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踏入仕途
狄仁傑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及第,授汴州判佐,後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寺寺丞。他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後改任侍御史。
調露元年(679年),狄仁傑改任度支郎中,並加朝散大夫,後隨唐高宗巡幸汾陽宮(在今山西靜樂),充任知頓使。
累職拜相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被外放為寧州刺史。任內妥善處理民族關係,深受愛戴。寧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頌揚他的德政。當時,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彈劾了大批州縣官吏。但當他到達寧州(治今甘肅寧縣)境內後,卻不斷聽到當地百姓稱頌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薦狄仁傑。不久,狄仁傑被征拜為冬官侍郎。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傑充任江南巡撫使。當時,江南之地遍布淫祠(指民間自行設立、不在祀典的祠廟)。狄仁傑奏知朝廷,焚毀淫祠一千七百餘所,只留下四所祠廟,以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員。不久,狄仁傑又改任文昌右丞。
同年九月,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 當時,越王李貞在豫州(治今河南汝南)起兵反抗武則天。宰相張光輔率軍討平叛亂,但卻縱容部將大肆勒索。狄仁傑一概不予聽從,還正言斥責張光輔,稱其之罪甚於李貞。 張光輔懷恨在心,便於回朝後彈劾狄仁傑出言不遜,侮辱宰相。狄仁傑因此被貶為復州刺史。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宰相。武則天對他道:“你在汝南為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可知道是誰嗎?”狄仁傑答道:“如果陛下認為臣做錯了,臣當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為我的朋友。”武則天嘆服。
謫貶彭澤
長壽元年(692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律法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狄仁傑當場認罪道:“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口供,將狄仁傑等人收監,只待來日行刑,不再嚴加防備。狄仁傑向獄吏借來筆墨,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帛,書寫冤屈情況,塞在棉衣里,請求送回家中。負責看守的王德壽並未起疑,讓人送交給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狄光遠持帛書向武則天訴冤。
武則天看罷帛書,召來俊臣前來質問。來俊臣辯稱:“臣並未對狄仁傑等人用刑,連他們的冠帶都未曾剝下,飲食寢宿也一切如常。假如沒有謀反的事實,他們如何肯承認謀反?”武則天便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獄中查看。來俊臣先給狄仁傑等人穿戴齊整,然後讓周綝入內查看。周綝懼怕來俊臣,只是唯唯諾諾,甚至都沒有看狄仁傑等人一眼,便回去向武則天復命。來俊臣還命人假冒狄仁傑等人的名義,偽造《謝死表》,讓周綝呈給武則天。
武則天決定親自過問狄仁傑謀反案。她召見狄仁傑,詢問他為何承認謀反。狄仁傑道:“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於酷刑了。”武則天又問為何要作《謝死表》,狄仁傑則答稱並未寫過。武則天便讓人拿出《謝死表》,方知道表章是偽造的,因此免去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貶為地方官。其中,狄仁傑被貶到彭澤,擔任縣令。此後,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誅殺狄仁傑,但都被武則天拒絕。
復居宰輔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一時間河北震動。武則天為了穩定局勢,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當時,前任刺史為了抵禦契丹,盡趨百姓入城,繕修守城器具。但狄仁傑到任後,卻讓百姓返田耕作。孫萬榮聞聽狄仁傑被起復,不戰而退。魏州百姓爭相立碑頌德。不久,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武則天還在紫袍上題寫了十二個金字,以表彰狄仁傑的忠誠。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當時,朝廷徵發百姓戍守安西四鎮,以致怨聲載道。狄仁傑為此上表勸諫,又建議廢除安東都護府,復立高氏為高句麗君主,暫停江南糧草運輸,撫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議雖未被朝廷採納,但卻得到了有識之士的贊同。不久,狄仁傑又代理納言之職,兼任右肅政台御史大夫。
聖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餘人。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征討突厥,並許以便宜行事之權。突厥軍殺盡俘虜,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縣西)退回漠北。狄仁傑率十萬大軍追擊,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武則天又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讓他安撫河北。當時,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脅從,在突厥退軍後害怕受到牽連,紛紛逃匿。狄仁傑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諸州百姓,使他們回鄉生產。
晚年生活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當時,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是年九月,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辟,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景龍四年(710年),唐睿宗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天寶六載(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後晉天福六年(941年),狄仁傑被後晉朝廷追封為太師。
軼事典故
無暇語俗吏
狄仁傑小時候,家裡曾有門人被害。縣吏前來查問,眾人都爭相申辯,只有狄仁傑自顧看書,不理不睬。他面對縣吏的責問,回答道:“我正在與黃卷之中的聖賢對話,哪有時間理你們這些世俗的官吏。”
滄海遺珠
狄仁傑早年曾被小吏誣告。工部尚書閻立本時任河南道黜陟使,在審問之時發現他是個德才兼備的人才,稱讚道:“孔子說:‘觀過知仁矣。’你真可以說是滄海遺珠啊。” 後世遂用“滄海遺珠”比喻埋沒人才或被埋沒的人才。
白雲親舍
狄仁傑在并州做官時,父母遠在河陽(治今河南孟縣)。他登上太行山,回首南望,見一片白雲在飄飛,對左右的人說:“我的雙親就住在那片白雲下面。”他佇立悵望良久,直到白雲散去方才離開。 後世遂用“白雲親舍”、“白雲孤飛”等作為客居他鄉,思念父母之辭。
斗南一人
狄仁傑擔任并州法曹時,同僚鄭崇質要到很遠的地方公幹,但是他的母親年老多病。狄仁傑主動對鄭崇質道:“你母親病重,而你卻要出遠門,怎么能讓親人對遠在萬里之外的你擔心呢?”他去見并州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出行。藺仁基非常感動,聯想到自己與司馬李孝廉之間的不和,深感慚愧,主動與李孝廉和解。他還經常對人稱讚狄仁傑道:“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後世遂用“斗南一人”比喻天下絕無僅有的人才。
整肅綱紀
高宗年間,左司郎中王本立倚恃皇帝寵信,驕橫跋扈。狄仁傑彈劾王本立,請求將其交付法司審理。但唐高宗卻下詔寬宥。狄仁傑諫道:“國家雖然缺乏人才,但卻不缺少王本立這種人。陛下為何要愛惜此人,而虧損王法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寬赦王本立,就請把臣放逐到無人之地,作為以後的忠貞之臣的警戒!”王本立因此被治罪。
後來,狄仁傑彈劾司農卿韋機,稱其所督建的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室太過壯麗。唐高宗遂將韋機免職,自此朝廷風紀肅然。
勸諫皇帝
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誤砍昭陵(唐太宗的陵墓)柏樹,論罪應當免職,但唐高宗盛怒之下卻要處死他們。狄仁傑卻上奏辯護,認為二人罪不至死。唐高宗怒道:“他們砍伐昭陵柏樹,置我於不孝之地,必須處死。”狄仁傑直言道:“漢朝時有人盜取高廟玉環,漢文帝想要滅其族。張釋之當廷諍諫道:‘假如盜取長陵一抔土,又將如何治罪?’漢文帝因此只殺其一人。陛下的律法懸掛在宮外闕門上,罪不至死而要處死他們,如何取信於天下?現在只因誤砍一棵柏樹,便殺掉二位大臣,後世又將如何看待陛下?”高宗怒氣稍解,免去二人的死罪。
狄仁傑擔任宰相時,有太學生要求謁見皇帝,得到武則天的批准。狄仁傑勸諫道:“君主只有生殺權柄不能假手於人,其他的都應當交付給相關部門處理。太學生告見,這是國子監丞、主簿負責的職責。如果天子連這種事都允許,那些貴胄弟子多達數千人,得下多少詔令呢?陛下只要將明文規定告訴他們就行了。”武則天聽取了他的意見。
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時,答應胡僧去參觀埋葬佛舍利。狄仁傑跪在武則天馬前,勸諫道:“佛是戎狄之神,不值得讓皇帝屈尊駕臨。胡僧詭計多端,是想藉此迷惑百姓。況且,沿途山路艱險狹窄,容納不下多少侍衛。皇帝乃是萬乘之尊,不宜前往。”武則天便中途折回,道:“我是為了成全狄公的直臣之氣。”
武則天晚年時,欲鑄造一座浮屠佛像,需要花費錢財數百萬,因府庫不足,便讓天下的僧人每日施捨一錢相助。狄仁傑進諫道:“做工不可能役使鬼神,必定要役使人力;莊稼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終究是由地里長出來的。這么做損害的一定是百姓。如今邊境尚未安寧,您應放寬徭役,免去不需急辦的事務。即使僱請工匠勞作,以此接濟窮人,但耽誤農時,也是放棄國家根本。鑄造佛像,既費官府庫財,又耗人力,如果一方發生災難,到時又用什麼去救濟呢?”武則天遂作罷。
不信妖言
唐高宗前往汾陽宮時,途徑妒女祠。當時,民間認為穿著華麗的衣服經過妒女祠,會招致風雷之災。并州長史李沖玄打算徵發數萬民夫,另外開闢一條御道。狄仁傑道:“皇帝出行,有千乘萬騎扈從,風伯為之清塵,雨師前來灑道,還怕什麼妒女之害?”李沖玄遂停止徵發徭役。唐高宗得知後,嘆道:“狄仁傑真是個大丈夫啊!”
