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1948年11月13日出生,在第四野戰軍攻打打錦州時出生,從小在部隊的搖籃中長大,文化大革命因父母是所謂“走資派”,受衝擊,被分配到西安西北金屬結構廠鍛造車間打鐵,一乾就是五年,1992年,創立了北京迅達電梯維修部,後又成立了德國獨資的北京萊茵電梯設備有限公司,後擔任萊茵貝格(北京)電梯有限公司董事長。姓名的來歷和經歷王克錦,1948年出生,當時父親王逸群在四野,和兄弟部隊一起打錦州,正好王克錦在錦州郊區出生,所以父親給取名王克錦。解放後上演樂胡同幼稚園,上國小時在北京育才國小住校上學,後轉到地質部子弟國小,國中階段上北京建工學校學開挖土機,調回京後調到三河燕郊工廠,後調到北京金屬結構廠,北京鐘錶廠,文革受衝擊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席捲全國,上高二的王克錦剛剛17歲,在建築工程機建學校學習開挖土機,還沒畢業就被這突如其來的運動所衝擊,心靈承受了由天上到地下的巨大壓力,無處向任何組織、長輩去伸冤,聽到的是造反派的呼喊聲,到處是滿牆的打到走私派的大標語。心理受到極大的壓抑。
王克錦被分配到陝西西安機械廠去打鐵,甚至連自己的專業開挖土機的願望也實現不了,他早上吧爐子生好,舉起十八磅的大錘,在師傅小陳的引導下一錘又一錘,手上打泡了,他用毛巾裹起來,還是那樣一錘一錘的打,一錘下去就要有一錘的效果。被燒紅的鍛件經過他的敲打成了一塊塊千錘百鍊的機械配件,他靠不了父母,靠不了哥哥和姐姐,靠的是自己。日復一日,天天打錘,他知道要咬牙堅持下去,堅持就是勝利。由於自己為“黑五類”,加上上的是劉少奇黑樣板學校——北京建築工程學校,所以王克錦要經常當“運動員”挨批鬥。隨著兩派武鬥的減弱,兩派聯合共同批鬥了“牛鬼蛇神”,王克錦這些“狗崽子”也經常上去陪斗,王克錦年輕的心,受到極大的震撼和傷害。王克錦每天6點多就起床去生活,捅開反射爐爐膛,把燒焦碳結的炭灰挖出來,拿大鉄槓捅爐結,幾十下才能捅一個爐結。如果不把爐膛打掃乾淨,火就不旺。然後拿小車把要打的鐵拉回來,放到反射爐中。每天下班累的不行,還要去挖防空洞。一天下來,有時把工作服脫下來能夠立著放到地上,由於汗水和爐灰黏在一起。但是他有一個信念,父親是革命的,不是叛徒、特務、走資派。王克錦堅持著等待這一天。
父親說:“好孩子不靠父母”林彪“四人幫”倒台後,父親解放了,喜從天降。王克錦請了幾天假,坐上火車飛向北京。心想:這下有指望了。王克錦由於受父親的影響,發配到陝西,父親解放了,他也可以回京了。回京後王克錦不敢直接告訴父親,他的想法是:父親1928年參加革命,和北京市的主要領導都較熟悉,說一句話,讓王克錦
回京肯定沒有問題。王克錦先和母親商量,第二天吃午飯時,父親板著臉對王克錦說:“好孩子不靠父母”。父親的這一句話如五雷轟頂,當時受刺激的王克錦,竟然三天沒吃東西,提前6天回陝西了。含淚走時,王克錦發誓:“哪兒的黃土不埋人,有本事自己乾”。由於王克錦的努力,成功的把自己調回京,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當了一個合資企業的工程師。後調到北京迅達電梯有限公司,到瑞士學習電梯技術,培訓成為電梯調試高級技術人才,曾擔任迅達電梯安裝隊的隊長,等職務,創辦萊茵電梯公司王克錦創辦了萊茵電梯公司,回想幾十年成長的過程,就是這一句“好孩子不靠父母”逼著王克錦發奮努力,才走向了今天看來較成功的道路,王克錦感謝父親,他無私奉獻的精神,不給親屬走後門的品德,這是留給子女最寶貴的無比巨大的財富。
家庭環境
王克錦出生在解放戰爭勝利前夕的錦州。爸爸是久經沙場的老紅軍,是革命老前輩。其父親為我國的無線電發報,以及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她的媽媽是八路軍中,聞名遐邇的民歌手。
童年時代,她隨父母南來北去,走遍了半箇中國。回憶父親王逸群1931年夏,中央蘇區有了第一部電台。一位在校大學生聽從黨組織的召喚,毅然放棄學業,改學無線電收發報技術,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部電台的創建工作。為了隱瞞他去蘇區的真象,避免家庭受牽連,托朋友給家裡報“死訊”……
這位令人敬仰的老紅軍名叫王逸群。為了深切緬懷這位為我國的無線電發報,以及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的革命前輩。
