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玉清觀傳奇

唐山玉清觀傳奇

《唐山玉清觀傳奇(上下)》系列長篇小說以全真派的開平玉清觀史實為背景主線,雜糅各種野史傳說加以全景式展開。小說採用寫實與虛構相結合的手法,適度傳奇、合理虛構,沿歷史發展脈絡敘述,把發生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中社會各角落、各階層的小故事和道、俗人眾等不同人物、不同事件有機地結合起來,突出地反映了道教教徒匡扶正義、愛國愛教的精神風貌,忠實地展現了道教教規慈愛和同、弘道度人的宗教色彩。 《唐山玉清觀傳奇(上下)》通過介紹道教的歷史淵源、道教的核心思想、道教在各朝代的發展和興衰軌跡、道教禮儀、道教禁忌、《道德經》及內丹等,使讀者對道教有初步了解。本書由董華,董沛文著。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唐山玉清觀傳奇(上下)》以全真派的開平玉清觀史實為背景主線,雜糅各種野史傳說加以全景式展開。小說採用寫實與虛構相結合的手法,適度傳奇、合理虛構,沿歷史發展脈絡敘述,把發生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中社會各角落、各階層的小故事和道俗人眾等不同人物、不同事件有機地結合起來。本書通過介紹道教歷史、道教思想、道教禮儀、道教禁忌、道德經極其內丹等,可使讀者對道教有初步了解。本書由董華,董沛文著。

作者簡介

董沛文,河北灤縣人,1958年7月1日出生。全真龍門派第二十六代傳人,道名董崇文,號文道子;河北省政協委員、唐山市道教協會會長、唐山玉清觀住持、唐山市僑商會會長,研究生學歷(中央民族大學宗教學碩士)。自幼受傳統文化薰陶,喜讀道家經典,尤其推崇商祖陶朱公(范蠡);亦好道家養生文化,遍游道教洞天福地,尋仙訪道,拜師學藝,研習養生術,體悟道教之奧妙精深:荏苒光陰、人生如夢;世間芸芸眾生求財、求祿、求壽、求平安者,如過江之鯽,然其中最難求者就是“壽”。而道教之仙學養生文化(內外丹術)中:服食、服藥、辟穀、導引、胎息諸術,恰是養生長壽、長視久生之妙術。遂於經商致富後,出巨資復建唐山開平玉清觀,整理道教聖典,助印道教經典善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董華,1954年6月出生。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唐山市作家協會會員、唐山龍泉書社常務理事。已出版有長篇小說《斷劍》、《在山那邊》、《倒春寒》和文史《龍泉擷英》,並刊發有報告文學、中短篇小說、散文及隨筆等200餘萬字。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雲翔觀闕
引子
滄海桑田 萬古事日月動容
斗轉星移 逾百年道家傳奇
第一章
千里雲遊 道士落難火神廟
太極八卦 武林風起玉清觀
第二章
秘笈善本 虛幻代師償夙願
恃武開釁 為虎作倀耗子精
第三章
巨星遽隕 宗輝羽化成仙去
投觀修道 太上傳度繼三清
第四章
虔誠事佛 兩道姑慕名掛單
玄機奧秘 憨誠明請師授法
第五章
狐假虎威 眾公差窮凶極惡
從容應對 老住持義正詞嚴
第六章
沖虛羽化 宗如臨終說往事
夤夜暢談 盤經論道議古今
第七章
包膽橫淫 小道姑遭辱菜地
仗義執言 臧宗忱金牌解圍
第八章
空穴來風 三惡徒密信誣告
離經叛道 馬信久沒籍被逐
第九章
怒海狂瀾 渤海灣風雷激盪
賣身投靠 假道士甘當鷹犬
第十章
不畏強暴 趙貴發捨身衛道
爾虞我詐 連環案黑幕重重
第十一章
舞文弄墨 龍泉觀道俗制藝
風起雲湧 義和團設壇開平
第十二章
隱蔽接敵 乘夜色偷襲閻羅
血濃於水 眾道士助陣橫山
第十三章
壯志未酬 眾首領血灑校場
無力回天 行法事祭奠英雄
大道無涯
第十四章
燕山獅吼 長城鏖兵斗倭寇
灤州車站 智除漢奸劉佐周
第十五章
助紂為虐 殷汝耕時乖運蹇
烽火遍地 大暴動席捲冀東
第十六章
勇斗敵頑 榛子鎮奪槍顯威
參加八路 小道士報國從軍
第十七章
鋒芒初綻 華山峰痛擊頑敵
土炮顯威 下五嶺拔除據點
第十八章
飛揚跋扈 赤本遭擒張家墳
當頭棒喝 野島茂愚忠殉道
第十九章
盲目輕進 武島斃命白草窪
高山仰止 英雄星隕尤各莊
第二十章
狗急跳牆 驚天慘案潘家峪
殺雞嚇猴 魑魅魍魎心膽寒
第二十一章
惡貫滿盈 黑線蜘蛛遭嚴懲
圖窮匕見 冰山雪蓮現原形
第二十二章
魔高一尺 渡邊枉做黃金夢
道高一丈 騙子折戟玉清觀
第二十三章
唇槍舌劍 誠信機辯鬥高桑
神兵天降 八路兩打偽據點
第二十四章
虎口拔牙 黃旭文智擒臭魚
魔窟鋤奸 騷狗子命喪黃泉
第二十五章
孤掌難鳴 武琦捨生前陡河
雙雄逞威 叔侄大鬧開平城
第二十六章
金戈鐵馬 開平鎮八路逞威
排山倒海 石榴河高奏凱歌
尾聲
清風明月 長伴唐山玉清觀
豐碑無語 拱衛大道遍人間