囚徒哭碑
越王李貞之亂後,武則天為懲治亂黨,定罪六七百家,籍沒五千餘口。司刑使催逼狄仁傑行刑。但狄仁傑認為判決有誤,請求延緩行刑。他密奏武則天,認為一旦按此定罪,將牽連甚廣,何況這些人中有許多是被迫作亂,並非本心所為,可以赦免武則天便下詔赦免他們的死罪,改為發配豐州。囚犯們途經寧州時,寧州父老在郊外迎接,道:“是我們的狄使君救了你們的命吧?”囚犯們遂相互攙扶著前往百姓為狄仁傑立的石碑前,痛哭流涕,而後又齋戒三日,方才離開寧州。他們到達豐州後,又為狄仁傑立碑,以頌恩德。
直責宰相
宰相張光輔討平越王之亂後,縱容部下將士恃功勒索,但卻被狄仁傑所拒絕。他怒道:“你這州官怎敢怠慢元帥?”狄仁傑正色而言道:“您率三十萬大軍平定叛亂,但卻不能約束士卒,反而縱容他們對百姓施暴。越王李貞禍亂河南,現在死了一個李貞,卻又生出了一萬個李貞。那些被脅迫造反的人主動放棄城池,歸順朝廷,您為何要縱容貪功的將士,去追殺這些人呢?您就不怕冤聲沸騰,直衝九霄雲天嗎!我如能請來尚方斬馬劍,必要斬殺你這罪人。到時我就算是死,也心甘情願。”
怒斥酷吏
狄仁傑被誣陷下獄時,御史台酷吏王德壽對他道:“您曾與楊執柔同在禮部為官,我想請您攀連楊執柔入獄,作為我升遷的台階,可以嗎?”狄仁傑怒道:“皇天后土在上,你竟然讓我狄仁傑做如此不義之事。”他以頭撞柱,血流滿面。王德壽嚇得趕緊溜掉。
愧對婁公
婁師德曾推薦狄仁傑為宰相。狄仁傑對此絲毫不知,反而在拜相多次排擠婁師德,使得婁師德最終被放為外任。武則天問狄仁傑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道:“他擔任將領謹慎守職,但是否賢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則天又問:“婁師德知人嗎?”狄仁傑道:“臣曾與他同朝為官,從沒聽說過他知人。”武則天拿出婁師德舉薦狄仁傑的奏章,道:“我用你為宰相,就是婁師德舉薦的,看來他確實知人啊。”狄仁傑大慚,嘆道:“婁公盛德,我被他寬容相待卻不知道,我不及他太遠了!”
舉薦人才
兩薦張柬之
武則天曾問狄仁傑:“朕希望能找到一位傑出的人才委以宰相重任,您看誰比較合適?”狄仁傑答道:“如果您所要的是文採風流的人才,那么宰臣李嶠、蘇味道便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您若一定要找出類拔萃的奇才,那就只有荊州長史張柬之了。張柬之年紀雖老,但卻有宰相之才。”武則天遂提拔張柬之為洛州司馬。
後來,武則天又讓狄仁傑舉薦人才。狄仁傑道:“我此前推薦的張柬之,您還沒有任用呢。”武則天道:“我已經給他升了官了。”狄仁傑道:“我所推薦的張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來作一個司馬的。”武則天於是任命張柬之為秋官侍郎,不久又拜其為宰相。
保薦契丹降將
李楷固、駱務整是契丹將領,曾參與侵略唐朝邊境,數次挫敗唐軍,最終兵敗降唐。法司認為二人末路來降,請求依法論罪。但狄仁傑卻道:“李楷固、駱務整皆驍勇絕倫,若恕其死罪,撫以恩德,他們必會感恩戴德,為國家盡心竭力。”他不顧親友的勸阻,請求赦免二將,並道:“只要對國家有利,我又怎能只為自己打算。”武則天遂赦免二將,委以官職,讓他們征討契丹餘黨。
後來,李楷固、駱務整掃平契丹,在含樞殿行獻俘之禮。武則天大宴群臣,席間向狄仁傑舉杯勸酒,道:“這都是您的功勞。”狄仁傑答道:“這全靠陛下威靈,將帥盡力,我又有什麼功勞!”
