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袋

牙周袋

牙周袋是病理性加深的齦溝,是牙周炎最重要的臨床表現之一。由於牙齦的腫脹或增生使齦緣位置向牙冠方向移動,使齦溝加深,形成假性牙周袋;結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其冠方部分與牙根表面分離使齦溝加深,則形成真性牙周袋。牙周袋進行性加深可導致牙周支持組織不斷破壞,致使牙齒逐漸鬆動,移位,使牙間隙逐漸增寬,甚至使牙齒脫落。在臨床上可發現牙周袋部位的牙齦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牙齦發紅或呈暗紫色,牙齦腫脹,鬆軟,點彩消失,齦緣圓鈍並與牙面分離,用探針探查或進食時,牙齦易出血,輕壓牙齦,有時有膿液溢出,病員可自覺有口臭。牙周袋是由於長期存在的慢性齦炎向深部擴展而形成的。

基本信息

概述

正常的牙齦是與牙冠緊貼著的,用探針探查時,可以發現牙齦與牙冠之間存在一個深0.5~2毫米的天然淺溝,稱為齦溝。

如果牙齦受到細菌的侵襲或者機械性刺激時,牙齦就會發生炎症,並向牙冠方向增生,牙齦邊緣肥大,形成齦袋。

齦溝內充滿著炎性產物,破壞了牙齦和牙冠的結合,而使齦溝加深,牙齦和牙冠分離,在兩者之間形成一個盲袋,此即為牙周袋。

類型

牙周袋牙周袋
⒈牙周袋根據其形態以及袋底位置與相鄰組織的關係可分為兩類。

(1)骨上袋:是牙周支持組織發生破壞後所形成的真性牙周袋,袋底位於釉牙骨質界的根方、牙槽骨嵴的冠方,牙槽骨一般呈水平型吸收。

(2)骨下袋:此種真性牙周袋的袋底位於牙槽嵴頂的根方,袋壁軟組織位於牙根面和牙槽骨之間,也就是說,牙槽骨構成了牙周袋壁的一部分。

⒉牙周袋也可按其累及牙面的情況分為三種類型。

(1)單面袋:只累及一個牙面。

(2)複合袋:累及兩個以上的牙面。

(3)複雜袋:是一種螺鏇形袋,起源於一個牙面,但扭曲迴旋於一個以上的牙面或根分叉區。

病因

牙周袋牙周袋
①始於炎症過程使牙齦結締組織中的膠原纖維破壞;

②牙齦膠原纖維的變性、消失,使結合上皮得以沿根面向根方增殖;

③上皮受炎症的刺激出現釘突,並有大量中性粒細胞侵入結合上皮,使上皮細胞之間的連線更為疏鬆,當入侵的白細胞達到結合上皮體積的60%以上時,影響上皮細胞的連線和營養,靠近冠方的結合上皮即從牙面剝離,使齦溝底移向根方而形成牙周袋。因而,牙周袋的形成和加深必然伴隨著牙周附著喪失。隨著牙周袋的加深以及牙齦炎症腫脹的加劇,更有利於牙菌斑的堆積和滯留,由此更加重炎症,加深牙周袋,形成一個進行性破壞的惡性循環。

症狀

在臨床上可發現牙周袋部位的牙齦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牙齦發紅或呈暗紫色,牙齦腫脹,鬆軟,點彩消失,齦緣圓鈍並與牙面分離,用探針探查或進食時,牙齦易出血,輕壓牙齦,有時有膿液溢出,病員可自覺有口臭。探查可發現袋底位於釉牙骨質界以下。牙周袋進行性加深可導致牙周支持組織不斷破壞,致使牙齒逐漸鬆動,移位,使牙間隙逐漸增寬,甚至使牙齒脫落。但患者一般無疼痛,偶可有局部發脹、咀嚼隱痛等症狀。

檢查

X線攝片上可顯示牙槽峰有不同程度的吸收。

治療

袋壁刮治術:適用於4~5mm深的牙周袋、涉及牙面少、不需骨修整成形者可採用本手術方法。

以最小的創傷,最大的組織保留,用手術刮治並徹底清除袋壁病變組織,但保留牙齦外壁的方法,稱為袋壁刮治術,又稱閉合性內壁刮除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