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達

王思達

王思達,出生於1982年的陶瓷藝術家,高級工藝師吳亞平弟子,2005年他創建“壺蘊德”工作坊,作品構思奇妙、工藝精到,既有傳統之根脈,又有現代氣息,代表作《玉女壺》、《寶葫蘆壺》、《一帆風順》等。

個人簡介

王思達
工藝美術師,1982年生於宜興陶瓷世家,姑媽王湘瑾是著名紫砂七大老藝人裴石民、蔣蓉的弟子,他自幼受紫砂陶文化的薰陶,對紫砂陶藝是一種骨子裡的熱愛,
2001年,高中畢業以後,即拜高級工藝師吳亞平為師,認真學習紫砂全手工制壺技藝,嚴師督導加悟性和刻苦努力,他學到了紮實的基本功,2005年他創建“壺蘊德”工作坊,從事紫砂藝術的創新、創作。
所創作品構思奇妙、工藝精到,既有傳統之根脈,又有現代氣息,是一位優秀青年陶藝家,作品曾八次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等全國性評比金獎。

個人榮譽

2006年8月 作品《仿古壺》榮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中藝杯”“銀獎”
2007年3月 作品《仿古如意》榮獲第五屆全國藝術品、旅遊品、禮品博覽會“中藝杯”“金獎”
2008月3月 作品《美人肩》榮獲第六屆全國工藝品、旅遊品、禮品博覽會“中藝杯”“銀獎”
2009年3月 作品《葫蘆》榮獲第七屆全國工藝品、旅遊品、禮品博覽會“中藝杯”“金獎”
2009年10月作品《竹漢君壺》榮獲第三屆全國文化紀念品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金獎”
2011年3月 作品《玉女壺》榮獲第九屆全國工藝品、旅遊品、禮品博覽會“中藝杯”“金獎”
2011年11月作品《寶葫蘆壺》在第六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2011中國(北京)禮品交易會暨國務政務禮品、大師精品展評比中榮獲“金獎”
2011年10月 作品《一帆風順》榮獲第五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金獎”
2011年10月 與師合作作品《盛世三友壺》榮獲第五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金獎”

