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楓[植物]

牛耳楓[植物]
牛耳楓[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牛耳楓(拉丁學名:Daphniphyllum calycinum Benth.)別稱:鈴豬肚、豬肚果、 豬肚木、豬肚子、豬洛木、豬絡木、豬仔木、珠碌子、山羊屎、羊屎子、老虎耳、土鴉膽子、大耳梳、南嶺虎楠、南嶺虎皮楠及嶺南虎皮楠。為虎皮楠科虎皮楠屬植物,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高約1-6米。小枝灰褐色,具稀疏的皮孔及葉痕,直徑約3-5毫米。產廣西、廣東、福建、江西等省區;生於海拔(60-)250-700米的疏林或灌叢中。分布於越南和日本。種子榨油可制肥皂或作潤滑油。根和葉入藥,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之效。

形態特徵

牛耳楓 牛耳楓

灌木,高1.5-4米;小枝灰褐色,徑3-5毫米,具稀疏皮孔。葉紙質,闊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16厘米,寬4-9厘米,先端鈍或圓形,具短尖頭,基部闊楔形,全緣,略反卷,乾後兩面綠色,葉面具光澤,葉背多少被白粉,具細小乳突體,側脈8-11對,在葉面清晰,葉背突起;葉柄長4-8厘米,上面平或略具槽,徑約2毫米。總狀花序腋生,長2-3厘米,雄花花梗長8-10毫米;花萼盤狀,徑約4毫米,3-4淺裂,裂片闊三角形;雄蕊9-10枚,長約3毫米,花葯長圓形,側向壓扁,藥隔發達伸長,先端內彎,花絲極短;雌花花梗長5-6毫米;苞片卵形,長約3毫米;萼片3-4,闊三角形,長約1.5毫米;子房橢圓形,長1.5-2毫米,花柱短,柱頭2,直立,先端外彎。果序長4-5厘米,密集排列;果卵圓形,較小,長約7毫米,被白粉,具小疣狀突起,先端具宿存柱頭,基部具宿萼。花期4-6月,果期8-11月。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60-)250-700米的疏林或灌叢中。

分布情況

產廣西、廣東、福建、江西等省區;分布於越南和日本。

栽培繁殖

貯藏方法

洗去種皮後直接裝入塑膠自封袋,置於冰櫃內備用。種子含水量45.5%,乾粒重93.6g。

種子萌發

以珍珠岩為發芽床,先將吸水後的珍珠岩鋪滿培養皿底部,將供試種子均勻置於珍珠岩上,再用珍珠岩完全覆蓋,放於光照培養箱中8h/d培養。

種子萌發需光性試驗

種子發芽床和發芽溫度。光照培養採用8h/d光照,暗培養將種子置於用錫箔紙包裹的紙盒內,每個處理50粒,4個重複,每天定時觀察發芽粒數,以30d為限計算種子萌發率。

種子脫水

將種子置於矽膠乾燥器中脫水至10%和5%左右後,在25℃光照條件下進行萌發;脫水至5%左右的種子還在一2O℃冰櫃內貯藏3個月後,在25℃光照條件下進行萌發。每處理50粒,4個重複,每天定時觀察發芽粒數,以30d為限計算種子萌發比例。

種子貯藏方式和貯藏溫度試驗

將種子分別置於牛皮紙袋中常溫、4℃一20℃貯藏及濕潤的珍珠岩中常溫、4℃貯藏。貯藏時間分別為30、60、90、180、270、360d,在25℃光照條件下進行萌發。每處理50粒,4個重複,每天定時觀察發芽粒數,以30d為限計算種子萌發比例。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本種的種子油含有毒性的生物鹼,加熱後毒性下降,可供作潤滑油及肥皂。

醫藥價值

功能主治

子:《南寧市藥物志》;治慢性痢疾。

枝葉:祛風止痛;解毒消腫。主風濕骨痛;瘡瘍腫毒;跌打骨折;毒蛇咬傷。

《陸川本草》:驅風,止痛,消腫。治風濕骨痛,浮腫。

《南寧市藥物志》:治跌打後遺筋縮。

根: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主外感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脅下痞塊;風濕骨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煎水洗。

附方

治蛇傷或骨折:牛耳楓鮮葉搗爛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注意

《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忌服。

各家論述

《陸川本草》:驅風,止痛,消腫。治風濕骨痛,浮腫。

《南寧市藥物志》:治跌打後遺筋縮。

《南寧市藥物志》:治癆咳及熱瀉。外洗風濕骨痛。

1.

《陸川本草》:驅風,止痛,消腫。治風濕骨痛,浮腫。

2.

《南寧市藥物志》:治跌打後遺筋縮。

3.

《南寧市藥物志》:治癆咳及熱瀉。外洗風濕骨痛。

化學成分

羽扇豆酮,β-谷甾醇,胡蘿蔔苷,deoxycalyciphylline B,daphiodhanins D,calyciphylline B,槲皮素,蘆丁。

鑑別

理化鑑別

苦木苦味素類反應.取牛耳楓子粉末12g,加甲醇100ml。回流45min,冷卻,濾過回收甲醇至12ml。加水(含少量氯化鈉)50ml,濾過,濾液以40ml已烷振搖10min脫脂,再用二氯甲烷取二次(20ml,10ml),回收二氯甲烷至10ml備用。取樣2ml置於試管中,沿管壁加入硫酸2ml,兩液面交界處顯紅棕色。振搖,靜置5min,上層液面顯潰紅棕色。

薄層層析實驗,樣品製備:取鴉膽子、牛耳楓子脫脂樣品粉末各4g,分別用水煎煮二次(30ml、20ml,時間為30min、20min合併濾液濃縮至10ml,用氯仿萃取二次(10ml、5ml),合併氯仿液,濃縮至1ml供點樣用。用矽膠G0.5CMC-Na薄層板,氯仿一甲醇(9:1)為展開劑,上行法,展距為15cm。取出揮乾。在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顯出不同亮白色螢光斑點。再噴以5一FeCI,乙醇溶液,結果出現深淺不一的藍黑色斑點。

紫外吸收光譜,取牛耳楓子粉末2g,置於100ml圓底燒瓶中。加石油醚40ml加熱回流1h,冷卻至室溫,濾過,濾液置50ml容量瓶中,用石油醚加至刻度。取1ml用石油醚稀釋至100倍待測。以相應溶液作空白,用島津UV一160A測紫外吸收,結果顯示:牛耳楓子在234nm處有一最大吸收峰。

性狀鑑別

核果卵圓形式卵形,長7-10mm,直徑5-6mm。表面藍黑色,有時附有淺灰色粉末,具不規則皺紋或多數疣狀突起,先端有短小2歧的柱頭殘基,基部有圓點狀凹入的果柄痕,有時可見果柄和宿萼。果皮較薄而脆,易碎。種子1粒,棕色或棕黑色,不飽滿。氣微,味苦。

顯微鑑別

核果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表皮細胞。中果皮薄壁組織中散有單個或成群石細胞,並有較多裂隙;中部有維管束環列;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簇晶。內果皮由外側的石細胞環帶及內側的纖維開帶構成。內果皮內側常可見不育胚珠,呈紡錘形,種子胚乳異常發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