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雲南西部南畹河和瑞麗江合流處的南畹河三角地區,因其地近猛卯,又稱猛卯三角地,涉及面積約220平方公里,自然歸中國所有。三角地氣候屬亞熱帶,居民以傣族和景頗族為主。這個三角地帶元代隸屬麓川。到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設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領有元代平緬、麓川兩路。明代,思倫發繼任麓川平緬宣慰使後,曾不斷對外擴張,形成對明代中央政權的威脅。因此明政府曾任命兵部尚書王驥率部三征麓川。正統十一年(1446),明撤消麓川平緬宣慰司,改置隴川宣撫司。到萬曆初年,猛卯脫離隴川而別立土司,從這時起,猛卯三角地就是猛卯土司轄地的一部分。
有清一代的重要地圖,如康熙年間(1662~1722)官方出版的《內府一統輿地秘圖》、乾隆元年(1736)出版的《雲南通志》中所附《雲南全省輿圖》及《永昌府輿圖》、乾隆四十九年(1784)續成的《大清一統志》附圖、嘉慶重修一統志中的《雲南全圖》、道光二十一年(1841)李兆洛繪製的《皇朝一統輿地全圖》、同治二年(1863)官方出版的《皇朝中外一統輿圖》和光緒二十一年(1885)出版的《皇朝直省地輿全圖》等,都把猛卯三角地無例外地劃在我國界內。
1885年英國吞併緬甸後,不斷向雲南一側擴張,隴川、猛卯一帶距八莫較近,首先受到嚴重威脅。早在1889年,猛卯土司轄境附近的盆乾、後崩等寨已為英軍占據。接著,英軍擅自修築一條從八莫經天馬關內“山樑上”直通南坎的公路。天馬關本來在我國境內,英國企圖以此將猛卯三角地據為己有。1894年,在倫敦簽訂《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其中第二條規定:“……中國答允山八募至南坎各路中之最捷一條大路,經南碗河之南中國一小段地內,除中國商民與土人仍舊任意行走外,亦可聽英國辦事官員及遊歷之人行走,並不阻止;英國如欲修理此路,或設法改築,可臻平穩,告知中國官後便可動工辦理;又有須保護商賈或防偷漏等事,英國亦可籌備辦理;又議定英國之兵可以隨便經過此路……。”這樣,英國侵略者在造成既成事實之後,又以條約形式鞏固和擴大其在猛卯三角地的權益。條約中所謂“南碗河之南中國一小段地在內”,便指猛卯三角地而言。同一條約還規定:“以蠻秀地方及天馬關、欣隆、拱卯各村寨歸中國”,明確地說明猛卯三角地歸我國所有。
1897年2月,英國侵略者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緬條約附款》(《中英滇緬界務商務條續議附款》),其中第二條規定:“……南碗河之南那木喀相近有三角地一段,西瀕南莫江支河及蠻秀嶺之壘周尖高山,從此尖高山遵嶺東北至瑞麗江,此段地英國認為中國之地,惟是地乃中國永租與英國管轄,其他之權鹹歸英國,中國不用過問,其生年租價若干,嗣後再議。”
從此以後,猛卯三角地便以“永租”名義由英國強行占領並管轄。“租金”在1899年確定為每年印幣盧比1千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侵略者占領了緬甸,猛卯三角地亦為日本占領。1945年在滇西緬北的戰鬥中,中國軍隊收復了猛卯三角地,一度成立了“光復鄉”。但不久國民黨政府又在英國的迫使下,將“光復鄉”撤消,猛卯三角地仍由英國占領。猛卯三角地的歸屬問題,實際上又懸了起來。
1960年1月28日中、緬在北京簽訂《中緬邊界協定》 ,中國方面放棄對猛卯三角地的主權,換取緬甸政府同意將片馬、古浪、崗房地區劃歸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