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鹿效應

狼鹿效應

狼鹿效應是指在群體心理學中,由於適當的衝突與競爭而產生群體及其個體強盛不衰生機勃勃的現象。

概念

在群體心理學中,人們把由於適當的衝突與競爭而產生群體及其個體強盛不衰生機勃勃的現象,稱之為狼鹿效應。

這種效應的名稱來自於狼與鹿的一個真實故事

由來

20世紀初葉,美國亞里桑那州北部的凱巴伯森林還是松杉蔥鬱,生機勃勃。大約有4000隻左右的鹿在林間出沒,兇惡殘忍的狼是鹿的天敵。美國總統羅斯福很想讓凱巴伯森林裡的鹿得到有效的保護,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凱巴伯森林為全國狩獵保護區,並決定由政府聘請獵人到那裡去消滅狼。槍聲在森林中震盪。在獵人冰冷的槍口下,狼接連發出慘叫,一命嗚呼。

經過25年的獵捕,有6000多隻狼先後斃命。森林中其他的鹿為捕食的野獸(如豹子)也被獵殺了很多。得到特別保護的鹿成了凱巴伯森林中的“寵兒”。在這個“自由王國”中,它們自由自在地生長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樹木,過著沒有危險、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總數超過了十萬隻。十萬隻鹿在森林中東啃西啃,灌木叢吃光了就吃小樹,小樹吃光了又吃大樹樹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難逃厄運。森林中的綠色植物被一天天地減少,大地露出的枯黃在一天天擴大。災難終於降臨到鹿群頭上。先是飢餓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著又是疾病流行,無數隻鹿消失了蹤影。兩年之後,鹿群的總量由十萬隻銳減到四萬隻。到1942年,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隻病鹿在苟延殘喘。羅斯福最後下令,要求管理者再把狼請回來,結果鹿群又恢復了生機。

產生

為什麼吃鹿的狼引入之後反而鹿生存的更加健壯,更富有活力?也就是說,狼鹿效應更加突出呢?經研究,一般認為有以下幾項因素在起作用。

一是狼鹿相處的競爭作用。羅斯福的滅狼護鹿,實際上也是在滅鹿。為什麼?因為鹿缺少了競爭對手。由於沒有了競爭對手,鹿就過上了無憂無慮的悠閒生活,不必四處奔波,便大量繁衍後代,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例如鹿群蔓延瘟疫、大量綠色植皮吃光等,致使鹿群難以生存下去。而一旦把狼引入森林後,就給鹿帶來了生與死的直接考驗,鹿為了生存就千方百計地要與狼進行競爭,狼為了獵取鹿拚命追,鹿為了生存拚命逃,就這樣,鹿得到了很好的身體鍛鍊,那些身體有病的,就被狼吃了。因此,鹿就得到了相對的保護,始終維持在一個適當的數量中,森林也得到了保護。可見,狼鹿效應的發生與狼鹿的相生相剋的競爭作用有關。

二是狼鹿是生態鏈上緊密相連的兩環。生態鏈是大自然賦予的,按達爾文的觀點,是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結果。狼與鹿是一對相生相剋的關係,是生態鏈上的兩個緊密相連的環,誰也難以離開誰。為了證實這一原理,美國生物學家彼得遜教授在洛耶耳島進行了長達32年的考察研究。在那裡,他親眼目睹了這兩種動物的生態平衡關係。沒有狼,鹿雖能一時強盛,但最後結果大批的鹿最終還是因為缺吃、生病等死去,其實這裡的根本原因還是缺少了它的天敵——狼。因為,狼對鹿來說,它既是鹿的天敵,但更是它的激活劑。有了狼,它才會有憂患意識,才會有危機感、緊迫感。為了求生,為了不讓狼吃掉,它才會狂奔逃跑,從而使鹿種得到進化,適者生存,強鹿得到繁衍,弱鹿自然淘汰。如果少了鹿,狼也無法生存,因為它也得不到相應的食物,得不到進化。可見,羅斯福的“滅狼護鹿”政策是違背了這一原理,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後來採取的“引狼入林”的補救措施,是正確的,是這一原理得到了套用,從而又產生了狼鹿效應。

三是狼鹿是兩個表面上的你死我活的衝突體,而實質上正因為這種衝突才促進了它們健壯地生存和發展。狼鹿的衝突,客觀上幫助它們尋求新的策略,以求得生存,使狼、鹿、森林得到一個生態平衡,狼保護了森林,森林養育了鹿,鹿又成活了狼。如果沒有狼鹿的衝突,鹿就不會怕狼,那么,生態平衡就會受到破壞。可見,這種衝突也是狼鹿效應產生的原因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