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王禮錫十歲時的第一首詩:“昨夜君入市,途中草木枯。借問傲霜菊,留得一枝無?”因得到祖父的讚賞,詩興大發。後遵照祖父教誨,不敢匆忙為詩,而是把名家詩集一家一家地看。從李義山、孟東野到李長吉,五揣摩,細心品味,深受陶冶。在南昌心遠大學求學時,得到名師彭澤汪辟疆先生指點,鑽研宋詩。他特別仰慕後山和東坡,而不滿意宛陵和山谷。他潛心於歷代詩家詩作的研究,取法唐宋詩詞,卻不因循承襲。
1924年1932年,為王禮錫創作的第一個階段。這一時期創作的詩歌,後來結集為《市聲草》於1933年2月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內容為《市聲集》《風懷集》、 《流亡集》 和《困學集》四輯,真實記錄了詩人的生活經歷和思想軌跡。
1928年秋,王禮錫與陸晶清相識於北京《民國日報》社,當時陸是報社副刊編輯,王送稿到報社。從此他們天天見面,討論詩作,很快他們相戀了。王的第三集詩作《風懷集》便是他們愛情的結晶品。他們談詩寫書,共同編寫了《物觀文學史叢稿》,在中國開創了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中國文學史的先聲。1931年,他們在日本東京結婚。
1932年,王禮錫與陳銘樞、梅龔彬、胡秋原等創辦神州國光社,與陸晶清合作主編《讀書雜誌》,出版了四期“中國社會史論戰”專輯,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反響。這是我國現代 思想文化史上繼五四時期的思想鬥爭後,最為突出的一場思想鬥爭。王禮錫為組織這場論戰,嘔心瀝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3年3月,王禮錫與陸晶清被迫流亡歐洲。五年旅歐期間,積極進行對外文化交流,以Shelley Wang 筆名,發表詩作,聞名於歐洲,被歐洲文壇譽為“東方的雪萊”。王禮錫海外詩作,後來結集為《去國草》,由中國詩歌出版社出版。在海外期間,王禮錫還寫了不少隨筆,結集為《海外雜筆》和《海外二筆》,由中華書局相繼出版。
1938年12月,王禮錫偕陸晶清回祖國。他開始寫詩,用來鼓動人民大眾抗戰。1939年6月18日,王禮錫任作家戰地訪問團團長,率領“筆部隊”前往晉、冀、豫、察、綏、陝等省敵後,用筆和敵寇戰鬥。同年8月18日於中條山戰地訪問期間黃疸病發,26日晨病逝於洛陽天主堂醫院。從31日開始,重慶、洛陽、成都、桂林等地相繼舉行追悼會,中共中央和延安文藝界發了唁電,蔣介石也發了唁電。王被葬於洛陽龍門的西山峰上,和東山峰的白居易墓遙遙相對。
家庭情況
王禮錫的父親王肇均(1882-1906),字鎮垣,英年早逝,遺一子,方六歲;一女瑞英才三歲。
妻子陸晶清
陸晶清(1907~1993),原名陸秀珍,筆名小鹿、娜君、梅影。雲南昆明人。民國11年(1922年)秋,陸晶清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文科班學習,開始了寫作生涯,所寫詩文發表在《晨報副刊》、《文學旬刊》、《語絲》等刊物上,還參加主編《薔薇周刊》。 參加過女師大風潮,在三一八慘案中受傷。1931年赴日與王禮錫結婚,數月後回上海協助王主編《讀書雜誌》。 1933年與王禮錫流亡英國倫敦。在國外期間寫了不少散文,多發表在《新中華》等刊物上。 1939年初回國,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後在重慶女中和重慶求精商業專科學校任教,並主編《掃蕩報》(後改為《和平日報》)副刊。1945年夏以特派記者身份赴歐洲採訪,寫了一些反映英國人生活與風俗的散文和短篇小說。 1948年回國後在暨南大學、上海財經學院任教,曾應中國新聞社之約為海外華僑報紙寫過一些散文。1965年退休。1993年3月13日,她終於走完了坎坷而富於傳奇色彩的人生旅程,享年86歲。
母親彭淑才
母親彭淑才(1885-1953),出生名門,是安福縣嚴田鎮人。她的祖父彭美,與王肇均的祖父是同治四年(1865)同年進士。她的父親彭士荃,安沅香,清末做過湖南東安知縣。他的哥哥彭學浚,是王禮錫的叔祖父的學生,清朝舉人,民國初年國會議員。三弟彭學沛,做過南京國民政府的交通部次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中央日報》總編輯,對中國傳統文化及歐美文化有很高修養。在繁忙公務之餘,勤於著述,著有《國際法概論》、《中外貨幣政策》、《建國概論》、《歐美日本的政黨》等專著,1948年12月,因飛機失事身亡。