內舉不避親
武則天曾命幾位宰相各自舉薦一人為尚書郎,狄仁傑便推薦自己的兒子狄光嗣。狄光嗣因此被拜為地官員外郎,而且非常稱職。武則天贊道:“您可以和內舉不避親的祁奚相比了。”
外舉不避仇
狄仁傑早年被貶官時,路經汴州患病,想留住半天治病,結果被開封縣令霍獻可勒令當日離境。狄仁傑貶謫彭澤時,霍獻可已為御史,又當庭叩首苦諫,極力請求誅殺狄仁傑。後來,狄仁傑回朝復相,卻舉薦霍獻可為御史中丞。
解夢復唐
武則天欲立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詢問宰相們的意見。狄仁傑道:“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廬陵王(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即唐中宗)不可。”武則天大怒。 後來,武則天做了一個夢,便讓狄仁傑解夢。關於這個夢,史籍記載有兩種說法:
1.武則天夢到自己下雙陸(古代一種棋盤遊戲),卻始終不能贏。狄仁傑道:“雙陸不勝,是因為沒有子了,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乃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動,天下就危險了。”
2.武則天夢到一隻大鸚鵡,兩翼全部折斷。狄仁傑道:“武是陛下的姓氏,兩翼是指二子。陛下現在只有廬陵王、相王(武則天第四子李旦,即唐睿宗)二子,只要起復二子,兩翼便能振作。”
狄仁傑解完夢境,又道:“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傳於子孫。先帝將二子託付於陛下,陛下現在卻要把天下移交給外姓嗎?況且,姑侄與母子哪個關係更親近?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太廟。若立侄子,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對此很不高興,道:“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預。”狄仁傑卻道:“王者四海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為四肢,猶如一個整體,況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後來,武則天逐漸醒悟,派使者前往房州,將李顯秘密接回洛陽。她將李顯藏在帳後,然後召見狄仁傑,故意說起廬陵王之事。狄仁傑懇請意切,以致哭泣不止。武則天便將李顯喚出,對狄仁傑道:“朕現在將皇太子還給你。”狄仁傑叩頭跪拜,又道:“太子回朝,但卻無人知曉,人言紛紛,如何才能讓人相信呢?”武則天便先將李顯安頓在龍門,然後按禮節迎回宮中。滿朝文武、天下百姓無不歡悅。
但李顯對狄仁傑卻稍顯涼薄。一次,武則天在三陽宮病重。狄仁傑為了鞏固李顯的太子之位,趁機建議讓其監國,最終因大臣的反對而未能實現。李顯復辟後,方才知道這件事。他對宰相楊再思道:“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天下豈有皇帝剛剛得病,就讓太子監國的道理。這是狄仁傑在樹立私惠,想趁機討好我。”
君臣相知
武則天非常敬重狄仁傑,常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對他的退休請求始終不予批准。她不讓狄仁傑行跪拜之禮,道:“每當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朕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此外,武則天還免除狄仁傑晚上在宮中值班的義務,並告誡官員道:“如果沒有十分重要的軍國大事,就不要去打擾狄公了。”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痛哭道:“朝堂空矣!”此後,朝廷每有大事不能決斷,武則天都會想起狄仁傑,嘆道:“老天為什麼要這么早奪走我的國老。”
桃李滿門
狄仁傑任相期間,先後舉薦荊州長史張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監察御史桓彥范、太州刺史敬暉等數十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唐代名臣。曾有人對狄仁傑道:“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都出自您的門下啊。”狄仁傑卻道:“舉薦賢才是為國家著想,並不是為我個人打算。” 後世遂用“桃李滿門”、“桃李滿天下”比喻一個人學生眾多,到處都有。
縱博褫裘
武則天曾把南海郡進獻的集翠裘賞賜給男寵張昌宗,讓他當面穿上,一起玩雙陸遊戲。狄仁傑正好進來奏事,武則天便讓他和張昌宗一起玩雙陸。狄仁傑道:“三局兩勝,臣用身上的紫袍賭張昌宗穿的這件皮袍子。”武則天笑道:“他這件皮袍價錢超過千金,您這紫袍無法對等。”狄仁傑正色道:“我這件紫袍,是大臣朝見天子時所穿的服飾,高貴無價;而張昌宗的這件皮袍,只不過是因寵幸而得的賞賜。兩件相對,我還不服氣呢!”武則天只好應允。張昌宗感到羞赧沮喪,氣勢不振,沉默無語,連連敗北,最後將集翠裘輸給了狄仁傑。狄仁傑出宮後,將集翠裘送給一個家奴穿上,策馬而去。
人物評價
總評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狄仁傑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傑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歷代評價
唐代
閻立本:仲尼云:“觀過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藺仁基: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武則天:地華簪組,材標棟乾。城府凝深,宮牆峻邈。有八龍之藝術,兼三冬之文史。雅達政方,早膺朝寄。出移節傳,播良守之風;入踐台閣,得名臣之體。豈惟懷道佐明,見期於管樂;故以謁誠匡主,思致於堯舜。九重肅侍,則深陳可否;百辟在庭,則顯言得失。雖從容顧問,禮被於皇闈,而基酌輕重,事隆於紫誥。 (《授狄仁傑內史制》)
寧原悌:自天授以來,二十餘載,周興、來俊臣等,譖害忠良,壅蔽正直,先皇舊臣,夷滅殆盡,唯有狄仁傑、魏元忠尚存。仁傑等處先帝之朝,猶為小吏。及周室之際,實謂忠臣,或樹績當時,徇身王室。
張鷟:粗覽經史,薄閒文華,箴規切諫有古人之風,剪伐淫祠有烈士之操。心神耿直。涅而不淄。膽氣堅剛。明而能斷。晚途錢癖,和嶠之徒與。
高適:梁公乃貞固,勛烈垂竹帛。昌言太后朝,潛運儲君策。待賢開相府,共理登方伯。至今青雲人,猶是門下客。 (詩作《三君詠·狄梁公》)
杜甫:狄公執政在末年,濁河終不污清濟。國嗣初將付諸武,公獨廷諍守丹陛。禁中決冊請房陵,前朝長老皆流涕。太宗社稷一朝正,漢官威儀重昭洗。 (詩作《狄明府》)
令狐楚:洪惟昊穹,降鑒儲祉,誕生仁傑,保佑中宗,使絕維更張,明辟乃復。
馮宿:後不可以獨臨,必誕生岳靈,扶既傾,系將絕,茲梁國狄公是已,興於天授之朝,蘊深謀,奮奇節也。 (《魏府狄梁公祠堂碑》)
呂溫:梁公以武氏篡盜,國命如綴,翊安宗社,非我而誰,是用蒙大恥,履大險,聳節振美,以持世心,閒高祖天下於方寸之地。盜力雖盛,莫之敢窺。唐復為唐,ム公是賴。後代昧者,頗歸功於五臣,殊不知五臣之功,公所授也。 (《狄梁公立盧陵王傳贊序》)
張祜:失運廬陵厄,乘時武后尊。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上保儲皇位,深然國老勛。聖朝雖百代,長合問王孫。 (詩作《讀狄梁公傳》)
唐文宗李昂:朕詳觀列聖紀冊,祖宗盛業,粲然在前。或道有污崇,政有善否,未始不系乎當時輔弼。……如褚遂良之委笏面諍,名垂史書;狄仁傑之恢復廟社,事形先覺。宋璟之文吏骨鯁,功參理平;元紘之守規畫一,時成有裕。
裴敬:唐朝以詩稱,若王江寧、宋考功、韋蘇州、王右丞、杜員外之類;以文稱者,若陳拾遺、蘇司業、元容州、蕭功曹、韓吏部之類;以德行稱者,元魯山、陽道州;以直稱者,魏文貞、狄梁公,以忠烈稱者,顏魯公、段太尉;以武稱者,李衛公、英公;以學行文翰稱者,虞秘監。唐之得人,於斯為盛。
皮日休:天后革大命,垂二十年,天下晏如,不讓貞觀之世,是遵何道哉?非以敬任公乎? (《狄梁公祠碑》)
五代
石敬瑭:唐室中圮,賢臣挺生。凜然英風,迥冠千古。不有典冊,曷旌忠良?唐梁國公狄仁傑,稟五行正氣,聳九諫直操。鼎祚危而復安,黔庶否而獲泰。惠流河北,名振寰中。惟爾事君,無愧臣節。用光遺像,式示明恩。論道經邦,著周官之貴位;貞魂毅魄,煥魏土之靈祠。昭是寵嘉,永光緹素。 (《贈狄仁傑太師詔》)
劉昫: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致廬陵復位,唐祚中興,諍由狄公,一人以蔽。或曰:許之太甚。答曰:當革命之時,朋邪甚眾,非推誠竭力,致身忘家者,孰能與於此乎!狄仁傑流死不避,骨鯁有彰,雖逢好殺無辜,能使終畏大義。竟存天下,豈不然乎!
