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重穗排草、活血蓮、紅四毛草、狼巴草、紅絲毛、酸溜子、狼尾花、血經草、鐵梗將軍、百日瘡。
入藥部位
全草或根莖。
性味
味苦、辛,性平。
歸經
歸肺、肝、腎經。
功效
活血利水,解毒消腫。
主治
月經不調,風濕痹痛,水腫,小便不利,咽喉腫痛,乳癰,無名腫毒,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月經不調,痛經:狼尾巴花、益母草各9g,月季花、馬鞭草各6g。水煎服。(《華山藥物志》)
2、治淋巴結核,小兒疳熱:鮮狼尾巴花30g,雞蛋1個同煮熟,蛋、湯同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3、治血帶:血經草15g,馬齒莧12g,四葉葎9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
《陝西中草藥》:“孕婦忌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花期採挖,陰乾或鮮用。
二、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噴淋清水,稍潤,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虎尾草,又名狼尾珍珠菜。多年生草本,具橫走的根莖,全株密被捲曲柔毛。莖直立,高30-100厘米。葉互生或近對生,長圓狀披針形、倒披針形以至線形,長4-10厘米,寬6-22毫米,先端鈍或銳尖,基部楔形,近於無柄。總狀花序頂生,花密集,常轉向一側;花序軸長4-6厘米,後漸伸長,果時長可達30厘米;苞片線狀鑽形,花梗長4-6毫米,通常稍短於苞片;花萼長3-4毫米,分裂近達基部,裂片長圓形,周邊膜質,頂端圓形,略呈齧蝕狀;花冠白色,長7-10毫米,基部合生部分長約2毫米,裂片舌狀狹長圓形,寬約2毫米,先端鈍或微凹,常有暗紫色短腺條;雄蕊內藏,花絲基部約1.5毫米連合併貼生於花冠基部,分離部分長約3毫米,具腺毛;花葯橢圓形,長約1毫米;花粉粒具3孔溝,長球形[(29-31.5)×(20-24)微米],表面近於平滑;子房無毛,花柱短,長3-3.5毫米。蒴果球形,直徑2.5-4毫米。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路旁灌叢或海邊田梗。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以及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全草長40-100cm。根莖細長,紅棕色,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莖圓柱形,褐綠色,有柔毛。葉長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4-11cm,寬6-20mm,灰綠色或黃綠色。總狀花序頂生,常彎曲呈狼尾狀;花白色,花萼和花冠均5裂。氣微,味微苦。
以葉色綠、有花者為佳。
藥理作用
抗菌消炎作用。
現代套用
臨床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經閉,跌打損傷,風濕病筋骨疼痛,乳腺炎,無名腫毒,咽喉炎腫痛,肺膿瘍和水腫等。
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彙編》:“治白帶,小便不利。”
2、《華山藥物志》:“治腰扭傷,風濕性關節炎,痛經,急性淋巴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