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草

牛得草

牛得草(1933年-1998年5月30日),男,漢族,著名豫劇丑角大師,國家一級演員。河南省開封市人。原名牛俊國,牛得草是藝名。與陳素真、常香玉和唐喜成等大師一樣,牛得草在全國範圍內受到豫劇愛好者的喜愛。他技藝精湛,擅長丑角,唱腔詼諧幽默,自成流派。代表作品有《卷席筒》《唐知縣審誥命》等。1993年參與春晚,戲曲小品:《群醜爭春》。後者由牛得草親自執筆並主演,在1979年被北京電影製片廠改編為電影《七品芝麻官》並獲第四屆“百花獎”最佳戲曲影片獎。他的學生有金不換(梅花獎得主,現任中國國家一級演員)、張仙草(全國豫劇十大名醜獲得者之一) 等人。1998年5月30日,牛老師因病醫治無效在鄭州逝世,終年65歲。

基本信息

藝名來歷

牛得草——姜昆 牛得草——姜昆

豫劇表演藝術家牛得草,1933年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小時候他從師豫劇名醜李小需,專攻醜行,宗祥符調,可那時他連個名字也沒有。大家管他叫“小牛”。後來團里一位老藝人為他取名“俊國”,並說:“振興國家就靠你們這一代了!”

解放初期,牛俊國的丑角藝術已頗具特色。1950年曾在河南省匯演中獲得角色創造獎,開封的一些老戲迷都愛看他的戲。其中有一位老人叫李春芳,看完戲後常常到後台找牛俊國聊天,兩人成了忘年交。一天,李春芳對牛俊國說:“你丑角演得好,可惜名字不風趣,也不好記。大凡名演員都有個好藝名,如梅蘭芳、蓋叫天等。”牛俊國也有同感,他說:“牛俊國這名字是不怎么樣,尤其是在別人叫我時,如果吐音不準或咬字不真,或是聽不清楚,就成了‘牛進鍋’了,醜牛如果進到鍋里,不就成了煮熟的五香醬牛肉了嗎?總感覺很不吉利。”而且,俊國這名字與牛先生的演藝職業及他的“小花臉”行當也不對路。

李春芳老人表示要為牛俊國改個藝名。他是一個滿腹經綸的清末秀才,回家後,老人翻了一摞古書和字典,終於想出了個好名字。第二天,他找到牛俊國侃侃而談:

起名要因姓而宜。姓侯的有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便可以攀登跳躍,自由玩耍。還有叫侯寶林的,美猴王如果得了果林,就如同得到了風水寶地,便可以有美味可口的鮮果子吃。姓於的有叫於得水的,魚兒得了水,就可以自在暢遊。姓朱的有叫朱得康的,豬如果得了糠,就可以膘肥體胖。姓馬的有叫馬得料的,馬要是能夠得到營養豐富的好飼料吃,便可以身強力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你姓牛,牛兒如果能夠得到最喜歡吃的青草,便可以越吃越胖,力大無比,負重勁行,辛勤耕作,萬事如意,韌力無盡,事業有成了。我看你應該叫牛得草。

牛俊國聽了非常高興,他說:“老李給我取的這個名字,既幽默,又吉利,而且還頗有‘丑角’演員風趣滑稽個性特徵的深刻含義。如今解放了。我從一個要飯孩子和被人看作‘戲子’的窮藝人,成了人民的演員,是黨把我從地獄裡解放出來,重見天日,有吃有穿,不正是小牛得到了青草嗎?太好啦!”

從此,牛俊國的藝名便改為牛得草,字“清泉”,號“料足”,別號“飲水”。牛得草還有個小名叫小林,牛吃飽喝足後,還可以臥到茂密的樹林裡,美美的休息。牛得草,草、料、水、林俱全,只等奮蹄耕作了。他在日記本上寫下了八個大字:“立志為牛,藝為人民”。

牛得草這藝名,既詼諧富於哲理,又好記,與他的丑角身份很合拍。從此,牛得草奮蹄耕耘,在電影《七品芝麻官》中飾演“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小芝麻官一舉成名,家喻戶曉,他的名字叫紅了中原大地。  

藝術特色

牛得草《七品芝麻官》劇照 牛得草《七品芝麻官》劇照

在博採旁收、廣取眾長的基礎上融會貫通,自成流派,“官醜”尤稱一絕。他技藝精湛,唱、念、做、舞俱佳,既講究程式規範,又力求貼近生活;灑脫雅致,寓莊於諧;既有大家風範,又有鄉土氣息。

獲獎情況

由他執筆整理並主演的《唐知縣審誥命》1979年進京演出,曾獲文化部頒發的劇本整理一等獎和演出一等獎。該劇拍攝為電影《七品芝麻官》後,又榮獲第四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和“最佳故事獎”。香港《大公報》撰文稱他為“東方的卓別林”

職務稱號

牛得草 牛得草

他歷任鶴壁市豫劇團副團長、團長等職。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劇協理事,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會員,鶴壁市劇協主席。

主要作品

《七品芝麻官》、《做文章》、《張古董借妻》、《卷席筒》、《拾女婿》、《三不願意》等等。

活動年表

牛得草 牛得草

1992年11月,農曆壬申年:第二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

第二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共設6個獎項,38人獲獎。

獲獎的戲曲曲藝類演員

金唱片獎:杜近芳、關肅霜、袁世海、劉長瑜、谷文月、趙志剛、王盤聲、牛得草、李開敏、倪惠英、馬三立、姜昆、楊振雄

弟子傳承

豫劇牛派藝術傳人中的“四草一金”(葛圭璋藝名葛草旺、牛亞非藝名小牛得草、王藝紅藝名牛小草、張仙草、金不換)都在繼承發展著牛派藝術,牛派藝術已經成為河南著名的文化品牌。

專家評論

傳統戲劇中以丑角為主演的劇目不多,牛得草以丑角領團,把丑角唱成了劇團的台柱子,非常了不起。牛派藝術在劇本上體現了人民性、大眾性,在創作方法上充滿了機趣,加上極具觀賞性的表演,因此久演不衰。很多觀眾說,有些新排劇目不好看、不耐看,怎樣才能改變這一現狀?《唐知縣審誥命》中有很多值得學習借鑑的經驗。從牛派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到河南戲劇的繼承與發展問題,認為牛派藝術非常有特點,有很強的“劇種意識”,而“劇種意識”是流派聲腔發展的靈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