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權紅

王權紅,男,籍貫海南儋州市,Ph.D.,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無黨派人士。1983年7月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獲心理學理學學士學位。1983 年8月到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心理室任助教,從事心理學的教研工作。1990年7月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獲心理學理學碩士學位;1990至1991年先後為紐約州立大學和波士頓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生,1999 年5月波士頓大學博士生畢業,獲心理學哲學博士(Ph.D.)學位。1999 年到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心理系任博士後研究員,從事視知覺單細胞記錄的工作。2002年 到美國東北大學任博士後研究員,從事顏色心理物理學的工作。2004 年回國特聘為 西南大學前身之一的西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特聘教授,並聘為碩士研究生導師 ,2011 年評聘為西南大學研究員。2013年評為心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1983年獲得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學士學位後, 到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心理室任助教, 從事普通心理學的教學與實驗室工作,得到沈德立教授的指導. 1987年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王蘇教授讀認知心理學碩士,1990年獲得學位, 隨即到紐約州立大學讀心理語音學博士學位, 後轉到波士頓大學繼續讀博士學位.
博士論文是關於視知覺干擾效應的研究。知覺干擾效應就是殘缺模糊刺激的呈現隨後降低對較完整的同一刺激的知覺識別。根據稱作可適應共鳴理論(The 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的神經網路理論,知覺識別就是依熟悉程度先激活一個網路節點(神經元,元組),即假設,並由此激活刺激的存儲模式,然後把刺激模式和激活的刺激存儲模式加以比較。如果差別不大,共鳴產生,假設被確認,知覺識別產生。否則如果相去甚遠,則差別覺察器被激活,其結果是激活的節點被持續地抑制(即假設被推倒)。 如果該節點恰恰是代表隨後呈現的刺激,那么知覺識別就會因該節點失去作用而發生困難,出現知覺干擾效應。前人和我的實驗結果和這一解釋一致。因我對知覺的神經機制感興趣, 我到亞利桑那大學做了一年的博士後。工作涉及猴子大腦前額葉單個神經元記錄(埋藏電極電反應記錄)。
博士後工作涉及顏色心理物理中閾限水平上的覺察器或覺察機制(即三種顏色細胞的各種線性組合模式)。傳統的顏色閾限察覺機制類似紅與綠及黃與藍這兩對拮抗色彩機制。每一顏色刺激的閾限察覺可能有一種或多種機制參與。我們採用機率迭加模型來描述這種參與。通過用這種模型去擬合由相對顏色空間中各顏色刺激(在紅綠顏色背景干擾下)的覺察閾限組成的等高線,我們得到五種顏色機制,類似“紅”,“綠”,“黃”,“紫”,“藍”。我們再用在顏色背景干擾下的分辨作業來進一步證實了該五機制機率迭加模型,即“紅”,“綠”,“黃”,“紫”,“藍”各自為完全不同機制。我們的邏輯依據是米勒的特殊感覺能量學說, 即處於察覺閾限強度的兩個刺激由兩個完全不同的覺察器察覺,可以百分之百的分辨,若由同一覺察器察覺,則解析度處於機率水平。
今後研究方向主要是形狀知覺,視覺心理物理學,以及ERP。目前主要涉及視知覺干擾效應,視知覺識別,尤其是圖片和漢字的知覺干擾效應。目的主要探討(1)圖片和漢字的區別(2)模式的失匹配對知覺的影響以及知覺的模板匹配機制(3)通過ERP的研究探討模板匹配機制和抑制機制(6)提出並用實驗驗證晚期詞內失核證理論。具體的實驗將涉及模糊圖片和漢字的呈現,殘缺漢字的呈現,刺激的瞬時呈現,需要控制呈現時間。受試者的任務是命名,補筆和作出按鍵反應。知覺的研究涉及短時記憶,長時記憶。採用實驗的方法及不同於傳統信息加工的神經計算觀點來研究這些科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