專利申請

寶葫蘆壺專利
玉女壺專利

作品賞析

寶葫蘆壺 葫蘆本為神仙品,化作砂壺更風流。段砂精工鐫書藝,清泉清心賞佳茗。在易經中,象數理事相同的,易術之七,乃葫蘆之象,在洛書中七數配兌卦,兌為澤,八卦之兌宮,象徵充滿水的場所,另外,兌卦為開口之形,凡是口齒相關之事都包含其中,若將兌比喻為人,即為讓人感到可愛至喜的少女形象,因而,葫蘆還有歡樂、休憩、遊戲的隱義,取葫蘆形為茶具,陳然有與其形意相應的內涵在其中。
玉女壺 “玉女潭”乃宜興風景名勝,此壺是根據“玉女潭”的美景傳說設計製作而成。
“玉女潭”位於陽羨湖釜山中,有洞天福地之稱的張公洞邊,谷深林茂,環境清幽,潭深難測,水質甘甜,自古就有“天下第一潭”之美譽。
作品以流暢的線條把壺嘴、壺把、壺身連為一體,特別是壺把的人體抽象寫真,把“玉女”之恬 美,抒情的表現出來,給人無限的神話想像與現實生活之美的聯想空間。
乳鼎葫蘆壺 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葫蘆常常作為仙家的法器,是道家常用之物,葫蘆形茶具所衍伸開了的寓意於茶道相通,必將成為“雅俗共賞”之物。
景舟石瓢壺 壺身飽滿,線條柔韌,泥色成熟穩重,端莊肅穆的特點,因此能夠安定心靈,親和力極佳,是一把非常經典、實用的壺。
子冶石瓢壺 該作品嘴把勻稱,姿態優美,手感極佳,平凡中透著雅致,穩重中飄逸著柔美,是把玩與收藏中的精品
六方壺 六方壺是傳統壺型,由於每一條稜角必須對接,平滑過渡,望去溫潤質柔,對製作者的水平要求很高。
惠逸公六方壺 該作品以逸公六方為原型,泥料上乘,造型簡潔大方,線條流暢,凹凸有致,壺身張弛有度 在 抓住作品氣度的基礎上,將壺嘴、把、流的搭配完美融合。
上新橋壺 此壺為圓扁腹身,肩至口帶數環,如水波蕩漾,上有橋鈕立於其中,線條處理的圓潤通融,環形的手上塑一平背於壺鈕相呼應,又似一葉過橋小舟,亦利於提挈。
雪華壺 造型以直線為主,從壺底、壺身到摘手,用了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塊面分層組合,來突出六方形的橫直線條的魅力,壺體上密下疏,以疏托密,蓋面及口頸部分主要以挺拔而稜角分明的線條構成,以線的粗細,面的寬窄反映雪華壺的線條藝術。
升方壺 此壺四方基底,上寬下窄,使此壺具備方壺穩重剛強的優點,又不流於呆板單調,壺鈕與把更加入曲線變化與虛實空間對應,全器表現出剛柔並濟的美感,足見作者已掌握制壺精髓,能於不變中求變,正是對制壺著最大的考驗,採用原紫砂一廠老品紫砂泥全手工精製而成。
六方蓮子壺 以大彬蓮子為原型,泥料上乘的佳品,造型簡練大方,壺身鼓脹有力,在牢牢抓住氣度的基礎上將身桶的力度和嘴把的搭配形成了完美的結合。
竹汗君壺 此壺創意獨特,壺嘴、壺把、壺鈕都採用了雅致的竹段設計,壺身刻有古象形古文圖案,與壺蓋相得益彰,韻味十足,渾然一體,難能可貴,純手工精製,用料純正天然,易泡養,口感淳和。
笑櫻壺 笑櫻壺是顧景舟大師的首創代表作,此壺微扁圓折腹隆肩,形體雄健線條流暢,特顯豐滿柔和之美,選用天然純朱泥而作,泥質細而不膩。潤澤�麗,是壺藝光素器的珍品代表。
得福壺 造型獨特,構思新穎,整個壺體做工精細,線條流暢,飽滿圓潤,清新典雅,作品把原礦紫砂泥的色澤和質感也發揮到了極致。
掇只壺 “掇只”是紫砂壺造型中特有的一種壺型,造型像是把許多球狀和半球狀堆積在一起,由於掇在漢語裡有連綴堆疊的意思,因此,這種造型的壺被稱為掇只壺。
茄段壺 造型簡練優美,傳統精典自古沿襲,手工紫泥調砂材質上乘,截蓋與壺身結合平整,顯得豐腴圓潤,轉動吻合,絲嚴合縫,茄段鈕,色澤淳樸古雅,造型小巧藝人。
一帆順風壺 “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風。”意思是船掛著滿帆順風行駛,比喻做事非常順利,沒有任何阻礙,把這個主題體現在紫砂壺上,寄託著本人美好的祝願,希望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平平安安,順風順水。
井欄壺 此壺色澤赤赭,通體似細桔皮紋,造型古樸、端莊、典雅,短流、圓把,平蓋平底。

