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王明宇生前系張作霖修建奉海鐵路時的總辦,當年張作霖為擺脫日本關東軍對東北鐵路運輸的控制,修建了奉天至海龍的鐵路。據史料記載,為打破日本壟斷東北鐵路之局面,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兩代經營“滿鐵包圍圈”,即修建奉天兩側的大通線(大虎山到通遼),和自奉天向東北方向延伸的奉海線(奉天至海龍)。王明宇就是奉海鐵路的總辦。奉海鐵路作為中國人在東北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所有施工設計概由中國工程師擔任,不取外資、不借外力。但由於諸事草創,無成規可循,所以王明宇為方便調撥資金及建材,同時設立東北銀行、東方商棧、太平木業公司,均由自己兼任總經理。奉海鐵路最終歷時三年修完。當全線通車之時,中外人士莫不驚為神奇。
而為了這條鐵路,王明宇把家就搬到了這裡。那時候,他經常站在公館的樓上,靜靜地觀察由他主持修建的瀋陽東站以及奉海鐵路每天的變化。
建築結構
王明宇的公館建於民國初期,地處大東區如意五路14號,建築面積3260平方米,占地面積5190平方米,是大東區內民國時期建築中面積最大的一處。走進這座別具特色的建築,正門房很高大,二層樓房呈“U”字形,系蒙古包式屋頂,前後都有走廊。樓後有闊氣的蒙古包式平房十餘間和極具特色的內部花園,尤其刻有精美圖案的廊柱、圍牆和樓房的石牆都保持著原樣。
這座別具特色的建築,皆為磚石結構。其正門房極為高大,兩側另有門房十餘間,二層樓房呈“U”字形,系蒙古包式屋頂,前後都有走廊。樓後有較為闊氣的蒙古包式的平房十餘間,以及極具特色的內部花園。
大東區圖書館
作為瀋陽“四大公館”之一的王明宇公館,其歷時一年的修繕工程於2006年11月底完工,修繕徹底竣工後,王公館“變身”為兼具古代風貌和現代風格的大東區圖書館。該公館雖然主體建築基本完好,但是許多違建房破壞了原來的風貌,地面出現塌陷。針對這種情況,大東區投資1200萬元對王公館進行全面的修繕。
本著公益與保護兼顧的原則,大東區最終將其改建成大東區圖書館。改作圖書館後的整座建築體現修舊如舊和方便閱覽的原則,尤其是刻有精美圖案的廊柱、圍牆和樓房的石牆以及外貌將保持原樣。而這種將民國公館改成圖書館的方式在全國也不多見,大東區圖書館也將成為瀋陽別有特色的圖書館,讀者在看書的同時,還可以在此懷古,體驗歷史的滄桑。
公館的前廳將被改造成圖書館的閱覽室,供市民借閱報紙雜誌等,而二樓將變成多功能廳,用於學術報告、影視教育以及小型會議。而最有特色的還是擁有70多台電腦的多媒體閱覽室,市民在此可以實現網上讀書、網上閱覽、查閱檔案等。
大東區還投資300萬元更新了書架、閱覽夾等圖書館設施,經過圖書的整理和排架,2007年正式向市民開放。
建成後的圖書館還將專門辟出一間展室用於展覽王明宇先生的物品,其中包括其去世時張學良等為其題贈的輓聯,以及他的二兒子寫下的父親生平等。
2006年10月王明宇的後人從海外趕回瀋陽,特意重遊了故居,他們對政府將其修復成圖書館表示贊同,認為是利國利民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