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林

王介林

王介林,男,1934年出生於北京,是木作專家,也是民俗專家、玩家。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50年代的王介林先生50年代的王介林先生

曾用名:吳繼林男(1934年-2006年)出生於北京

祖籍∶今上海市嘉定區

工程師王介林先生是木作專家,也是民俗專家、玩家。他畢生鍾愛京劇,是位專業的“京劇票友”,為京劇事業的傳承發展做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貢獻。

王介林先生有很好的家學,自幼好學興趣廣泛,退休前供職中建北方裝飾工程公司任二處主任、總工程師,經他手修復的古建築、古典家具成百上千。他善繪畫、喜玩物,對北京的風土人情,市井文化有著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常被稱為“玩家”,一心想在民俗學上做出貢獻;他是吃主兒,會買、會做、會吃,與朋友一起分享美味,是地道的美食家。

父親:吳匡時上海市嘉定區人。法國理科大學畢業,是1907年在法國巴黎成立的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創辦人之一,巴黎理科博士,工科進士第一名、翰林院庶吉士、駐法商務參贊;1911年任義大利都靈世界博覽會監督、1915年任農商部工業試驗所首任所長,1922年任商標登錄局籌備處處長、北京大學教授。發明研製出多項化學產品,如黑人牙膏等;在法留學期間學會了攝影術,並在宣統年間把攝影技術帶回國,拍攝了許多老北京、老上海的照片留傳至今。

母親:孫書華1917年北京生人,是民國時期演唱梅花大鼓藝人。

1933年與吳匡時在北京結婚,解放後一直在家深居簡出,後在西城西長安街街道工廠工作,畫燈籠畫。

養父:王金良京城著名的百年老店西德順掌柜子,號稱“爆肚王”。

曾祖父:吳宗濂今上海市嘉定區人。清朝外交官、中華民國官員、中國植物學家。宣統元年(1909年)出任駐義大利欽差大臣。中華民國駐義大利大使,中華民國第二屆國會參議員。辛亥革命後,吳宗濂繼續留任,改稱駐義大利公使。著有《隨軺筆記》4卷,譯著有《德國陸軍考》、《法語錦囊》。1910年,駐義大利欽差大臣吳宗濂編譯出版了《桉譜》等書。

外祖父:孫景泉京劇教習曾受藝於李洪春之父李春福,後於三樂社科班執教,1936年加入尚小雲先生創辦的京劇科班院校“榮春社”任教師。

姨母:孫書筠孫派京韻大鼓創始人,中國廣播藝術團國家一級演員,著名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

王介林先生自幼隨母親、外祖父生長在皇城內,先後居住在東城騎河樓和西城南長街土地廟胡同2號,曾與京劇大家譚富英先生家前後院居住為鄰。兒時的夥伴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先生,王介林在梨園世家長大,受家學影響和藝術氛圍的薰陶,少年時就展現出對京劇的濃厚興趣和天賦,得到外祖父孫景泉先生真傳,學藝老生戲。50年代初他參加了老藝術家楊小樓的姑爺——著名京劇大家劉硯芳先生創辦的京劇票房,並得到劉硯芳先生的指教。拜師北京市戲校侯海林老師學習武功,同時拜京劇名家陳少武先生為師。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王介林經常參加北京各京劇隊的京劇演出。他戲路廣,行當寬——老生戲、花臉戲、醜戲,生、淨、末、醜無所不能,扮戲勾臉、大二衣箱樣樣全活,人稱:“戲包袱”。

全國解放後,伴隨社會主義改造深入進行,京劇社團全部轉為國營及民營公助。1956年,文化部召開第一次劇目工作會議,號召老藝人向政府捐獻劇本,由於各社團演出劇目均源自各自社團內的保留劇目,師徒相授、代代傳承,演出劇目密不外傳,這為收集劇本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王介林先生為傳承國粹、光大京劇藝術,主動無償地向人民政府文化局捐獻了家傳收藏的幾十種傳統京劇秘本,劇本中有清鹹豐,同治年間抄本,還有社會名流,親王等手跡,其中十二種劇目在2009年被編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項目《京劇傳統劇本彙編》京劇秘本文庫中。