紫砂感言

王者慎思

穿過歷史的長廊,行走在丁蜀南街老巷,那一瓦春秋,石板歲月里,走過紫砂藝人的背影,是遙想當年的艱苦歲月,亦是希冀紫砂新人的傳承之星,蠡河悠悠,蜀山青青,一代代紫砂藝人蜿蜒著青春的藝術道路,滄桑歲月里孕育了紫砂驕子,也以新的朝氣蓬勃培養了紫砂新人,繼承弘揚新時代的紫砂藝術希望。
薪火相傳,藝海王者慎思行;持之以恆,紫玉金砂逸達觀。
1982年王思達生於陶瓷藝術世家,父親經常與陶藝界有造詣的大師、名家、名人結交暢談;姑媽王湘瑾是宜興紫砂七大老藝人裴石民、蔣蓉的弟子,所以他自幼生活在陶瓷文化的藝術氛圍之中之中,耳熏目染,對紫砂陶藝有深刻的理解和獨特的紫砂情結。高中畢業後,即投身到自己熱愛的紫砂藝苑中去學習技藝,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對於紫砂陶藝的生涯,王思達腳踏實地一步步,不斷地在探索者屬於自己的創作之路。為了能進一步學習,更深入的學到紫砂記憶的精髓,拜被譽為“紫砂聖手”的顧景舟大師徒弟吳亞平為師,自此他更加倍努力學習。打泥片,拍身筒,識泥料、觀造型、揣摩設計・・・・每一步,都會比別人用心也正是對紫砂泥了得深刻感悟為王思達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作為師父的吳亞平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對這個80後徒弟,以更為嚴格的治學授藝方式培養了新一代紫砂希望。時光如梭,幾年間,王思達技藝大漲,對自殺藝術的追求眼光和造詣更加深厚。名師出高徒,這句話用在此處,再合適不過了。
壺蘊德,仁厚謙遜;藝有為,道法自然。
思達:思而行,行而可達。一個名字,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一種對人生的意境之大美,也是其父母對兒子的殷切期盼。在嚴師的督導下,自己的勤思苦修,技藝精進,2005年他開始獨自在壺藝領域“闖世界”了,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壺蘊德”。“壺蘊德”是當代著名學者、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一代名中醫劉悲雲先生為他書題坊名,通俗易懂,內涵豐富,寓意深刻。三個字也正是正是王思達做壺的藝術德操,為人處世的態度。在紫砂藝術之路上用心做壺,虛心做人。幾年的光陰,他既潛心研究模仿傳統經典造型之作,去更深刻的領悟紫砂文化的真諦,又不斷自我創新創作,走出屬於自己的紫砂技藝。
憑藉著自己紮實的基本功和領悟力,他創作出的紫砂原創作品造型簡樸,氣韻和暢。在紫砂花貨的創作中,他鍾愛葫蘆似乎有著非同尋常的不解之緣。每當他想到大自然中的葫蘆:本性樸實,形態妙造,可食、可觀、可賞、可玩、與人親近而又有傳說中仙家之器的靈氣,凝結著了大自然精、氣、神。浴室屏氣凝神,專注的摶掇著紫砂泥,很快一把形神兼備的紫砂葫蘆呈現在恩師吳亞平面前,也呈現在紫砂愛好者的神思里。

多元文化與紫砂

宜興紫砂是源於自然,源於生活,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品,經五百餘年的傳承和創新,已形成了幾何形體的光貨、自然形體的花貨、囊紋形體的筋囊貨已經現代陶藝類壺,其造型、裝飾千姿百態,美輪美奐,其形體藝術的多樣性與文化積澱的多元性,無不見證了社會發展,文脈延續的歲月滄桑和歷史光輝,同時湧現了一大批彪炳史冊的制壺大家和熱衷於壺藝的文人雅士,為當代紫砂的繁榮提供了借鑑,拓展了藝人的創新空間,現就多元文化對紫砂壺的創新作用,分兩個方面作一番簡要論述。
多元文化在紫砂傳承中表現形式
中華名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實踐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造就了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以文化形態出現的文字、文學、書法、繪畫、雕塑、篆刻等,又為民間傳統工藝的發展繁榮、提供了不竭的創作素材和表現方式,宜興紫砂壺在傳承創新中,多元文化的融合,又為作品的造型和裝飾,增添了豐富的內涵和文化解讀。
宜興紫砂壺從又實物佐證的明代“供春壺”開始,在五百餘年的薪火相傳中,出現了一大批的制壺高手和代表人物,紫砂陶作為一種工藝品,其發展往往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的因素,而通過這些因素,反映了當時的一定的文化面貌和使用者的品味,從而又反過來影響其藝術風格和審美標準,早在北宋開始,宜興紫砂陶的記載就見諸於一些典籍,雖無實物存世,但從文人介入作題詠的已大有人在,如梅堯臣《宛陵集》有:“小石泉冷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歐陽修《和梅公儀嘗茶詩》有:“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餘情。”相傳孫東坡在宜興時,曾定製一把“東坡提梁壺”,上面刻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這些是早期文化元素在紫砂陶上的一種體現和表述,自明代正德年間供春制“樹癭壺”開始,多元文化現象在紫砂壺的造型和裝飾上,不斷的開拓創新,類別發展非常之多,中間經歷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邵大亨、黃玉麟、程壽珍、范大生、俞國良,直至今日的各陶藝名家,如明代制壺巨匠時大彬繼承前輩的技藝,對紫砂壺泥料的配置、造型設計、成型技法都有獨到的研究,並能執刀鐫刻詩文短句,為紫砂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清代從康熙道乾隆年間,御用砂器亦受宮廷皇室喜愛,作品無不高貴華麗,進入嘉道年間金石書畫家“西冷八家”之一的陳曼生在溧陽任縣令期間,嗜好紫砂,與宜興制壺名匠楊彭年合作,取自然現象、生物形象、實物器物、古器文玩等。精心設計了十八種壺式,其主要特點是融造型、文學、繪畫、書法、篆刻於一體,壺腹上還鐫刻山水花鳥,形成獨特的文人壺風格,使曼生壺“字依壺傳,壺隨字貴。”而身價百倍,因此,陳曼生是以多元文化參與紫砂壺創作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至今仍影響著紫砂壺藝的創新設計。
多元文化對當代紫砂創新的作用
紫砂壺藝歷數百年而不衰,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生生不已,傳承不斷、並且歷久彌新、與時俱進,傳承是為創新提供借鑑,而創新則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審美習慣的需要變化而不斷去改變作品的造型與裝飾,繼承傳統又不囿於傳統,這是紫砂人在創新應報的態度。
我構思創作的紫砂“玉女壺”為光素器,容量450CC,總體上用傳統的技法,鉤沉歷史典故,融入現代科學結構造型,使多元文化為作品創新提供豐富的人文內涵,該壺造型與眾不同在於,壺嘴、壺身、壺把連成半圓狀,折角線分明,成曲壺形,嘴至把梢曲線柔和,似飛角昂然而上,嘴與把之間壺身為球形截面,有活動球孔圓片,中有頂柱,截面上累疊較大比例的球形壺身,嵌蓋,底部同樣有固定球形圓片,吻合截面,球體飽滿圓潤,球型鈕,上翹的壺把從上之下用淺浮雕設計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古代少女形體,俯視著下方,似乎在訴說著宜興古老的傳說,值得一提的是該壺在使用時可雙球累疊,又可合可分,當上部球形壺身於下部合成一體時,下截面內活動球孔圓片正中有一圓頂柱向上,使茶水即注入下一段壺身,這是創作時經多次試驗而成,從造型語言上追求,既有曲壺的韻味,又具有葫蘆狀形式美感,拿捏舒適,賞用皆優。
我在創作“玉女壺”的過程中,以自己的研究與思考發現,壺藝類型應從同一原則、個性

