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觿於商代流行,其後歷西周、春秋戰國,至漢而不衰,漢以後消失。玉觿除用於佩帶裝飾的功能外,古人還以此作解繫繩結的工具。因此儘管各代玉觿造型變化繁複,卻總不離上端粗大,下端尖銳的基本特徵。同時,佩帶玉觿被認為具有解決困難的能力,是一個人聰穎智慧的表現。
新石器時代玉觿出土於江蘇省吳縣張陵山良渚文化墓葬中,呈扁平角狀,兩端以透雕技法鏤出丫形花紋等,器邊亦作凹凸起伏的變化。商。西周玉觿造型簡潔,多作牙形,上端穿孔,下首尖銳,觿身琢簡略紋飾。西周玉觿頗似月牙形,器內飾龍紋、人紋等。龍紋觿柄部為龍首,龍身彎曲,上飾捲雲紋,尾部飾三角紋,頷下、尾端各鑽一小孔。春秋戰國時玉觿的形制發生了巨大變化,今所見這一時期的玉觿均處理成龍、虎、獸、鳥形象。動物的頭部為上端,尾部琢成銳角,身體彎曲成自然的曲線,透雕結合隱起的運用使其動物形象變化多端,且相當生動。
漢代玉觿趨簡化,多數呈細長牙狀和寬三角形,紋飾主要有絞絲紋、勾雲紋,水平不及戰國。西漢早期玉觿與戰國相近,一種作“s”形龍紋,身出尖卷狀裝飾,尾為錐形,身、尾飾雲紋,並刻出輪廓線;另一種呈彎月形,一端琢出龍首,一端似錐狀,身飾雲紋,有輪廓線,耳部穿孔。西漢中、晚期和東漢玉觿皆為彎月形,但與早期不同。中期玉觿有的寬端作龍首,背上方透雕出纏枝的蟠螭、鳳鳥等。也有在器上僅用陰線琢出獸首、雲紋軀身的,頭部鑽一孔。晚期玉觿寬端一般透雕作回首的龍形或鳳形。
相關詞條
-
漢玉觿
漢玉觿--屬於漢代文物,藏品長13.5厘米,最寬處為4.5厘米,整體呈龍形,身材修長,頭部鏤空雕琢龍形紋飾,尾部無紋飾,為彎月形。器物上有沁色。
-
觿
觿,拼音:xī。意為古代一種解結的錐子。用骨、玉等製成。也指由象骨製成的解繩結飾物。
觿 解釋1: 解釋2: -
戰國玉螭紋觿
戰國戰國玉螭紋觿 長7.4公分,寬1.3公分 「螭」是龍的一種,幾分像虎。
-
觿辰
xī ㄔㄣˊ亦作“觽辰”。 《陳書·始興王伯茂傳》:“體自尊極,神姿明穎,玉暎觿辰,蘭芬綺歲。
拼音 釋義 -
中國玉
中國文化學上的玉,內涵較寬,並不只是其在礦物學上的意義。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有堅韌的質地,晶...
主要種類 分布範圍 歷史沿革 發展印記 中國四大名玉 -
玉組佩
玉組佩專指春秋戰國時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聯組成的懸於身上的佩飾玉,一般由璜、環、瓏、琥、觿、珠等組成。
物品名稱 介紹 舉例 -
名家談鑑定:古玉鑑定
《名家談鑑定:古玉鑑定》是2010年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華義武。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
古玉珍賞
《古玉珍賞》,是姚洪波編著,印刷工業出版社於2011年10月1日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