王逸群,又名王世祥,1908年出生於四川省廣漢縣雒城鎮。出生在動盪年代的王逸群,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頭有三個哥哥,三個姐姐。青少年時期在縣城讀書。家裡人都非常寵愛他,希望他能夠走仕途之路,升官發財光宗耀祖。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卻一直印在他的腦海中。1927年,在四川成都民主大學預科讀書的時候,他開始接觸到馬列主義。校內進步教員孫倬章等人創辦的《民主日報》,經常揭露和批判社會上許多黑暗、醜惡的現象,王逸群很同情他們的看法,自費訂閱了這份報紙,從中受到許多啟蒙教育。
上海深造1929年,接受過馬列主義薰陶的王逸群,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家中安逸舒適的生活,隻身遠赴上海大夏大學深造。來到燈紅酒綠的大上海,王逸群並沒有被那些聲色犬馬的東西所誘惑,而是利用課餘時間常去上海藝術大學,旁聽茅盾、王學文、沈從文等教授講課,有時也聽魯迅先生的講演。他們號召知識青年到工農民眾中去,了解工農民眾的鬥爭和生活。在這個思想引領下,他和一位同學到工人區租下了一間房子,親身體驗勞動生活。他還接觸到不少有真才實學的同學,他們畢業後找不到職業,盛傳“畢業即失業”,使王逸群深感舊社會的黑暗。特別是王逸群在讀了《共產黨宣言》之後,進一步認識到:自有階級以來,人類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社會上劃分為兩大對立的階級?穴即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雪,被剝削階級不甘心受剝削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因此要起來反抗,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為建立沒有剝削的新社會而奮鬥。但只有在無產階級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剝削制度才有可能,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共產主義是科學真理,是人類最理想的社會制度,自己決心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隨著思想覺悟的逐步提高,1929年夏,王逸群加入了共青團,同年秋季又轉入中國共產黨。在組織的幫助下,他先後以“四川同鄉會”和賣無線電器材為掩護,積極從事革命活動,積累了一定的對敵鬥爭經驗。
參與創辦第一部電台1930年春天,組織上找他父親談話,要求他學習無線電收發報技術,徵求他的意見。就像《永不消逝的電波》和《暗算》中的情節一樣,戰爭時期,電台的主要工作就是收報發報,是黨的一項重要的地下工作,危險係數極高。而且對於王逸群來說,電台、無線電發報是個全新的、沒有接觸過的領域。如果要學習使用電台,就要放棄大學學業,放棄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王逸群認為,黨能把這么至關重要的工作交給他,本身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和信任。即使風險再大,也要接下電台工作,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他愉快地服從了組織上的決定,中斷大學學習,改學無線電通信技術。
