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玉都觀原坐落於桃園鎮南北王村,建於1930年,俗稱呂祖廟或呂祖壇,尚存前後殿及普化寶壇。1992年遷至市區南龍山腳下,按拆遷前所繪圖紙,原樣重建,1994年建成。玉都觀是在主張三教合一的思潮下興建的,總占地面積9170平方米,由前後殿組成。對研究宗教提供了一定的文字和圖案資料,尤其是後殿正門兩側的楹聯“稱佛稱仙稱聖教雖並立只一鼎,謂釋謂道謂儒理乃同歸不二門”,更是道出了三教合一的真諦。結構布局
玉都觀是在主張三教合一的思潮下興建的,分前後兩殿,前殿比後殿高。前殿是呂祖殿,座落在高1.6米,寬14米,進深17米的台基上,柱礎、台基布滿花草蟲獸為內容的圖案雕刻。呂祖殿的建築特點是上蓋為四角單飛檐,硬山石脊,紅緣瓦相配,襯托著高大的鴟吻與脊獸。四面出廈,有20根八棱石柱支撐四面檐面。石柱上刻著名人書法楹聯,真、草、隸、篆,不同風格的字型交相輝映。呂祖殿東西山牆,是以呂洞賓的生平故事傳說為內容的大型壁畫。壁畫高2.8米,長20米,總面積56平方米,主要由呂洞賓的出世、趕考、戲牡丹、釋師、邯鄲夢、終南山學道、江淮斬蛟、三醉岳陽樓、八仙過海等故事組成。傳說故事巧妙的安排在上下左右,構圖新穎生動、色彩濃淡相宜,線條流暢。呂祖殿檐下的眉板上雕刻著八仙人物,中間是道教鼻祖老子,九個仙人各持寶物,形態各異。
玉都觀後殿是三教殿。建築結構基本同前面的呂祖殿,三教殿的眉板,由九條金龍連線起來,穿插有序,活靈活現。殿內有兩根盤龍荷花透雕石柱,高約5米,下部是荷花,上部是捲雲紋,中間有盤龍。雕刻細膩,造型生動。三教殿里的壁畫,是道教、佛教、儒教主要人物繪於一室的綜合壁畫。高3米,長23米,總面積69平方米。在道教中,把天分為三清境界,最高為玉清,次之為上清,第三為太清。正面上層為道教主神,中間為玉清境界原始天尊神,左邊是上清境界靈寶天尊神,右邊是太清境界道德天尊神,也就是老子的神位。排列兩邊的是玉皇、玉母、地宮、天官的,也屬於道教的範圍。下層中間是道教中的釋迦牟尼,俗稱如來佛,左邊是文殊菩薩,右邊是普賢菩薩,兩邊是佛教眾弟子,護法四大金剛、哼哈二將。東面牆上是孔子和他的眾弟子,西面牆上是孟子和他的眾弟子。
建築特色
玉都觀俗稱呂祖廟或呂祖壇,是肥城規模較大,建築雄偉的道觀之一。前大殿五脊頂,單飛檐,環廊式,20根石立柱支撐檐面。石柱刻有多副真、草、隸、篆體楹聯。各具風彩,利落遒勁。大殿建在高1米、長14.3米、寬11米的蓮花石砌成的台座上,周圍飾花鳥蟲獸浮雕;外牆雕畫《西遊記》神話故事圖案。構圖新穎,變化萬千,刀法細膩,工藝精湛,獨具特色,是一座壯觀的石刻藝術。後殿距前殿約40米,大起脊,硬山式,磚石結構。殿內用石立柱支撐。其中兩根為透雕,上雕捲雲紋,中雕盤龍,下雕荷花,工藝細膩生動。抱廈石柱礎為石獅。石碑記載:建築發起人樊光秀,總監督黃思榮。
藝術精品
玉都觀是肥城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代建築。它融南北建築風格於一體,既有江南樓閣的靈秀,又有北方建築的渾厚,別具一格,其建築風格在省內也不多見,對於研究南北建築藝術有較高價值。同時,玉都觀還囊括了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門類,也具有頗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石刻楹聯圖案、壁畫成為很多遊客慕名而來欣賞的景點。其中,前殿刻有14對楹聯,後殿刻有三對楹聯,正草隸篆各類字型筆法都很精湛。魏碑體楹聯,剛勁渾厚,字型端莊大方;草書楹聯,氣韻貫通,瀟灑飄逸。而玉都觀的藝術雕刻既豐富又各具特色,堪稱精美絕倫。前殿基壁,有西遊記故事淺浮雕,12幅完整而簡練的構圖,把幽長而複雜的故事內容高度概括起來,比例協調,耐人尋味,檐下的看板,有木質淺浮雕的八仙人物和道教鼻祖老子,九個仙人各持自己的寶物,形態各異,後殿眉板有九條龍連線起來,安排穿插有序,通體透雕,雕刻活靈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