宋代(含金代)
趙匡胤:武則天一女主耳,雖刑罰枉濫,而終不殺狄仁傑。所以能享國者,良由此也。
范仲淹:天地閉,孰將辟焉?日月蝕,孰將廓焉?大廈仆,孰將起焉?神器墜,孰將舉焉?岩岩乎克當其任者,唯梁公之偉歟!……商有三仁,弗救其滅;漢有四皓,正於未奪。嗚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隨,何力可回!我公哀傷,拯天之亡,逆長風而孤鶱,訴大川以獨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為乎剛!地可動,公不可動,孰為乎方!一朝感通,群陰披攘。天子既臣而皇,天下既周而唐,七世發靈,萬年垂光。噫!非天下之至誠其孰能當! (《唐狄梁公碑》)
孫甫:武后臨朝僭竊二十餘年,所用之人奸正相半,然持大權者多賢才也。如狄仁傑、姚元崇相於內,婁師德、郭元振將於外,天下事何慮乎?故雖兇殘不道,不至禍敗者,以此也。
歐陽修:武后乘唐中衰,操殺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狄仁傑蒙恥奮忠,以權大謀,引張柬之等,卒復唐室,功蓋一時,人不及知。故唐呂溫頌之曰:“取日虞淵,洗光鹹池。潛授五龍,夾之以飛。”世以為名言。
蘇頌:昔狄梁公之拊循江表、李衛公之防察是邦,皆嘗翦除淫祠、澄清郡邑,當時美之,唐史稱焉。
蘇軾:如漢汲黯、蕭望之、李固,吳張昭,唐魏鄭公、狄梁公,皆以身徇義,招之不來,麾之不去。正色而立於朝,則豺狼狐狸,自相吞噬,故能消禍於未形,救危於將亡。
蘇轍:王陵、裴炎迎禍亂之鋒,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廢則死。陳平、狄仁傑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與國俱全。惟呂后無子,親止於侄,故沒身而後變。武后有子,母子之愛,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復。由此觀之,陳、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緩得之也。 (《狄仁傑論》)
徐積:李氏山河勢若終,手提長劍截長虹。請將唐室中興事,可比汾陽再造功。直道不為邪黨敗,逆鱗深得諍臣風。儒生若有逢時幸,未必勳勞盡在公。 (詩作《書狄梁公傳》)
張商英: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傑也。武侯處三分偏安、敵強君庸,危難疑嫌莫過如此。狄梁公處周唐反變、奸後昏主,危難嫌疑莫過於此。為武侯難,為梁公更難,謂之人傑,真人傑也。
楊時:狄仁傑在武后時能撥亂反正,謂之社稷臣可也,然亦何嘗挾數任術。觀史氏所載,其議論未嘗不以正。當時但以母子天性之說告武后,其濱於死者亦屢矣,卒至武后怒而言曰:“還汝太子。”夫豈嘗姑務柔從,以陰幸事之成乎?
李綱:或謂平勃從呂后,而卒安劉氏,與狄仁傑從武后,而卒正唐室異世而同科,此不然。平勃親與高帝之盟,當諸呂術王時,可止而不止,其後乃以計滅之。仁傑晩相武后,以至誠感悟後意,遂返中宗,仁傑其為優歟。
李彌遜:武后擅有天下,在位日久,變置之謀既成,而仁傑一言遂反唐祚,難矣!蓋後知為身謀,而不知為天下計。仁傑為天下計,而借後之利害以悟其心,故言之出不得不為之感動也。自古無不可諫之君,無不可回之事,在進言者得其道而已。 (《狄仁傑感悟武后卒復唐嗣》)
王十朋:武火方炎李欲灰,忠良何力可能回。斗南人有擎天手,為向虞淵取日來。 (詩作《詠史詩·狄仁傑》)
洪邁:若唐宰相三百餘人,自房、杜、姚、宋之外,如魏徵、王珪、褚遂良、狄仁傑、魏元忠、韓休、張九齡、楊綰、崔佑甫、陸贄、杜黃裳、裴垍、李絳、李藩、裴度、崔群、韋處厚、李德裕、鄭畋,皆為一時名宰,考其行事,非漢諸人可比也。
完顏雍:狄仁傑起自下僚,力扶唐祚,使既危而安,延數百年之永。
楊萬里:舉朝皆武氏之臣,而狄仁傑以一身徇唐,非孤立於睽離之世乎,乃下薦洛州司馬張柬之,薦一柬之而五柬之,合與仁傑而六,周復為唐,仁傑之志行矣。
張栻:夫所貴乎權者,謂其委曲以行其正也,若狄仁傑是已。其始終之論,皆以母子天性為言,拳拳然日以復廬陵王為事,然其所以紆餘曲折,而卒成其志者,則用功深矣。潛授五龍,夾日以飛,仁傑豈必功業於其身者哉。人臣之義,當以王陵為正;濟大事者,當以狄仁傑為法。
留正:忠言之於國,猶脈理之於身也。脈理通而後身安,忠言用而後國治,否則手足不相為用,君臣不能無異意矣。漢高祖、唐太宗俱以能聽言而開創大業,武帝奢縱,能容一汲黯;武后淫虐,能容一狄仁傑,而不至於亂亡,言之有益於人之國也如此。
蔡戡:唐武后以一女子不出房闥,屠戮士夫不可勝紀,獨狄仁傑、徐有功,抗顏正論,無所畏忌,不但免禍,亦多信用其言。武后所以終其身不及於難,唐室未至大亂者,職此之由。故曰:國不可以無直臣,無直臣則國非其國矣。
趙秉文:若漢之汲黯、蕭望之、楊震、李固、杜喬,唐之狄仁傑、顏真卿、段秀實,招之不來,麾之不去,生以理全,死與義合,國存與存,國亡與亡,斯可謂社稷之臣矣。
關耆孫:唐因隋舊,以進士取士,其始也,得士如狄仁傑、張九齡、姚崇、宋璟、裴度,則亦能為唐強;而其末也,如鄭朴、楊知至,則為唐之亡矣,取士一也,何始末之異也。
吳箕:狄仁傑、婁師德在唐,俱為大臣,狄之登用,由婁薦拔。及其並位,狄必欲擠婁於外,何也?為其所容,而不自知。狄公之賢,其不及婁也,審矣。
真德秀:古之大臣有身系安危,而不容以家國異視者,曰世臣,曰社稷臣。若商之伊陟、巫賢,周之呂伋、召虎,世臣也;漢之平勃,唐之狄仁傑,社稷臣也。
楊果:牝雞聲里紫宸寒,神器都歸竊防間。一語喚回鸚鵡夢,九霄奪得鳳雛還。荒墳寂莫臨官道,清節孤高直泰山。為問模稜蘇相國,當年相見愧何顏。 (詩作《狄仁傑墓》)
徐鈞:天理何曾一日亡,始終感悟為存唐。平生獨有知人鑒,身後功名付老張。
元代