當時,中央特科派伍雲甫來教他,發給他一台練習機,和一套英文字母的電碼符號。他每天背記、練習,從不間斷,直到把26個英文電碼背得爛熟。後來,伍雲甫每周來一次,有時由王逸群拍發,伍雲甫糾正他的動作;有時伍雲甫拍發,給王逸群示範。伍雲甫除了教王逸群收發報外,還和他交談思想,給他傳達黨的指示,給了他很大的幫助。組織上還按月發給王逸群生活費,對他非常關心。到1931年春天,因伍雲甫另有任務,上級改派王子綱來教他。1931年4月,由於領導中央特科的顧順章突然叛變,上海黨中央機關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大肆破壞,為保存有生力量,組織上決定在特科工作和學習過的同志必須撤離,5月,王逸群與曾三、岳夏等人由黨內交通員秘密護送,繞道香港,經汕頭、大埔、永定、上杭等地進入江西中央蘇區。 《大學》中有言: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當初為了加入到革命的洪流中來,王逸群拋棄了一切,包括自己的家庭。此次,為了避免家庭受牽連,到中央蘇區的第一件事,就是托朋友給家裡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報去的,並不是什麼平安,而是王逸群的“死訊”。信以其朋友的口吻告訴他的家人,王逸群已經跳入黃浦江離開了人世……王逸群就此從他的家庭中消失,再也不會有人去打聽聯繫他。他用這樣的辦法來隱瞞自己去蘇區的真象,保全了自己的家庭。
從上海派到蘇區的同志,任務是建立上海黨中央與蘇區中央局的無線電聯絡。王逸群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部電台的創建工作。他們從1931年夏季開始,就日以繼夜地在收報機上尋找黨中央電台呼叫的信號,但一直沒有效果,要從成千上萬個呼叫聲中,分辨出黨中央電台的呼號,真像海底撈針那樣難。大家的心情都由於找不到中央台而非常焦急。一直到了秋天的一個晚上,曾三值班,王逸群協助值班,他們終於聽到了黨中央電台呼叫的信號,並溝通了聯絡。這是幾個月以來,全體工作人員辛勤工作的結果。這振奮人心的好訊息,立刻喚醒了睡夢中的同志,大家歡欣鼓舞,歡呼慶祝,幸福地渡過了這個難忘的夜晚。
九·一八”事變後,在我黨抗日救國號召的影響下,許多國民黨官兵要求北上抗日,對蔣介石不滿的情緒日益高漲。在這種形勢下,國民黨26路軍17000多人,在中共黨員趙博生和73旅旅長董振堂領導下,於1931年12月14日,舉行了寧都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並受黨中央和軍委命令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這個部隊起義不久,軍委電台伍雲甫就派王逸群調任紅五軍團無線電總隊政治委員。王逸群到任後,主動同原來的報務和機務人員交談,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況,以及他們的要求。經過一番細緻耐心的思想工作,五軍團的無線電人員大多數了解了紅軍的任務和宗旨,以及紅軍軍隊的管理方法,許多人都表示願意留下來。在做好軍團部無線電台工作的同時,王逸群還對十三軍、十四軍、十五軍收發報機的安裝和人員配備也作了詳細的檢查,使各軍和軍團間、軍團和軍委總部間建立了順暢的無線電通信。
1936年春,受黨組織委派,王逸群調到西安參加共產黨對東北軍的統戰工作。全民抗戰開始後,王逸群先後被調任八路軍總部民運科長、晉東北地區特委書記、冀中軍區整訓部隊三十二團政委、十分區政治部主任、軍區政治部民運部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王逸群先後擔任熱河省委宣傳部長兼冀察熱遼軍區政治部民運部長、第四野戰軍四十五軍副政委、四野南下工作團政治部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王逸群轉業,由中央任命為國家重工業部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局長。在任職期間,揭開了東川礦區大規模勘探的序幕。此後,王逸群還歷任過國家地質部南方總局副局長、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副主任兼全國地質資料局局長等職,直到離休。1986年,因病於1月25日在京逝世,終年77歲。黨和國家領導人陳雲、彭真、聶榮臻、黃克誠、程子華、楊成武、王鶴壽、何長工等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的王逸群遺體告別儀式上送了花圈。
……
回憶父親為黨的事業而奮鬥的一生,王克錦驕傲而自豪。他充滿深情地想起父親在臨終前寫給他的話:無產階級要為消滅剝削,消滅壓迫,消滅霸權主義而奮鬥終生!他銘記父親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