祖父王仁熙
王禮錫的祖父王仁熙(1850-1928),安伯蘭,光緒十七年(1891)舉人,不但學問深湛,而且對數學也有特殊的研究,著有《算草》三種,開國人學習數理風氣之先,還寫有小說《我有我》(清末活字版)。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本鄉倡辦復真高等國小,宣統元年(1909)任江西省咨議局議員。辛亥革命後,他倡導以農業救國,在本縣辦農業、林業,推廣良種早稻,是早年改革農業的先驅。
叔祖父王仁照
叔祖父王仁照,字仲蘭,也是博學多才,精通詩詞,熟諳文史的教育家。早年曾參加維新派江標的湖南學使幕,宣統二至三年(1910-1911)任吉安府師範學堂監督(校長),晚年在鄉里辦學校。著有《葵芳齋詩集》等書。他的兒子王泗原,建國前歷任《日新日報》、 《前方日報》 總編輯,建國後歷任教育部、出版總署編審、《中國語文教學》雜誌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民主促進會北京市委員會宣傳部長等職。他還主編最早的工農速成中學語文課本,出版《離騷語文疏解》、《離騷例釋》、《楚辭校釋》、《古語文例釋》等專著。其中《古語文例釋》就先秦兩漢典籍中語文上的疑難問問題,一一作了辨析,提出正確的解釋,是研讀古籍的一部重要參考書。《楚辭校釋》運用語法、訓詁、古音、文字、校勘的方法,辨正文字音交的論誤,闡釋篇章字句的意義,富有創見。如運用故楚舊地的江西吉安、安福、永新、蓮花一帶的原存方言,解釋楚辭的“羌”字,解決了東漢王逸以後歷代學者未能正確解釋的問題,受到了學術界的讚揚。該書榮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優秀圖書獎。王泗原重視家鄉的歷史文獻,整理出版了王邦璽的《貞石房奏議》和詩集《釋簪草》,還整理出版明代安福劉鐸的《來復齋稿》和清初安福抗清女英雄詩人劉淑的詩集《個山集》。1992年,他擔任編《安福縣誌》顧問,為保存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和故鄉歷史文獻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王禮錫在幼年與少年時期,受到祖父與叔祖父的教誨最多,彌補了早年喪父的遺憾與不足。
曾祖父王邦璽(1827-1893),字介卿,一字爾玉。同治四年(1865)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曾任國史館協修、國子監司業、文淵閣校理、翰林院侍講、侍讀、日講起居注官,入直上書房。後還鄉,主講吉安府白鷺洲書院與臨江府章山書院。
有關詩文
1938年,王禮錫夫婦決定回國參加抗戰。回國瓣,王禮錫在英國電台廣播告別詩《再會,英國的朋友們!》:
我要歸去了,
回到我的祖國——他在新生,
現在血海中,
正崛起一座新的長城;
他不僅是國家的屏障,
更要屏障正義與和平。
我去了,
我去加一滴赤血,
加一顆火熱的心,
不是長城缺不了我,
是我與長城相依為命。
沒有我,無礙中華的新生;
沒有中華,世界就塌了一座長城。
1939年10月8日重慶《新華日報》刊出了詩人陸晶清的悼念詩《給禮錫》:
你的聲音猶在我耳邊,
你的笑貌猶在我眼前,
到今朝,我們別離了才一百天——
“死”,已把我們分割開人間、黃泉!
從今後,人世的艱辛與誰共?
從今後,溫存愛憐只在夢中,
你逝去了,我的世界餘下一個“空”!
往日的歡欣,已是不再現的夢。
知否我旅途聞訊的號慟?
知否我靈前致祭的慘痛?
日月有時滅,我們的愛不終!
海可枯石可爛,此恨啊無窮!
著作書目
李長吉評傳(傳記)1930,神州
讀書生活文選 1932,神州
市聲草(詩集)1933,神州
海外雜筆(遊記)1933,神州
海外二筆(遊記)1936,中華
去國草(詩集)1939,中國詩歌社
戰時日記 1939,神州
中國社會史的論戰(論文集)與陸晶清編,1939,神州
民國人物(三)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簡稱民國。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成立於1912年的民主共和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個主要創始會員國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