王奕:周紀唐綱一線間,鏇乾容易轉坤難。不將廟祔來雄辨,焉得宗祧可再安。國事固當元老定,德碑留與具臣看。寄言彭澤親民者,須學好人為好官。 (詩作《題彭澤舊縣狄梁公祠》)
察罕:當唐室中衰,能卒保社稷,亦賢相也。
吳澄:韓司徒張文成侯、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唐司徒狄文惠公、宋參知政事范文正公,四人之功業不盡同,而其為百代殊絕之人物則一。文成身事漢而心在報韓仇,文惠身仕周而心在復唐祚,常人莫能測知,卒能克遂其志。故邵子稱其忠,且言忠武扶漢於末造,文正佐宋於盛際,而器局公平廣大,設施精審詳密,心事如青天白日。遘時雖異,易地則皆然。故朱子稱其磊磊落落,無纖芥之可疑也。 (《跋張葛狄范四公傳》)
鄭玉:武曌以一婦人滅唐篡位,奄有天下,南面稱制,莫敢誰何,此古今所未有之大變也。革命之際,百官宗戚,百姓四夷,合辭而勸進者,六萬餘人。方是時也,人心天理蓋蕩然矣,豈復知男女內外之定位,君臣上下之大倫哉。李昭德雖有姑侄相篡之言,不過詭計以奪武承嗣之權;吉頊雖有請還廬陵王之語,不過為二張長保富貴之策。不有梁公,心在王室,志復我唐,智識足以破其奸謀,至誠足以折其詐偽,忠言讜論足以沮其邪心,婉辭曲意足以興其善念,卒還中宗,又薦張柬之等,誅除奸惡,以成反正之功,則天下為周,唐室不復,奪攘篡弒之禍興,誅討征伐之事起矣,生靈受禍,何時而已乎。唐之宗社,又豈復有二百餘年之血食哉? (《狄梁公論》)
趙景良:我於漢唐得諸葛公、狄梁公、郭令公,天下服之,社稷生民賴之。
陳應潤:婁師德、狄仁傑立於惡人之朝,外視若柔,內實剛介,故能免禍,能復中宗之辟,志行也。
明代
危素:大江從西來,萬里流蕩盪。維唐社稷臣,勲業載旂常。天子在房陵,女後御明堂。晨聞牝雞鳴,腥聞溢穹蒼。猗公秉忠義,耿耿立廟廊。周鏇極黽勉,論議忽慨慷。載御卷冕歸,宗社赫有光。豈徒保國祚,實欲扶天常。雲孫江州牧,宮廟薦烝嘗。豆籩孔嚴潔,絲石載鏗鏘。再拜久屏息,低回想忠良。作歌勸臣子,百代踵遺芳。 (詩作《梁國狄文惠公新廟詩》)
朱右:伊尹志在致君,卒肇商祀;張良志在報韓,卒成漢業;鄧禹志垂竹帛,卒興南陽;狄仁傑志復唐室,卒摧僭周。數子者,志立於事,為之先志,遂乎功成之後,非志前定,其孰能成蓋天之功,以信天下後世乎。
林弼:武氏暴忍權數,穢竊宸極,親若二子,猶不見容,唐祀不絕如帶矣。幸梁公特被信重,而公周鏇其間,所以不忍引去者,為李氏地也,他日折三思,復廬陵,卒於移周為唐,微公反覆進諫之力,將何賴哉?嗚呼,忠矣! (《書狄梁公進諫圖》)
李昱:狄公正笏持朝綱,直辭凜凜生秋霜。神堯大器安可攘,儲君不復我涕滂。沒身事付桓與張,虞淵日落回重光。瑤圖三百漢共昌,至今青史傳芬芳。 (詩作《狄仁傑諫復廬陵王圖》)
王翰:峩峩太行山,悠悠行子心,憑髙望鄉國,白雲翳遙岑。目觸心亦馳,親居宛在臨。欲發久裴回,悒悒傷中襟。孝哉狄文惠,才器真遺珠。推轂五龍起,扶日升天衢。元功照簡策,存與天地俱。許公純孝心,羮牆見昏曉。辭家曠定省,作郡理紛擾。懐親慕昔賢,襟韻同表表。惟此逺業期,令譽庶終保。 (詩作《望雲生》)
徐有貞:公心本自不臣周,唐祚中興實有謀。故邑遺民猶感德,獨存祠宇向千秋。 (詩作《謁狄梁公祠》)
陳獻章:梁公仕唐,在武后朝以一身系唐宗社之重,扶陽抑陰,光復唐祚,事載簡冊,昭若日星,夫梁公可謂大有功於唐矣。
鄭紀:漢有天下四百餘年,唐則幾於三百,宋則三百有奇,雖創業中興,各有賢主,然申公之勸力行,狄梁公之復唐祚,韓范富歐諸公之定儲靖國,縱非周召之偶而社稷之功。
程敏政:先儒謂狄仁傑未及復中宗,年七十以卒,所薦張柬之等嗣而成之,柬之亦年八十矣,使天不假年,則事機一失,國祚終傾,仁傑之不早計於此,有遺恨焉。是大不然,凡事之成雖出於人,然其所以成者,天也!當武后末年,中宗已還東宮,而仁傑居相位,其間豈無事機可乗,而遲回以至於死,固不可以言智。然中宗既還東宮,則天下者東宮之天下,不言可知。智者於此,正當持重,以銷羣慝而要其成,固不可為萬一嘗試之舉,此仁傑之心,而柬之幸其功,凡此皆天也。就使柬之不幸亦死,而唐命未改,天下豈無狄張之徒哉?論者乃以其衰莫不早計為恨,末矣。 (《狄仁傑論》)
李東陽:褚遂良、來濟、韓瑗死武氏之立,狄仁傑不死武氏之簒,君子謂遂良守經、仁傑近權。然觀遂良之仗節,見太宗納諫之效,數年之士氣未衰;觀仁傑之成功,見太宗致治之效,數十年之人心未去。此亦不可得而誣也,顧其所處猶有不同者。若易地而觀,則仁傑必能直諫於將立之時,而遂良未必能成功於既簒之後。故為遂良死者難而易,為仁傑生者易而難。邵子謂任天下之事,不若死天下之事;死天下之事,不若成天下之事是也。然臣子不幸而當此,能為仁傑則為之,不能則必為遂良,乃不失正。
張志淳:張留侯、諸葛武侯、狄梁公、范文正公,功業不同,而同為百代殊絕之人物,遭時雖有異,易地則皆然。
梅純:狄梁公雖始終為唐,卒授五王反正大統,功固高矣,然非守道者所宜取法。何也?蓋君子於義有所不安,不敢須臾處以成事,有命難取,必於將來也。若梁公之事,後雖幸而成功,其身固已委質為臣,而處於其所不安矣。況或不能終遂其志,遂又將何以自獻於先王乎?
方鵬:穎考叔、狄梁公、韓魏公,善處人君母子之間者也;張子房、李泌,善處人君父子者也;田叔、郅惲,善處人君兄弟者也。
孫緒:狄仁傑之失身武后,與馮道之徘徊五季,其罪等耳。君子深鄙於道,而不責於仁傑者,道為身謀,仁傑為唐謀也。
崔銑:① 唐有三臣焉,曰狄仁傑之密、宋璟之堅、郭子儀之大。② 諸葛公之相蜀,狄梁公之復唐,一人而任社稷,微二臣則其國亡。
孫承恩:妖后亂唐,王祚欲絕。批龍扼虎,幾蹈禍烈。撥亂反正,捧日再升。社稷之功,孰能與爭。 (《古像贊·狄梁公》)
薛應旗:①狄梁公豈直社稷之臣哉,推其心萬物一體而無間者也。向使其功不成,而此心不白於天下,亦安然受之矣。②漢諸葛武侯、唐狄梁公、宋范文正公,皆三代以上人物也。豈唯功名事業而已哉!雖謂之聖學亦可也。 ③梁公值唐厄運,周鏇武后之朝,向使壽春之命不延,虞淵之功不就,其將何辭於天下後世乎,而天下後世抑亦有以諒之乎?
