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王俊基本信息
姓 名:王俊
任教專業:工學-材料類
在職情況:在
性 別:男
所在院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本人簡介
1987年9月-1997年3月,在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獲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專業學士、碩士學位和鑄造專業博士學位。
1997年3月-199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8年12月-現在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其間兩度在日本佐賀大學高技術研究中心任客座研究員從事研究工作。
代表性著作:無
代表性論文:"高能超聲在製備顆粒增強金屬基複合材料中的作用;活性塗層泡沫陶瓷過濾鋁熔體"
專業(網站用):
所教課程:
研究方向:1.熔體處理與高性能材料製備;2.金屬基複合材料;3.熱噴塗表面加工
本人簡介
姓名:王俊
性別:男
學歷:博士
職位: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炎黃計畫”主要發起人和負責人之一。丹麥奧胡斯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所及南丹麥大學人類遺傳學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系客座教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客座教授。
研究領域:涉及到基因組組裝、注釋、表達、複製、比較基因組學、分子進化、轉錄調控、多態性等多個領域;發展了多個包括組裝、比對、注釋在內的軟體算法,建立了多個資料庫。同時還致力於脊椎動物中的基因注釋問題和非編碼基因問題。在2003—2004年還參與了SARS基因組分析,組織實施了家蠶、家豬基因組計畫與家雞多態性圖譜計畫。
所獲獎勵: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求是傑出科技成就獎”、“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等榮譽。
入行初始
從一個入行時略顯青澀的“毛頭小子”,到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王俊說自己很幸運遇到了一個優秀的團隊。
在他讀研期間,楊煥明老師的一堂課使他堅定了發展方向和信念。當時楊老師正在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工作,即將籌建基因研究中心(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前身)。有天楊老師受邀來北京大學講課,講的正是基因研究的套用前景。楊老師說,遺傳保證了生命的延續,而突變產生了不同物種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同族群有著各自獨特的遺傳背景,對不同疾病的易感性也可能不一樣;只有真正了解基因與疾病的關係,才能根據每個個體的基因進行疾病預測和檢測,及早做出預防方案或進行針對性治療。選擇加入這個團隊,王俊主要是看重三點:首先是行業,基因研究前景非常好;其次是領路人,楊煥明老師和汪建老師的視野和心胸非常開闊,他們現在做的事情幾乎都在兩位老師10年規劃的藍圖之內。再次是在這個團隊中自己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生物學和計算機的雙重背景,王俊自信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現在看來,當初的路是走對了。”王俊他們的研究團隊,由最初的北京的幾個人,發展到現在分布北京、杭州、深圳三地的五六百人。王俊也成為領路人之一,對此,王俊感到肩上的擔子重了不少。不過一貫自信的王俊微笑地表示,自己一定能帶好一個團隊。正是因為這種理念,記者發現,在華大,有很多剛剛走出校門的“主管”。
業餘愛好
在華大,王俊曾創下一個記錄:一周只睡14個小時,寫起程式來依然快得驚人。
乍一聽,總會誤以為他是個十足的工作狂。但實際並非如此。大學時,他就是校籃球隊隊員,至今都保持了打籃球的習慣。在他給記者展示取得的成就照片時,總是會穿插著投籃的精彩畫面。雖然每天的工作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但只要一有時間,都會出去放鬆一下,登山是他的最愛。“其實很大程度上科研跟登山差不多,從登山中我可以得到一定的啟發。科研和生活可以相得益彰。”
3月6日,“國際大熊貓基因組計畫”啟動。按照對外公布的時間表,完成此計畫他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而在之前,對於大熊貓基因組的研究,別說國內,就連國際上也是一片空白。即便是在如此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王俊還是給自己安排了一次登山旅行。他說:登山和科研一樣都是人生的一種挑戰。
科研項目
自1999年以來,他帶領其研究團隊,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在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積極參與國際協作,先後參與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國際人類單體型計畫”等。此外,他們還完成了水稻、家蠶、家雞、家豬等數個重要動植物基因組圖譜繪製,使我國在基因組學研究領域躋身國際前列。
每一步該怎么走,王俊向來很清楚。“我們下一步的目標是繪製99箇中國人的個體全基因組序列圖,構成中國人群的遺傳和多態性標準圖譜,成為基因與醫療和健康的關鍵組成部分,簡稱‘炎黃99’”。王俊說,“隨後,在上述基礎上開展大眾的基因與健康的預測、監測及個體化診斷和治療,實現解讀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