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上虞縣誌》載:“王充墓在縣西南十四都烏石山上。清嘉慶十二年邑人林鑒修治,鹹豐五年林臣、謝簡廷重修立石”光緒《上虞縣誌校續》:“漢郡功曹王充墓,在縣西南十四都烏石山。國朝嘉慶十二年邑人林鑒修治。鹹豐五年林鼎臣、謝簡廷重修立石。”
1965年擴建茶聲時將墓平毀,僅存鹹豐五年所立石碑一塊,上刻“漢王仲任先生充之墓”。
1981年省人民政府款在原址修復。
建築結構
1981年省人民政府款在原址修復,墓呈圓形,用烏石砌成,頂部封土植草,通高2米,直徑5米,墓前立清鹹豐五年墓碑。墓台寬10米,深11米,也用烏石築成,墓台前立《王充簡介》的說明碑。
墓前碑高1.75米、寬0.63米,行書陰刻“漢王仲任先生充之墓清鹹豐伍年歲在乙卯桂月吉旦”。
墓台長11米、寬10米,墓道長15.50米、寬3.10米,均烏石砌築。兩旁植柏。
墓主簡介
王充(公元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東漢哲學家。少孤,以孝聞名鄉里。後到洛陽太學求學,師事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洲洛陽書肆,一見則能誦記,遂博通百家之言。後歸鄉里,教授生徒。曾任郡功曹、揚州治中等職。鏇罷職家居,從事著述。會稽太守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漢章帝特詔公車征,因病未就職。他的祖先從魏郡元城遷徙到會稽。王充年少時就成了孤兒,鄉里人都稱讚他孝順。後來到京城,到太學(中央最高學府)里學習,拜扶風(地名)人班彪為師。王充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立論宗旨,以“天”為天道觀的最高範疇。
王充歷時三十年,著《論衡》八十五篇(今缺《招致》一篇)。永元中,病卒於家。王充的哲學成就在中國古代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