歸有光:君德賴以培養,生民賴以滋息,社稷賴以鎮定,此忠厚之臣也。其在於古,若償金、脫驂、翻羹、唾面之類,皆可以言忠厚也。其大者,則如曹參、周勃、丙吉、狄仁傑、郭子儀、裴度、呂端、王旦、韓琦之徒是也。
王世貞:姚崇、李泌才相似也,崇體近實,泌用近玄;狄仁傑、宋璟器相似也,仁傑近圓,璟則方;陸贄、李絳識相似也,贄達絳遂;杜黃裳、裴度略相似也,黃裳近疏度近密。
李贄:梁公始者幾危,後得免於虎口,遂悟黃帝、老子之旨,同流合污,與世委蛇。對主禠裘,當朝蒲博,非但全唐,亦以完軀,其事偉矣。又可喜者,婁公實薦梁公,而反以為不知人;梁公實重婁公,而反數擠之於外。朋黨之疑不開,二張之交已合,後雖忮忍,不知反正之權,已在此老掌握之中矣。所謂污其身以善其君者,梁公有焉。奈何作史者往往添足其間,欲以為梁公諱也?故撮其畏者,錄之於篇,亦以見當斯之際,尚有能為之人,則天下決無不可為之時,無不可為之事矣。特未有善學黃老如梁公者,徒使人扼捥嘆息,恨不得起之於九原耳。 (《大臣總論·狄仁傑》)
郭子章:洛水獻石,永昌受圖,垂拱長壽之間,唐已周矣。而廬陵相邸,不即殞絕如線者,則李昭德、狄仁傑之力也。……廬陵之所以復明辟者狄也,而相王之所以安皇嗣者李也,其功埒如也。且侄姑之說,狄發於李,又惡知狄不祖述其說,以動武曌,安廬陵乎。……梁公立朝,其薦公者,公不知德,其譖公者,公不知怨。桃李之植,歸之為國,參術之收,備之吾籠。周鏇淫佞,不罥罟獲,潛授張崔,取日虞淵。則豈非其愚不可及者乎。 (《狄仁傑論》)
唐伯元:古之大臣斡鏇宇宙,弘濟時艱,竟臻厥成,而身安名顯,如張留侯、狄梁公、裴晉公諸君子。
袁宗道:叔孫強諫之時,則有張子房為大人;顧廚挑禍之日,則有陳太丘為大人;裴炎廷爭之日,則有狄梁公為大人;謝、劉去國之日,則有李文正為大人。當其迎四皓、吊張讓,褫裘牝朝、周鏇逆豎之時,比肩共事之人,誰不厭其作偽,罪為諂佞,詬其穢濁,而卒之大有濟於時艱。
謝肇淛:狄梁公之仕女主也,有取日之績;姚廣孝之佐靖難也,有化國之勛。
袁宏道:三代而下,亦有一二至人,與龍德相近者。漢之子房、東方朔、黃叔度,晉之阮嗣宗,唐之狄仁傑是也。子房當烹狗藏弓之世,時隱時見,托赤松以自保。方朔事殺人如麻之主,玩弄兒戲,若在掌股。叔度居亂世,君、公、顧、庖皆其師友,而熏禁不及。嗣宗縱酒污朝,口無臧否。梁公身事女主,與淫奴為伍,縱博裸裘,恬不知恥。使諸君子有一毫道理不盡,我根潛伏,惡能含垢包羞,與世委蛇若此?
張燧:廬陵既立,而張易之、昌宗未去,仁傑猶置之不問,復授之張柬之,俟其惡稔而後取,豈以禍亂之根生於母子之間,不如是則必至於毀傷故耶?張玄羽曰:“狄公在周,如大乘菩薩行忍辱行,自非小聖所測。”
王夫之:①若夫社稷臣者,以死衛主,而從容以處,期不自喪其臣節,如謝安之於桓溫,狄仁傑之於武氏,亦豈矯矯自矜以要權奸之知遇乎? ②仁傑驟貴於武后之朝,當高宗之世,未嘗位大臣、秉國政,權固輕矣,故不能不假權於武后以濟大難。 ③狄公之與張柬之皆有古大臣之貞焉,故志相輸,信相孚也。 ④狄仁傑之仕於偽周也,廟已改,君已囚,無可仕矣。而仁傑當高宗之世,未與大臣之列,則舍武氏不仕,而更無可執國柄、進忠賢、以為興復之基。灼知其逆,而投身以入,不恤垢辱以與從逆之臣齒,非但一死之不惜,操心愈隱,懷貞愈烈,尤非夫人之所可托者也。
清代
黃鵬揚:狄梁公忠足匡主,智慧型完軀,卒之廬陵復辟,柬之反正,伊誰之力。以余觀之,其膽識機權,尤非當時諸賢所及,洵當代第一流人也。
葉燮:吾於唐狄仁傑反周為唐之事而致嘆於前,此諸賢之為其難者之可傷也。史稱仁傑以一言悟主而,廬陵復位是已。殊不知姑侄子母孰親之論,不自仁傑始發也。吾不能不竊議仁傑之後矣,徒見武氏末節鏇有悔心可以轉移,故言之易入,非真有回天不可能之力也。獨是仁傑知張柬之將帥才,薦之武氏可謂為明,然何以待柬之已老而始薦之。反周為唐者,成於姚元之之薦柬之為相也,非專出仁傑也。乃仁傑獨居其功而有其名,彼裴炎與李昭德之徒身死而名弗彰。 (《狄仁傑論》)
陳廷敬:武后令宰相各舉尚書郎一人,狄仁傑舉其子光嗣,時比之祁奚,失其指矣。蓋與左師觸龍諫趙太后,請長安君為質事絕相類。當時武承嗣、武三思營求為太子,仁傑每從容進諫,勸召還廬陵王。他日,武后語仁傑“夢鸚鵡,兩翼折”。仁傑對以“武者,陛下之姓;兩翼,謂二子。起二子,則兩翼振矣。”鸚鵡之翼釋以二子,權也,舉子之事,亦權也,而遂正告之矣。故左師之憐舒祺,仁傑之舉光嗣,其跡雖殊,所以感其心者則一也。卒之長安君為質於齊,而趙國不被兵;中宗復辟,而唐社稷卒不變。 (《狄仁傑舉子論》)
喬萊:①如陳平之事呂后,狄仁傑之事武后,亦巷遇矣,卒成安劉反周之功,可謂不失道者。②漢七國之禍,周亞夫為將則濟;昌邑之廢,霍光為大將軍則濟;唐武則天之禍,狄仁傑為相則濟;安史之亂,郭子儀為節度使則濟;明土木之陷,于謙為兵部尚書則濟;宸濠之變,王守仁為巡撫則濟,皆大過人之才也。
康熙帝:狄仁傑在當時為諸臣第一,武后亦以第一流目之,人臣特患不能竭忠為國爾,若果盡誠無二,不以身家為念,雖當艱危之際,亦可深防主眷,況朝廷清明乎? (《閱史緒論·狄仁傑卒太后泣雲朝堂空矣》)
李塨:張易之嘗從容問自安之計於狄文惠,答曰:惟勸迎廬陵王可以免禍。使非平日天覆地載,賢奸仝在駕御間,何能使之聽哉。後每以天性感動後,後悟,使人迎廬陵王於房州,王至後匿王帳中,召見文惠語廬陵事,文惠敷陳切至,涕下不能止,後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斯言也,一若還太子專為文惠者,一若太子為文惠之太子而還之者。至誠感人,乃能至是,千載下讀之,猶泫然交頤也。
金維寧:梁公薦張柬之、桓彥范、袁恕己、崔玄暐、敬暉等五王成反正功,此唐一大功臣也。而來俊臣羅告公等謀反,從來首惡之名無過謀反,獨於武后時不得以此名律之。……公何畏死,非畏死也,不輕死也,不輕死所以圖反正也。忠於武氏者不可謂忠,忠於唐者乃其忠,薦賢為國者忠,薦賢復廢主,不使國家廟社移於他族者,尤可謂盡忠。……公以反正為心,而俊臣途知有謀反之名足以陷公,計何左也,又何淺且陋也?小人之識如是而已矣。