文摘

兵家重鎮、古城開平坐落在距京東四百餘里的永平府灤州與順天府豐潤交界處。她北倚崇山峻岭溝壑縱橫的燕山余脈,南與一馬平川的渤海灣廣袤灘涂接壤,東望綿亘蜿蜒的萬里長城,西瞰順、永平原,是古燕幽州抵禦外夷入侵的藩籬屏障。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它衛孤竹、護幽燕、扼長城、戍灤州,為兵家必爭之地,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周圍的郡府州縣無能出其右者。
開平四通八達,商賈雲集,車馬輻輳,財貨豐盈。因為它比稻地、僑城、榛子鎮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商業發達,物產豐饒,被公認為灤州四大古鎮之首,京東一帶素有“填不滿的開平城”之說。
縱觀開平歷史,沿革錯綜,轄屬多變:湯、虞、夏的時候為冀州地,商朝時為孤竹國。後來相繼屬於燕、遼西、北平、石城、契丹,為歷朝駐兵重地。秦朝時屬右北平郡,漢朝於此置石城縣,為縣治所在,後易名為海陽縣。晉以後屬遼西郡。五代時期的後晉高祖皇帝石敬瑭割地給契丹(後遼國),屬平州,“以定州之俘戶遷於此地,置灤州永安軍”。這裡負山帶河,中間是一馬平川的灤河水系沖積而成的小平原,先後統轄有義豐縣、馬城縣和石城縣。歷史上的開平地跨石城、義豐兩縣。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開平中屯衛先從大寧沙嶺內遷至真定,後於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再北遷至石城廢縣,由此,因有重兵駐紮,石城廢縣的舊治所遂為軍事重鎮,因駐軍為開平中屯衛,此地始稱開平鎮。開平中屯衛設指揮使二人,指揮同知二人,僉事五人,正千戶五人,副千戶十一人,百戶三十二人,衛鎮撫一人,吏十四人,軍卒五千六百七十七人,為長城以內重要的軍事要塞。
開平成為北方重要邊鎮之後,明成祖朱棣非常重視這裡的防務,曾屢次派遣重臣駐守開平——“永樂元年,甲戌,高陽王高煦備邊開平”;永樂八年,秋七月,明成祖親來開平勞軍;“十一年二月,應城伯孫嚴備開平”;“十二年九月,癸未,成安侯郭亮、興安伯徐亨共同備御開平”;“十八年秋七月,丁亥,興安伯徐亨專守開平,拱衛北京”;“二十七年七月,詔天下,武安侯鄭亨帶薛祿備開平”。這些守備開平的軍事首領之中有王、有侯、有伯,其爵位之高,在當時縣鎮一級的鎮守史上是十分罕見的,足見明王朝統治者對開平的重視程度,也彰顯出開平鎮軍事地位的重要性。
開平原是座規模不大的土城,圍牆為夯土地基,用土坯夾雜生粘土壘砌而成,自從開平中屯衛五千多軍兵遷到這裡以後,因為城小人多,顯得擁擠不堪,且因年久失修,城垣傾頹,居住不便,難於防守。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經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公請奏,明憲宗朱見深御準,決定選派永平府通判段璣、忠義中衛副千戶陳昶住持改、擴建開平城。開平城的改、擴建工程自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十一月初一動工,到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五月十二日竣工,建成周長為4639丈、高2.3丈的新城牆。新城牆下半部統以矩形青石壘砌,上半部至城堞垛口使用青磚,並開挖了護城河,注入發源於崔尹莊的石榴河水。至清朝中葉,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開平城日益繁榮,十字大街上遍布著肉肆、作坊、珠寶、瓷器、綢緞、鮮魚、竹木、酒米、湯店、扎作、醬料、鐵器、刺繡等店鋪,三十六行齊全。從此,開平成為中國北方較為鞏固、規劃合理、軍守民居兩相便利的重要邊鎮之一。
開平城僅設附帶瓮城的東、西、南三門。“開東、西二門以通往來,設南門以正面勢”,唯有北面只是一個券洞,所以開平俗稱“三門莊”。南門外有吊橋一座,後改石橋,名日“普光橋”。1644年4月25日,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吊死在紫禁城北邊的萬歲山(煤山)上時,奉命從寧遠回京勤王的吳三桂才到達豐潤,得知京城已經陷落於闖王李自成之手,吳三桂又下令部將返回山海關駐紮。5月13日,李自成派明軍降將唐通出征山海關,大敗逃到永平府轄地。因吳三桂已經降清,所部與清兵兩軍合一,追殲永平府境內的農民軍。李自成耽於酒色,忙於登基,對唐通率領的農民軍沒做及時增援,致唐通再次戰敗。唐通率軍撤退回京時,途經開平城東的卑家店,曾與尾隨追擊的清軍交戰,開平城軍民準備增援農民義軍,備戰期間,歌謠“要想北門開,得等闖王來”悄悄傳唱於街頭巷尾。但因交戰雙方一戰即退,並未膠著,戰事未見擴大,故開平城兵馬未動。
清朝,開平仍為軍事重鎮。“康熙八年秋七月,改永平道為通永道,移駐通州”。同時設通永鎮,掌管全鎮軍事,鎮所仍在開平。時開平有九村、九橋、十八胡同、十八廟。那十八廟是玉清觀、火神廟、灶君廟、關帝廟、碧霞元君祠、魯班廟、三官廟、老母廟、魁星樓、藥王廟、興福寺、北大樓廟、岳王廟、白玉庵、天齊廟、觀音閣、龍王廟、文昌宮。獨特的人文環境和多種文化的交融,造就了開平特殊的宗教氛圍。因漢唐以來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多倚重戰略要地開平,也就對延展至此地的天竺佛教的釋家、漢民族的道家和漢學正宗的儒家格外寬容,少有禁羈,儒釋道三教在開平鎮持續鼎盛。釋教的心智、道教的思想、儒家的學說本來是各成一體、各自獨立的,然而在這裡,卻是三教合一,融會貫通,提攜並進,相得益彰。
至清朝晚期,開平仍為軍事重鎮,但武備鬆弛,兵員銳減,雖有綠營兵汛地、河營協辦署、通永鎮署和開平鎮公所等大小兵備民署衙門,卻兵微將寡,昔日威風不再。但林立的廟宇猶在,氣勢依舊非凡,濃厚的宗教氛圍不減。
在眾多廟宇中,道教名觀玉清觀因其規模建制宏大、脈息沿襲正宗而備受推崇。她坐北朝南,香火鼎盛,穩踞於開平鎮的西城門外。其始建於漢,初毀於宋,再建於明嘉靖年間,至清同治朝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P3-5

