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儉(452~489)
正文
南朝齊文學家、目錄學家。字仲寶。祖籍琅邪臨沂(今屬山東)。東晉名相王導五世孫。其父僧綽、叔僧虔,俱有文學才能。王儉 1歲時,父被害,為叔父所養。自幼勤學,手不釋卷。宋明帝時,尚陽羨公主,拜駙馬都尉。18歲時成為秘書郎,歷任秘書丞、義興太守、太尉右長史等職,後輔佐齊太祖蕭道成即位,禮儀詔策,皆出其手。以佐命之功封南昌縣公,升尚書左僕射,領吏部、兼丹陽尹。齊武帝時任侍中、尚書令,領國子祭酒、太子少傅,衛軍將軍,中書監,死後諡文憲。王儉在目錄學上很有貢獻,曾校勘古籍,依劉歆《七略》、撰《七志》,突破劉歆收書不收圖的舊例,新增《圖譜志》;又始創“文翰”一目,以詩賦文集屬之,即後世之集部。另有《宋元徽元年四部書目錄》。今皆失傳。
史稱王儉“手筆典裁,為當時所重”(《南齊書·王儉傳》)。其詩多為典雅莊重的四言體。有幾首抒情寫景的五言小詩較為出色。明清之際王夫之稱讚其《春詩》說,“二十字如一片雲,因日成彩”,“允為絕句先聲”(《古詩選評》卷三)。其文大多是討論禮制的議論文,純用散體,少見駢偶。任昉《王文憲集序》說他“立言必雅”,“持論從容”。王通《中說》認為他“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約以則”,都是指的這類文章。碑誌類中以《文選》所載《太宰文簡褚公彥回碑》較有名,藻飾華麗,頌揚溢美,明清評點家多有譏評。
王儉是齊初文壇的核心人物,曾主持學士館,以其家為館舍。他大力倡導、殷勤獎掖,“雖單門後進,必加善誘”(《王文憲集序》)。任昉、王摛、蕭子恪等人,都曾得到他的賞識(《南齊書》)。南朝文章,以用事為貴,數典為工,王儉是這些風氣的推動者之一。據《南史·王諶簡傳》說:“王儉嘗集才學之士,總校虛實,類物隸之,謂之隸事,自此始也。”自此之後,齊梁文翰,率以富博為長。不過,王儉本人的多數文章,用典還不算太繁瑣。
《隋書·經籍志》有《王儉集》51卷,今散佚。今存詩8首,歌辭5首,文40多篇。明人張溥輯有《王文憲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