任啟運:漢之諸葛武侯、唐之狄梁公、李鄴侯、陸宣公、宋之韓魏公、李忠定公、明之於忠肅公、王文成公,其人皆具鏇乾轉坤之力。武侯固以管仲自比,其實狄梁公以下諸賢,其經世之學,皆深於仲者也。
藍鼎元:仁傑心乎唐者也,忍辱事牝主,君子諒之,謂其機深謀長,欲成匡復之功,有不得不然耳。人臣之義,苟利國家,無所不可。向令仁傑潔身以去,亦自為謀,則忠於唐祚,究何補焉?隨流合污從容歲月,使老嫗不疑,群宵不忌,然後房州帝子得有反正之日,蓋用心苦矣。
江日升:身為宰輔,當如蕭相國籌餉關中,以佐軍需;否則,如狄梁公汲引人才,以鞏皇國。
張烈:狄梁公於武后可謂辱身矣,然正言侃論於群小,無所讓調護太子,武后為之感動,卒能反周為唐。
秦篤輝:予嘗以狄梁公、郭令公、李西平為唐再造三忠。
蔡世遠:苦心調防,輸忠報國者,狄梁公、李鄴侯也。
楊以貞:宋儒謂狄梁公獻忠悃以感悟武氏,卒能反周為唐。以愚考之,武氏始終無復唐之心也,其不終於周而仍易為唐者,天也,非梁公之力也。若梁公者,亦始終心乎唐室而已。
乾隆帝:①狄仁傑一再相彼盡心乃事,而後世反以復唐之功歸之,是皆托於明哲保身寬柔以教之論,而未終讀夫子至死不變之語,是非倒置莫甚於此。②仁傑不承則死於拷掠之對,明是貪生。論者以為留其身以復唐祚,然終仁傑之世,唐祚何嘗復哉?雖雲善善欲長,未免阿其所好。③仁傑嘆師德盛德,足見恩怨分明,未忘芥蒂。蓋當時有名者莫如仁傑,不惟師德稱賢,即後世讀書無識者,孰不以仁傑為賢乎?余少時亦有仁傑非感知己之深,乃服其韜晦,且以復唐自任之論,今以武氏始終奪唐祚,及仁傑不能匡復觀之,未免失言。
弘晝:當武氏廢唐簒立之秋,宗族誅戮殆盡,正士君子隱而難仕之時也,而仁傑獨能毅然自任,若預知李氏之必興,武氏之必敗,而優防歲月,卒以成功。嗚呼,此殆非常人之所能為也,仁傑可謂忠矣。
陸錫熊:當時人才輩出,如狄梁公、張漢陽、魏高要等,皆有撥亂反正之才。
陳懿典:則天擅政,李氏幾絕,而狄公念念唐室,挽回天下,唐之所以復血食者狄公為之也,乃真純忠也。
劉風起:狄梁公不願聞譖己者名,與呂聖功不欲知朝士姓名,皆真宰相之度也。
方東樹:嘗謂狄梁公自是一時偉人,而其仕偽周也,實為忘恥。武后之毒虐淫醜,世謂之無雙,則梁公之忘恥,亦與之為無雙焉也。彼梁公之仕偽周,豈亦有不屑不潔之念而出於不恭乎哉?而仁傑宴然仕於其朝,徒以小忠小信小節固寵邀名為自免計,尚得為有恥乎。彼其與張昌宗奪裘而棄之也,如同蛆蟲處溷而茹穢不咽,以明潔將以欺天下,萬世皆無人乎。雖名聲煊赫,耀艷千古,久而論定,要不能解其妄恥,善乎! (《狄梁公論》)
劉寶楠:唐祚之復,諸臣皆與有功,後人但歸美於仁傑,未考之甚矣。
解鑒:梁公大忠大智於廬陵,反正一事今備載之。……梁公每以母子天性為言,後雖忮忍不能無憾,故卒復唐嗣。
周池:梁公此答,順逆兩踹,不及李安靜所對遠甚。豈預知其必有復唐之功,而姑為保身之明且哲邪。
湯鵬:蕭何賢,則援曹參;諸葛賢,則援蔣琬;仁傑賢,則援柬之;士安賢,則援寇準。是輔也,於己則榮焉,於人則利焉,以氣類之感酬吾道,以天地之心酬吾友,以舉能其官酬吾君,以普被其澤酬吾代。是故大力者善援引,則賢之後又杖賢焉;杖賢者亡不安,則庇人材以庇社稷焉。
劉蓉:如狄梁公、李文正之為者,其所處為最難,而用心為特苦,千載而下,猶將鑒其孤忠。蓋宛轉以運機權,而不詭於正,論者或誚其委曲已甚,不知非此不足與有為也。
劉啟襄:吾於唐得社稷臣三,曰:狄梁公、郭汾陽、裴晉公。
陳澹然:武之於唐,猶呂之於漢也。武氏僭立偽周,竟移唐祚,仁傑獨貌承武氏,九死不歸,卒之假夢兆以返中宗,薦五王以安唐室,君子且憐而嘉予之。……武之廢唐,仁傑未嘗授之隙,君子不得不略其相周之罪,而予之以復唐之功。
蔡東藩:當日者嬖倖擅權,盈廷蕪穢,無一非武氏家奴,惟婁狄二公,以功名終,頗有重名,然婁師德只務圓融,不知大體,所差強人意者,惟狄仁傑一人。
個人作品
狄仁傑著有文集十卷,《家范》一卷。 此外,《全唐詩》、《全唐文》等文集還收錄有他的詩詞、奏疏、文告等作品。具體詳見下表:
詩作 | 《奉和聖制夏日游石淙山》 |
奏疏 | 《奏從越王舉兵詿誤免死表》 《請拔安東表》 《請罷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鎮疏》 《請曲赦河北諸州疏》 《諫造大像疏》 《諫殺誤斫昭陵柏者疏》、 《乞免民租疏》 |
文告 | 《檄告西楚霸王文》 《吁神文》 |
表格參考資料:
家庭成員
祖父:狄孝緒,官至尚書左丞。
父親:狄知遜,官至夔州長史。
兒子:狄光嗣,歷任司府丞、地官員外郎、汴州刺史、揚州長史、歙州別駕。
兒子:狄光遠,曾持狄仁傑所寫的帛書向武則天鳴冤,官至州司馬。
兒子:狄景暉,曾任魏州司功參軍,因貪婪殘暴,受到百姓痛恨,致使狄仁傑的生祠被砸毀。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列傳第四十》
相關爭議
•卒年爭議
關於狄仁傑的去世時間,《新唐書·狄仁傑傳》記為“聖歷三年”,《舊唐書·狄仁傑傳》與《舊唐書·則天本紀》記為“聖歷三年九月”,而《新唐書·則天本紀》、《新唐書·宰相表》、《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三》皆記為“久視元年九月辛丑”。據史籍記載,武則天在聖歷三年五月改元為久視。聖歷三年與久視元年實際上是同一年,即公元700年。
但據查證,公元700年陰曆九月並沒有辛丑日。此外,“河北道安撫大使狄仁傑撰書”的《大唐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墓志銘》(即《袁公瑜墓誌》,出土於洛陽北邙山,現藏於千唐志齋博物館)中,也有“久視元年十月廿八日,合葬於洛陽縣之北邙山”的記載。以上兩點,皆與狄仁傑去世於“久視元年九月辛丑”的記載有所衝突。
