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塔

玄奘塔

玄奘塔立於興教寺塔院正中,塔背嵌有唐文宗開成四年(830年)篆刻的《大遍覺法師塔銘》。左邊的陪侍塔中,安葬著他的弟子圓測法師靈骨;右邊的陪侍塔中,安葬著他的另一位弟子窺基法師靈骨。

簡介

玄奘塔位於陝西長安縣少陵原畔興教寺西慈恩塔院內。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法師圓寂後,葬於白鹿原。唐高宗總章二年(669),遷葬現址,並建塔修寺,以資紀念。它是現存最早的
樓閣型方形 磚塔。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為磚結構,平面方形,五層,高23米,樓閣式。塔各層迭澀檐都採用一種自內彎曲的輪廓線,磚的層數也較其他唐塔為多,塔檐挑出較遠、較厚。第一層塔身南面辟磚砌拱門,內有方室,供奉玄奘坐像。北面鑲嵌有唐文宗開成四年(A.D.830)篆刻《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碑》一通,銘文詳細記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跡。
玄奘塔高約 21米,以腰檐劃分為5層。第一層最高,逐層收減高寬,外形有明顯的收分。各層表面都用磚砌出斗、柱、闌額等。柱為八角形壁柱,斗用一斗二升,宋代稱為“把頭絞項”,反映出當時木構建築的特點。第一層塔身經後世重修,仿木構件已不存在。

歷史沿革

664年(唐麟德元年),玄奘大師圓寂於銅川玉
玄奘塔內的玄奘彩繪泥塑像
華寺,遺體奉旨運回長安,先安置在大慈恩寺翻經院內,
然後初葬於白鹿原。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內,百萬人送葬,夜裡廬宿墓旁的達三萬餘人。白鹿原上的墓地在大明宮即可望見,因而常引起唐高宗的思念傷感,乃於六六九(唐總章二年)敕令遷葬於樊川鳳棲原北崗,並修建護國興教寺和造塔供奉。樊川是唐長安城南風景最優美的地區,也是佛教寺院集中的地方。興教寺與華嚴寺、香積寺等並稱樊川八大寺,興教寺居八寺之首。寺建成以後,屢遭兵火,各代也屢有修葺,十九世紀後期清同治年間,寺內殿舍全為兵火所焚,惟三座靈塔倖存。一九二二年再度重建,故寺內殿舍屋宇大都是近代的建築。

建築結構

玄奘塔立於興教寺塔院正中,塔背嵌有唐文宗開成四
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並序
年(830年)篆刻的《大遍覺法師塔銘》。左邊的陪侍塔中,安葬著他的弟子圓測法師靈骨;右邊的陪侍塔中,安葬著他的另一位弟子窺基法師靈骨。 玄奘塔為磚造,總高21米,五層,平面方形,仿樓閣式。底層邊長5.2米,每層檐下皆用磚做成簡單的斗拱。斗拱上面,用斜角砌成“牙子”,其上再加疊澀出檐。第一層塔身經過後代修繕,已是平素的磚牆,沒有倚柱;而以上四層則用磚砌成八角柱的一半的倚柱,再在倚柱上隱起額枋、頭拱。塔內有小方室供奉玄奘塑像。底層較高,以上各層依次收減。因是墓塔,所以除底層外,其上四層概不能登臨。玄奘法師舍利塔高七丈,共五層,底層拱洞內有 玄奘法師塑像。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的碑刻,因亦稱大遍覺塔。與玄奘法師墓塔呈山字形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座三層塔,均高一丈五,為其兩大弟子慈恩大師窺基和西明大師圓測舍利塔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