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玉米假黑粉病
病原中文名:稻綠核菌
病原拉丁學名:Ustilaginoideaoryzae(Patou.)Bref=U.virens(Cke.)Tak.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瘤座孢目、瘤座孢科、綠核菌屬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玉米
主要為害部位:雄花序
傳播因子:種子
危害地位:玉米假黑粉病發病率在10%~40%,病株率為5%~30%,個別嚴重的地塊高達35%以上,減產幅度在10%~20%左右,嚴重的地塊高達50%,給玉米生產造成很大損失。
為害症狀
玉米雄花序上產生菌癭或稱菌核,代替雄花,好象玉米麥角病。一般僅少數花受侵染。在雄花上形成一個近橢圓形的墨綠色孢子座,外表看類似玉米黑粉病的橢圓形菌瘤,因此稱為假黑粉病。
形態特徵
成熟的菌核圓形,大小5~8mm;橄欖綠色至黑色,內部為白色絨毛狀。分生孢子圓球形具小刺,橄欖綠色,直徑4~7um。分生孢子從有分隔的黃綠色菌絲上的短小梗上產生。
傳播途徑
以菌核混雜在種子裡或在地面上越冬。翌春菌核萌發,產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發病條件
潮濕的氣候條件有利於該病的發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黑粉病時可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