心路歷程

1982年出生於陶都宜興陶瓷世家,父母親為他起的名字很有文化的意境“思達”要把自己的想法,美好的理想變成現實,願望達到目的,他自幼生活在濃郁的陶瓷文化的薰陶中,其父長期和陶瓷界的各種名流交往,對紫砂陶藝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姑媽王湘瑾是宜興紫砂七大老藝人裴石民、蔣蓉的弟子,2001年,王思達高中畢業後,即投身到自己熱愛的紫砂藝苑中去學習技藝,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拜高級工藝師吳亞平、錢麗緣為師,從最基礎的技藝學起,有些人剛學到皮毛,即自感不得了,自以為是,王思達則不同,他是從對紫砂泥料的理解感悟做起,從打泥法到做工具,從手工成型的一步步基本功做起,從造型設計到基礎課程學起,世間之事物往往是相通的,越是基礎打得紮實,打得越深,越能製造高樓大廈,王思達在師傅的嚴格督導下,花了幾年的功夫,學到了紫砂全手工制壺的嫻熟技藝,打下了紮實的紫砂藝術的基本功,2005年他開始在壺藝領域“闖世界”了,建立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坊,著名學者、深具文化底蘊的一代名中醫劉悲雲先生為他書提坊名“壺蘊德”既通俗易懂,又具豐富的內涵,他秉承劉先生的意願,在紫砂藝術之路上用心做壺,虛心做人,這幾年既做傳統經典造型之作,進一步領悟紫砂文化的真諦,又不斷創新自己的作品,努力做出具有自己面貌的作品,因有著紮實的基本功和領悟力,他的作品造型簡樸,氣韻和暢,在創作中,他與植物葫蘆似乎有著天生的不解之緣,他看到大自然的葫蘆,本性樸實,形態美妙,有可食用的,也有可用盛物的,與人和諧相處,在傳說中往往又是仙家之器,可以說是大自然精、氣、神凝結而成,他對葫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借形造壺,力求形神兼備,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創作的紫砂葫蘆胡,2009年3月榮獲全國第七屆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中藝杯”金獎。
王思達,一個紫砂界的80後,在師輩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朋友的關愛下,通過自身的努力,正以新一代紫砂人的姿態,受到收藏界紫砂界業內外人士的共同關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