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楫

王家楫

王家楫(1898年5月5日—1976年12月19日),出生於江蘇奉賢,動物學家,中國原生動物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 1920年王家楫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4年獲得國立東南大學農學士學位;1928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4年7月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長,擔任所長後,他立即創刊《Sinensia》;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王家楫創建了中國原生動物學、輪蟲學研究。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王家楫 王家楫

1898年5月5日,王家楫出生於江蘇奉賢。從3歲起就在自家書房讀四書五經,6歲時開始在父親任校長的肇文書院接受教育,一直到16歲。此後,他先後在上海江蘇省立第一商業學校、江蘇南通私立專門紡織學校預科和南京私立金陵大學高中部學習。

1917年7月,王家楫考取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專攻農學。

1920年,秉志從美回國執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出於對秉志的崇敬,王家楫在他門下探索。

1921年6月,王家楫從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7月註冊在東南大學生物系帶職學習,補足大學本科畢業的學分。

1922年7月,王家楫被剛創立的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聘為助理員,師從動物學家秉志教授,在秉志指導下,進行原生動物的研究工作,他廣泛收集有關文獻,對南京地區的原生動物進行了廣泛的採集。

1923年6月,王家楫獲得國立東南大學農學學士學位。

1925年,王家楫首次在中國的刊物上發表了《南京原生動物之研究》,這篇論文是中國關於原生動物研究的第一篇論文,標誌著中國原生動物學研究的開端。同年1月,王家楫考取江蘇省公費留學生,赴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動物系深造。在此期間,即1925年1月-1928年9月相繼被聘為美國韋斯特生物研究所訪問學者和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1928年9月,王家楫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時被授予優秀生物工作者金質獎章。同年,美國耶魯大學以高薪聘他為斯特林研究員。

1929年,王家楫獲悉外國要派科學考察團來華採集標本,他深感炎黃子孫的責任,他想:中國的生物資源屬於中國人,中國人自己應加強研究。他決定放棄耶魯大學提供的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回國開拓中國原生動物學的研究事業。 王家楫回國後被聘為南京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動物學部研究教授兼任中央大學生物系教授,講授普通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組織學及胚胎學。

擔任所長後,他立即創刊Sinensia,不僅為中國科學工作者發表科研成果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園地,結束了研究論文只有寄到國外才能發表的歷史,同時,使研究所迅速地與世界29個國家的200多個研究機構、國內66個單位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往和業務聯繫。

1934年,王家楫在江西廬山同中國動物學家一道發起成立中國動物學會。7月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研究所被日軍夷為瓦礫,他身為所長,將妻兒家小留置於上海,率動植物研究所人員撤離南京西遷到四川北碚。

1944年5月,動植物研究所分建為動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動物研究所所長。抗戰勝利後,隨研究所遷到上海。

1948年,他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李約瑟教授邀請赴英國考察,歷時3個多月。返國後,正值國民黨當局命令各研究所遷台。王家楫和大多數研究所所長一道,展開護所鬥爭,不顧國民黨的威逼利誘,毅然留在祖國大陸,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保留了一批人才和科研設施。

1949年7月,王家楫應邀參加了在北平召開的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此後,他參加了改組中央研究院和籌備中國科學院的工作。8月,上海軍管會任命王家楫為中央研究院滬區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動物研究所所長。

1950年,組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長。

1952年,參加“九三”學社,任中央常務委員兼上海分社副主委。

1954年,兼任“九三”學社武漢分社主任委員,為了中國淡水水生生物研究事業的發展,他支持科學院領導將所址由上海遷往武漢的決定。

1955年6月,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後為生物學部)學部委員。

1959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中南分院)副院長。

1976年12月19日凌晨,王家楫先生因病在武漢逝世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美求學期間,王家楫的論文《淡水池塘原生動物季節分布的生態學研究》,是對原生動物生態學研究的繼續。在此期間,他還在美國的《科學》(Science)等權威雜誌上連續發表了有關原生動物分類、生理、生態的論文。