第三卷(劇情朝代:周秦)孝感天又名:掘地見母王介林藏本

第八卷(劇情朝代:三國)司馬師逼宮王介林藏本

第十三卷(劇情朝代:隋唐)鎖陽關鐵丘墳王介林藏本

第十六卷(劇情朝代:宋)百花莊王介林藏本

第十七卷(劇情朝代:宋)二龍山高家莊王介林藏本

第十八卷(劇情朝代:宋)紅桃山羅家窪秦淮河王介林藏本

第二十二卷(劇情朝代:元)火燒百涼樓王介林藏本

第三十卷(劇情朝代:不詳)十八扯王介林藏本

王介林對我國京劇的研究、繼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8年以後參加了教師業餘教研京劇藝術團的演出活動,20世紀90年代王介林攜夫人張志莊女士(高級教師、梅派青衣演員、中國戲曲學校李香勻老師入室弟子)赴美傳播國粹藝術,參加了達拉斯國劇社演出,(該社老社長是抗日空戰英雄王光復先生,王光美女士之兄長),以及休斯敦京劇社演出和講學活動。他曾演出的劇目有:《大登殿》扮王允、《甘露寺》扮趙雲、《三擊掌》扮王允、《玉堂春》扮劉炳義及潘必正、《連環套》扮關太、《普球山》扮家院、《法門寺》扮劉公道、《四郎探母》反串楊八姐、《風還巢》扮洪功、《四進士》扮楊春、《宇宙鋒》扮趙高、《貴妃醉酒》扮裴力士等。

1996年參加中國戲曲知識大賽,榮獲二等獎,並由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播出大賽實況。

王介林好美食,老北京俗稱“吃主兒”,生長在皇城內,對京城美食、御膳文化有著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他吃遍了京城八大居、八大樓,與仿膳飯莊、鴻賓樓飯莊等名廚高手及東來順經理丁福亭成為好友,學得一手好廚藝,尤擅長宮廷府邸的北京家常菜和清真菜,堪稱一絕。他常邀名門好友到家一聚,下廚獻藝分享美食。他做菜色、香、味、形、器樣樣講究,在京劇票友界有“小爆肚王”之美稱,更是把京城小吃——碗豆黃,薑汁排叉等美味傳技到美國華人圈,讚譽有佳。王介林好飲酒,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每天必喝貳兩,飲酒之餘還收藏了歷代酒具及明清大酒缸百餘種。

王介林對花、鳥、魚、蟲喜愛有佳,庭院中奇花異草,秋蟲蜂鳴。他與中山公園唐花塢、北海公園花房、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養花工人成為摯友。他對種花器具喜愛有佳,各式花盆、套盆、水仙盆擺滿在庭院。玩有許多名堂和講究,處處與民俗學連在一起——玩物而不喪志——這是王介林先生熱愛生活的具體體現。

王介林對繪畫有著特殊的天賦,不論人體素描、白描觀音菩薩像,還是重彩京劇臉譜,他都能運筆自如。他的作品不斷被友人收藏,其印章是由好友——齊白石先生的弟子,金石篆刻大師劉冰庵先生為其篆刻的。

王介林對古典木作研究情有獨鍾,他有著超八級工的木工手藝,木雕技藝更是精湛,幾十年來一直和古建築、古典家具打交道,時常與研究明式家具的學者楊耀先生在一起探討古家具的工藝構成,相互切磋。他曾為文物學家、明式家具收藏家王世襄先生修理過家具,為王光美女士家藏古典家具進行修復,一些名人故居也曾請去為其修復木器家具。王介林不但會修會做,也對古典家具的時代背景、種類形勢、結構、裝飾手法、選用木材、年代鑑定等方面進行過深入地研究。幾十年間,經他手修復了數千件明清家具,為傳承中國古典家具做出了貢獻。

王介林對樂器製作亦有涉獵。二十世紀70年代間,他結交了許多製作樂器的高手,如八面槽樂器行的老杜、小提琴制琴師趙澄,先後制出了二胡、月琴、小提琴饋贈好友。

王介林與文化藝術界的朋友有廣泛的聯繫,時常在一起切磋技藝,聊天喝茶其中包括京劇界:劉硯芳先生、陳少武先生、侯海林先生、李香勻先生;名票友有:史學大家朱家溍先生、著名畫家李苦禪先生、金福田先生、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畫家李大成先生、劇作家高文瀾先生、漫畫家李濱聲先生、中國戲曲研究院研究員吳春禮先生等;還有曲藝界:相聲大師候寶林先生、馬三立先生、單弦表演藝術家馬增慧等;面人製作藝術家曹儀策先生、金石篆刻家劉冰庵先生也是往來頻繁。成為生命中要好的朋友和摯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