀看作品《毛澤東會見希思》。
油畫《將軍與孤女》150×190cm 1990
王吉松創作的《將軍與孤女》是王吉松畫的第一張軍事歷史肖像畫,作品整體上突破了傳統的寫實風格,採用時空穿插的表現手法,將觀眾的思緒很快帶到抗戰時期的中國。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的聶榮臻將軍身邊站著被遺棄的日籍孤兒,她露著膽怯而無助的眼神,傳達出戰爭帶給日本民眾同樣的災難。若隱若現的中國死難民眾和日軍轟炸上海火車站時一個撕心裂肺哭泣的孩子,象徵著日軍侵略中國時的暴行。
背景是聶榮臻將軍的親筆書信,內容真誠感人,將一名中國將軍的寬闊胸懷和博大氣度展現給觀眾。油畫《將軍與孤女》參加“建軍65周年全軍美展”,獲總參美展金獎,“北京市建黨70周年美展”優秀獎、收藏。
油畫《出征》270×227cm 2007
王吉松創作的油畫《出征》在2007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八十周年全國美展美術作品展覽中獲得“建軍80周年全國美展”一等獎。併入選“《翰墨丹心》全國美術書法精品展”。
2008年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了由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中國書協共同主辦的“翰墨丹心——向黨的十七大獻禮全國美術書法精品展”。全國政協副主席李蒙,中宣部副部長歐陽堅,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胡振民,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馮遠,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劉大為,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書協主席張海,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吳長江,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趙長青,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長郭得河等領導及200餘位藝術家出席了展覽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覃志剛主持。“翰墨丹心———向黨的十七大獻禮全國美術書法精品展”,匯集了靳尚誼、馮遠、劉大為、歐陽中石、張海等150餘位當代著名書畫家的精品力作,其中油畫22幅,國畫50幅,書法作品81幅,涵蓋真、草、隸、篆等書體。生動表達了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優秀的作品向黨的十七大獻禮的美好心愿,展現了在 “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指引下,文藝貫徹“三貼近”原則,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豐碩成果。展出的作品充滿濃郁時代氣息、顯示改革開放偉大成果,成為豐富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流光溢彩的藝術畫廓。
圖為2009年董建華在總政宣傳部藝術局副局長李翔陪同下於華潤大廈香港展覽中心參觀解放軍美術書法精品展王吉松的油畫《出征》。
主要作品
1978年 油畫《錚錚鐵骨》“張志新事跡全國美展”。
1981年 油畫《假日》“建黨60周年全軍美展”。
1986年 油畫《項鍊》“南疆前線全軍美展”。收藏。
1987年 油畫《紅軍的故事》“建軍60周年全國美展”。
1992年 油畫《將軍與孤女》“建軍65周年全軍美展”,獲總參美展金獎,“北京市建黨70周年美展”優秀獎。收
藏。
1992年 油畫《日出》“建軍65周年全軍美展”,獲總參文藝創作獎、大獎。收藏。
1994年 油畫《鞠躬盡瘁》“第八屆全國美展”,“全軍第二屆廉政書畫展”一等獎。收藏。
1996年 油畫《振興中華》“孫中山與華僑國際美展”優秀獎,收藏。
1997年 油畫《大河頌》“建軍70周年全國美展”。
1997年 油畫《毛澤東會見希思》“首屆中國藝術大展”、“香港’98《回歸歷程》美展”,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1999年 油畫《萬家燈火》“第九屆全國美展”,“建國50周年全軍美展”優秀獎。
2001年 油畫《葉劍英》“建黨80周年《光輝八十年》人物精品展”,收藏。
2002年 油畫《吾土吾民》“第十屆全軍美展”,“全軍第一屆廉政書畫展”二等獎。
2007年 油畫《出征》“建軍80周年全國美展”一等獎,“《翰墨丹心》全國美術書法精品展”、慶祝建國60周年總參美展一等獎、文化部慶祝建黨90周年“輝煌歷程、時代畫卷”美展、“與時代同行”中國美術館建館五十周年藏品大展等,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7年 油畫十大元帥之陳毅、羅榮桓、葉劍英,建軍80周年全國美展”。
2007年 油畫《聞一多》“《世紀偉業》中國繪畫藝術特展”,收藏。
2009年 油畫《澳門回歸》(合作)“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展”。 文化部慶祝建黨90周年“輝煌歷程、時代畫卷”美展,中國美術館收藏。
2012年 油畫《進京趕考》“建軍85周年全國美展”,評審作品,西柏坡紀念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