王家楫回國後經4年時間,他的考察足跡北到齊魯、南抵閩粵、西迄川康、東瀕海疆,對江浙、皖贛的調查尤為詳盡,率先取得了中國原生動物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並發現了許多海洋與淡水原生動物的新屬種,為深入開展中國原生動物區系調查奠定了基礎。

1950年他發表的《壁累枝蟲之纖維系統》論文,採用蛋白銀染色法,最先發現緣毛類纖毛蟲雖然蟲體纖毛退化,但膜下纖維系統仍然存在,這對研究原生動物的系統發育具有重要意義。

王家楫早年積極開展生物科學考察,獲得中國原生動物、淡水輪蟲分類及生態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發現原生動物新種近百種。《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原生動物》是第一篇關於珠峰原生動物的論文,在國際上引起了重視;《中國輪蟲志》專著首次對分布在中國沼澤、池塘、湖泊和水庫內常見輪蟲252個種形態、生理、生態及親緣關係進行了描述。

早年積極開展生物科學考察,獲得中國原生動物、淡水輪蟲分類及生態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發現原生動物新種近百種;論文《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原生動物》、《中國輪蟲志》等論文在國際動物研究領域有重要影響。

1960年,由王家楫任主編的《中國淡水輪蟲志》正式出版發行。該專著首次對分布在中國沼澤、池塘、湖泊及水庫內常見輪蟲種類進行詳細的分類和描述。內容包括已觀察到的種類252種,分隸於79屬,15科。其中有4個新種及2個新族,自“目”到“屬”的特徵都扼要地加以敘述,並附有檢索表,對種的描述特別詳細。所有的252種都附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圖像,總計533個,歸納成27幅圖版。對輪蟲的親緣關係以及形態、生理、生態等問題,都做了深入的探討。這項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湖北省科學大會獎。

他在原生動物研究領域開展了大量工作,發現3個新屬、58個新種、4個新變種、8個新亞種。1950年他發表的《壁累枝蟲之纖維系統》論文,採用蛋白銀染色法,最先發現緣毛類纖毛蟲雖然蟲體纖毛退化,但膜下纖維系統仍然存在,這對研究原生動物的系統發育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70年代完成了《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原生動物》和《西藏高原部分地區的原生動物》,記述了該地區原生動物400多種。他在原生動物研究領域的成就受到國際的高度重視。

•學術論著

王家楫共完成論著39篇,其中中文9篇(包括2本專著),英文30篇。計有原生動物分類學論文24篇;原生動物生理、生態、形態學論文5篇;輪蟲生態學和分類學論文4篇;齧齒動物生理學論文4篇。他主持編寫的《廢水生物處理微型動物圖志》是他將原生動物學知識套用於中國環境治理研究的成果,被評為優秀圖書參加國際書展 。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1976《廢水生物處理微型動物國志》王家楫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61.09《中國淡水輪蟲志》王家楫北京:科學出版社

期刊論文

王家楫. 西藏高原部分地區的原生動物[J]. Current Zoology, 1977(2):17-46.

•科研成果獎勵

1978年湖北省科學大會獎。1984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生物學地學部)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九三學社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九三學社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1954年九三學社武漢分社主任委員
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全國政協第一、二、三屆委員
武漢市政協副主席
《水生生物學集刊》、《海洋與湖沼》學報主編、編委
《中國動物志》編委

人物評價

王家楫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具有組織才能的科學領導人。他忠於職守,熱愛科學,嚴於律己。王家楫是中國原生動物學的奠基人,對中國原生動物學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自1934年他擔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所長起至1976年生命最後一息,40多年來一直肩負所長重任,為中國淡水生物學研究事業辛勤操勞一生 。

後世紀念

•王家楫塑像

2001年,為了弘揚科學精神,讓科學家的風采激勵世人,建成了武漢市魯巷廣場的湖北科技名人雕塑園,王家楫塑像座落於此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