序言

董君沛文,余之舊知,修太上之大道,傳龍門之法脈,以道士身,扶玄元教。悟大道之理,興實業以濟世;契聖祖之心,用慈儉而化人。投數千萬巨資,復興玉清名觀;歷五六載苦功,重塑仙真金身。昔日捐資於學府,助學者編輯聖典;今則統眾於京都,攜道友點校仙經。經書流通,可輔正道之傳承;道術修煉,能健國民之身心。
道依教傳,法隨文化,經能載道,書可救世。道法經書,玄門之珍寶;歷祖仙真,太上之法裔。余注《道德》,講《參同》,解《陰符》,冀弘道於斯世;棲樓觀,住白雲,理道協,願興教於十方。文字之功不可沒,經書之教不可廢,道院之根不可除,祖師之業不可亡。今董君發願,出版聖祖仙真之經書,建立養生修真之道院,乃振興玄宗之作為,實雙修功德之正道。山人聞之,隨喜讚嘆!
是書系總名日:《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言道學則道教在其中矣,論文化則經法在其中矣。三百年來,道門未能大興;一甲子際,經書不見普印。雖日氣運,亦關人謀。人能弘道,眾志成城。方今之世,政通人和,宗教復興,信仰自由,正我道門光大之時也。董君應緣而出,邀學界之名流,統道門之同修,整理仙經,出版道書,化道教於日常,傳正法於當世,使道流有道書可讀,冀信眾有道法可習。功益斯民,德澤後昆。
仙學丹道,攝生要術,最宜普世而利民者也。今以呂洞賓、張三豐仙書為發端,繼則編陳圖南、李道純、陸潛虛、李涵虛、傅金銓、閔小艮諸仙全集。是則道門罕印之書,名山深藏之典,如能精編精校,廣傳廣化,則太上之道脈能扶,仙真之正法可續。道濟天下,德化蒼生,斯功巨矣。
唐山玉清觀,古仙葛洪訪道之處,真人三豐隱修之地。仙跡隨道書以神化,大道借名觀而傳承。經千年風雨以護道,因國初地震而敗落。董君沛文,睹道觀之殘垣,望斷壁之朽木,不忍坐視,乃發心重建玉清道觀,再塑三清真容。今則觀成而道化,復思經教而民敦。勸善化人,移風易俗,敦倫盡誠,此道教之所當為也;養生強身,修真還丹,羽化飛升,此道士之所當修也。勸善當藉經教,修真須知法訣。道觀容道流而弘化,道書載道法而育仙。則知勝地非常,經書寶貴,仙訣難得,因緣殊勝。
書將成,董君索序於余,樂而述之,與共勉焉。
任法融
歲在戊子年古歷八月十五日於京華白雲觀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