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聯委員、邯鄲市青聯委員,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河北省政府命名的“豫劇優秀表演藝術家”、全國豫劇“十大名旦”之一,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1
1959年調入邯鄲東風劇團。曾任東風一團團長。她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聯委員、邯鄲市青聯委員,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河北省政府命名的“豫劇優秀表演藝術家”、全國豫劇“十大名旦”之一,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2000年,調邯鄲市文化局戲劇藝術研究所工作。
牛淑賢出身梨園世家,父母,舅父都從事豫劇工作。
13歲入邯鄲地區東風豫劇團,師從豫劇皇后陳素真及桑振君、宋淑雲等豫劇大家,專攻閨門旦、花旦、青衣。她嗓音明快清晰,演唱委婉細膩,流暢舒展,活潑俏麗。她不僅廣收豫劇各流派之長,而且吸收歌劇、評劇、黃梅戲以及民間小調的唱法和鏇律,並將歌唱藝術的發聲方法巧妙地溶合到豫劇演唱之中,探索出一種獨特的唱腔藝術風格。在表演上她瀟灑自如,意切情真,向以“渾身是戲”著稱。現為中國戲曲學院特聘教授,
牛淑賢的親傳弟子有紀小瑞、苗青、汪俊麗、吳素真、索海燕、范雅鳴等。
藝術簡歷

1959年調入邯鄲東風劇團。曾任東風一團團長。
1959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還專門為她拍攝了記錄片《多才多藝的小演員》。
1985年,北京電影製片廠為其拍攝了由傳統豫劇《金玉奴》改編的《棒打薄情郎》。
198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又將她主演的《丫環傳奇》搬上銀幕。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唱片社和許多音像公司都曾為她錄音錄像,灌制唱片、盒式磁帶。
1990年專為她拍攝了《五歲紅·牛淑賢》專輯,被首都新聞界譽為“銀幕上的第一朵梅花”。
1997年和1999年,她與愛人池海蓮兩次應台灣國立國光劇團邀請,到台灣進行藝術交流和講學,前後歷時近4個月,受到台灣文化藝術界的高度評價,並受到前國民黨資政陳立夫、前行政院長郝柏村親切接見併合影題詞留念。
2000年,調邯鄲市文化局戲劇藝術研究所工作。[1]
主要作品
代表劇目
牛淑賢主要代表劇目有:《梵玉宮》、《荀灌娘》、《宇宙鋒》、《拾玉鐲》、《棒打薄情郎》、《紅娘》、《打金枝》、《大祭樁》、《丫鬟傳奇》、《夜叉女》、《西出陽關》、《虎符》等。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唱片社和許多音像公司都曾為她錄音錄象,灌制唱片、盒式磁帶。
1959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還專門為她拍攝了記錄片《多才多藝的小演員》
參演電影
時間 | 片名 | 角色 | 導演 | 合作演員 |
1986 | 棒打薄情郎 | 金玉奴 | 李洪生 | 池寧,王柏宣,韓剛 |
1986 | 丫環傳奇 | 小翠 | 徐紀宏 | 池海蓮,周華華,張素玉 |
1959 | 穆桂英掛帥 | 楊文廣 | 王琛,應小英 | 胡小鳳,王愛嫉,王秋榮 |
個人成就

牛淑賢成名後唱紅大江南北,被著名劇作家楊蘭春稱為“豫劇在河南,名角在河北”。牛淑賢本人在談到她從藝的經歷和體會時認為,一個藝人,藝術造詣固然重要,而藝德更重要。既要做一個演好戲的人,更要做一個好的演戲人。
1990年,牛淑賢以《紅娘·報信·拷紅》、《宇宙鋒·裝瘋》、《梵王宮·梳妝》三出折子戲榮登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在頒獎儀式上,時任文化部常務副部長的高占祥當場為牛淑賢揮筆題詞:“東風有桃李,芳香滿京華,德藝雙馨。”時任中國文聯主席的曹禺題詞:“承前啟後,戲劇之花。”牛淑賢還多次獲得河北戲劇節優秀演員獎,並獲全國首屆中年豫劇演員電視大賽最佳演員獎、豫劇十大名旦金獎等國家級大獎。
1985年,北京電影製片廠為其拍攝了由傳統豫劇《金玉奴》改編的《棒打薄情郎》。
198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又將她主演的《丫環傳奇》搬上銀幕。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唱片社和許多音像公司都曾為她錄音錄像,灌制唱片、盒式磁帶。
2000年,牛淑賢的藝術搭檔、生活伴侶池海連不幸病故,牛淑賢強忍悲痛,仍舊為喜歡祥符調的觀眾堅持演出著,並組建了自己的劇團。得意弟子索海燕1991年獲全國“梨園杯”廣播大賽金獎並組建了海燕豫劇團,馬剛良也日益成熟,朱立新的表演頗似老師,為了更上一層樓,又進入中央戲劇學院深造。此外范雅鳴、紀小瑞、苗麗娜業已聲名鵲起,牛淑賢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2003年9月17日晚,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愛麗絲大劇院舉行的第20屆“亞洲最傑出藝人獎”頒獎典禮應該是牛淑賢一生非常值得記憶的時刻。當天,她獲得了“亞洲終身藝術成就獎”這一榮譽稱號,這也是對她戲曲藝術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最好褒獎與肯定。

藝術評價

她曾多次為毛主席、周總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文化界的領導、專家進行匯報演出,並受到親切接見和熱情鼓勵。
她曾主演了《紅娘》、《梵王宮》、《宇宙鋒》、《拾玉鐲》、《西山陽關》、《夜叉女》、《虎符》等各類行當的重頭戲,受到廣泛好評。1959年和1991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先後兩次拍攝介紹了牛淑賢藝術生涯的專題片《多才多藝的小演員》和《五歲紅——牛淑賢》。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唱片社和省、市級電視台、電台、音像出版社也曾多次為她錄音、錄像和出版磁帶。中央電視台為其錄製了《名家名段欣賞》專輯,並向國內外播放。上海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還將她主演的《丫環傳奇》、《棒打薄情郎》搬上銀幕,向全國發行。
1997年和1999年,她與愛人池海蓮兩次應台灣國立國光劇團邀請,到台灣進行藝術交流和講學,前後歷時近4個月,受到台灣文化藝術界的高度評價,並受到前國民黨資政陳立夫、前行政院長郝柏村親切接見併合影題詞留念。為加強兩岸的文化交流,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貢獻。

1991年,成為享受政府津貼的優秀專家。
2000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燕趙十三梅——牛淑賢》,較為全面地了她的成長過程及事跡。
2003年,受到美國紐約市文化局、林肯市藝術中心、美華藝術協會聯合頒發的“亞洲傑出藝人金獎”及“亞洲終身藝術成就獎”。
1990年,中國劇協主席曹禺曾稱牛淑賢為:“承前啟後,豫劇之光”;中國劇協副主席趙尋譽她為:“當代豫劇大王,當代豫劇皇后”。當時,《人民日報》、《中國戲劇報》、《中國文化報》、《文藝報》、《上海文化藝術報》、香港《文匯報》等數十家報刊,曾以“中國豫劇第一名旦”、“當代豫劇皇后”進行過報導。
獲得榮譽

1990年,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1991年,成為享受政府津貼的優秀專家。
1991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授於她“優秀表演藝術家”光榮稱號。
2003年,獲得“亞洲終身藝術成就獎”和“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人物評價
中國劇協主席曹禺曾稱牛淑賢為:“承前啟後,豫劇之光”;中國劇協副主席趙尋譽她為:“當代豫劇大王,當代豫劇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