根據《舊唐書·狄仁傑傳》記載,狄仁傑病逝當年,曾勸諫武則天,反對命“天下僧尼每日人出一錢”以建造大像。但在《舊唐書·李嶠傳》、《舊唐書·張廷珪傳》中,均將武則天建大像一事記在長安四年。有部分學者據此認為,狄仁傑的去世時間當在長安四年,即公元705年。
墓誌紀念
墓葬
狄仁傑墓位於洛陽城東十二公里的白馬寺旁(現被圈入白馬寺),為一圓形土丘。墓前今存碑石兩方,較大的石方上書“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字。
後世紀念
狄公祠
狄公祠位於江西彭澤縣黃嶺鄉姚家村西,原為唐舊縣街北門衙獄。據彭澤縣誌記載,狄仁傑任彭澤令期間,將囚犯免除死罪,囚犯以土在獄側積成小丘,稱為“縱囚墩”,後人在縱囚墩上建狄公祠。
狄梁公街
狄梁公街位於山西太原市崇善寺北端東側,原名狄公祠街。
狄村
狄村是狄仁傑的故里,在太原市老城區南郊(建南汽車站附近),村旁西北有狄母手植的槐樹,稱唐槐,並有“狄梁公故里”石碑。
文藝形象
文學形象
清朝公案小說《狄公案》,原名《武則天四大奇案》,又名《狄梁公全傳》、《狄梁公四大奇案》,講述狄仁傑任昌平縣令時平斷冤獄及任宰相時整肅朝綱的故事。
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曾根據中國小說創作《大唐狄公案》。
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類型 | 劇名/片名 | 飾演者 |
1939年 | 電影 | 《武則天》 | 黎明 |
1963年 | 電影 | 《武則天》 | 陳又新 |
1984年 | 電視劇 | 《武則天》 | 梁漢威 |
1985年 | 電視劇 | 《一代女皇》 | 吳風 |
1986年 | 電視劇 | 《一代公主》 | 吳風 |
1986年 | 電視劇 | 《狄公案》 | 薛中銳 |
1986年 | 電視劇 | 《狄仁傑斷案傳奇》 | 孫承政 |
1986年 | 電影 | 《血濺畫屏》 | 孫重亮 |
1986年 | 電視歌仔戲 | 《薛剛反唐》 | 張文彬 |
1995年 | 電視劇 | 《武則天》 | 王冰 |
1996年 | 電視劇 | 《狄仁傑斷案傳奇第一部》 | 孫承政 |
1996年 | 電視劇 | 《狄仁傑斷案傳奇第二部》 | 馬昌鈺 |
1998年 | 電視劇 | 《上官婉兒》 | 不詳 |
1999年 | 電視劇 | 《大明宮詞》 | 不詳 |
1999年 | 電影 | 《唐朝禁宮秘史》 | 鍾倫理 |
2002年 | 電視劇 | 《護國良相狄仁傑》 | 寇世勛 |
2002年 | 巡禮劇 | 《狄仁傑公案》 | 羅嘉良 |
2003年 | 電視劇 | 《至尊紅顏》 | 張明健 |
2004年 | 電視劇 | 《神探狄仁傑》 | 梁冠華 |
2004年 | 電視劇 | 《龍珠風暴》 | 陳寶國 |
2004年 | 電視劇 | 《月上江南之狄仁傑洗冤錄》 | 歐陽震華 |
2006年 | 電視劇 | 《無字碑歌》 | 方旭 |
2006年 | 電視劇 | 《日月凌空》 | 劉偉明 |
2006年 | 電視劇 | 《大祚榮》 | 奇元浩 |
2006年 | 電視劇 | 《神探狄仁傑第二部》 | 梁冠華 |
2007年 | 電視劇 | 《神探狄仁傑第三部》 | 梁冠華 |
2008年 | 動畫劇 | 《少年狄仁傑》 | 吳曉蕾(配音) |
2010年 | 電視劇 | 《神斷狄仁傑》 | 梁冠華 |
2010年 | 電視劇 | 《神探狄仁傑前傳》 | 富大龍 |
2010年 | 電影 |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 劉德華 |
2011年 | 電視劇 | 《武則天秘史》 | 陳繼銘 |
2011年 | 電視劇 | 《太平公主秘史》 | 葉新宇 |
2011年 | 電視劇 | 《大唐儒將開漳聖王》 | 李真奇 |
2012年 | 電視劇 | 《盛世仁傑》 | 鄭則仕 |
2012年 | 電視劇 | 《大唐文宗》 | 黑子 |
2013年 | 電影 | 《狄仁傑之神都龍王》 | 趙又廷 |
2014年 | 電視劇 | 《少年神探狄仁傑》 | 黃宗澤 |
2015年 | 網路劇 | 《名偵探狄仁傑》 | 小愛 |
2015年 | 電視劇 | 《通天狄仁傑》 | 任嘉倫 |
2015年 | 電視劇 | 《武媚娘傳奇》 | 徐傑 |
2015年 | 網路電影 | 《武則天降妖記》 | 肖基國 |
2015年 | 電視劇 | 《隋唐英雄之薛剛反唐》 | 楊洪武 |
2016年 | 電視劇 | 《神探狄仁傑之瓊花金人案》 | 梁冠華 |
2017年 | 網路電影 | 《大唐狄仁傑之東瀛邪術》 | 韓承羽 |
2018年 | 網路電影 | 《狄仁傑之輪迴圖》 | 王海祥 |
2018年 | 電影 | 《狄仁傑之四大天王》 | 趙又廷 |
2018年 | 電視劇 | 《秋官課院之狄仁傑浮世傳奇》 | 高旻睿 |
2019年 | 網路電影 | 《狄仁傑之奪命天眼》 | 陳鍵鋒 |
2019年 | 網路電影 | 《狄仁傑之無頭神將》 | 無 |
2019年 | 網路電影 | 《少年狄仁傑之奇石傳說》 | 無 |
2019年 | 網路電影 | 《少年狄仁傑之通風神猿》 | 無 |
動漫人物薈萃(十五)
動漫是動畫和漫畫的合稱與縮寫,在其他語言相當少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