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梁公崇善寺

狄梁公崇善寺,原名白馬寺,後改延壽寺、宗善寺,明代更名崇善寺。位於太原市迎澤區狄梁公街。崇善寺創建於隋唐之際,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障的三子晉恭王朱棡為紀念其母高皇后,在該寺原址上大行擴建,洪武二十四年修建落成。清同治三年(1864年),大部分建築被火燒毀,現僅存主體建築大悲殿。

基本信息

簡介

崇善寺 (第一批省保)
時代:明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狄梁公街
原名白馬寺,後改延壽寺、宗善寺,明代更名崇善寺。崇善寺創建於隋唐之際,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障的三子晉恭王朱棡為紀念其母高皇后,在該寺原址上大行擴建,洪武二十四年修建落成。清同治三年(1864年),大部分建築被火燒毀,現僅存主體建築大悲殿。
大悲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座落在高台基上,建築面積900多平方米。瓦頂為黃綠色琉璃剪邊。上層檐下斗栱單翹重昂七踩,下檐斗栱重昂五踩。殿內柱子仍襲唐宋舊制。殿內設有天花板,全部採用瀝粉彩繪。周圍檐柱側腳明顯。
殿內佛壇上供有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及千缽文殊和普賢三尊塑像,通高均在8米以上。與大悲殿同屬明洪武年間遺物。寺內保存有宋、元、明版藏經,大都有確切紀年。殿內還保存著兩套明代壁畫摹本,是明初宗教繪畫的典型實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