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牌樓鎮以駐地牌樓得名。傳說清朝時期,當地九房孫家有位名人在朝廷為官,稱為都堂,後人為紀念他而樹立牌坊,故名。解放初期設立牌樓鄉,1958年成立牌樓人民公社,1969年與穿山合併仍稱牌樓公社,1983年體制改革時恢復牌樓鄉,1992年全省撤區並鄉時建立牌樓鎮。
221省道在境內南部斜穿而過;縣鄉公路向北通至殷匯,向東北通往大王洞風景區;村村公路、通電、通電話。
牌樓鎮全境地勢自東向西傾斜,東南山勢起伏較大,西北山坡連綿平緩,屬半丘陵半山區。境內由南向北自然形成一條牌樓河,猶如一條緞帶纏繞於青山碧野之間,自南向北流經本鎮6個村,經秋浦河匯入長江;西南豐收河自
牌樓鎮農業以水稻為主,兼有茶葉、小麥、油菜、山芋、豆類等;林業竹木資源豐富;大王洞神仙毫綠茶、天鵝孵蛋雲霧茶、東源桂花茶等十餘種名茶,其中池紅茶還出口遠銷海外;地下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且儲藏量大,品位高,主要有石灰石、煤炭、錳、銻、銅、方解石等,尤以石灰石、煤炭更甚。
牌樓鎮全鎮村村有國小、鎮有中學。鎮有衛生院,各村均建有醫療室。設有文化中心、廣播電視站;電視,有線電視轉播台;影劇院等文化娛樂設施。敬老院里可供養20位老人。
牌樓鎮境內豐收村有一革命烈士紀念碑,立於1960年。以紀念1949年解放軍一支部隊在次一次戰鬥中犧牲18位烈士。
牌樓鎮大山村曾於1958年被國務院授予“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並存有獎牌。
牌樓鎮號稱江南奇觀大王洞風景區是省級風景區,位於境內大山村和穿山村的青螺山與仙踩尖山麓。全洞由大王 洞、大天牢洞和小天牢洞三洞組成,三洞幹線長2200米,總面積10多萬平方米,洞中落差高達70米,形成天下諸溶洞中罕見的溪流、瀑布、彩虹、水簾。進入洞內瀏覽,但聞潺潺水聲不絕於耳,鍾乳奇石目不暇接,且洞內洞中有洞,洞中有樓,洞與洞相連,樓與樓相望,洞府奇觀堪稱天下溶洞之“大王”。洞外是一山間盆地,四周山石如城。盆地外沿,是曾使李白流連忘返,並譽為可與瀟湘水色相媲美的秋浦河,河旁有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的釣魚台。洞內洞外,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如此美景,吸引了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早在北宋年間,就有著名詩人梅堯臣和名人滕子京同游探幽,賦詩唱和,留下了千古絕唱。滕學士詩曰“洞戶千年叫不開,白雲無主自徘徊。只因種玉人歸後,一閉春風待我來”。大王洞開發後,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了“大王洞”洞名,艾青、臧克家等文學家、書法家都賦文贈墨。大王洞以她特有的雄姿、迷人的風采和洞中奇觀,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外遊客。把大王洞風景區建成國家級旅遊區。
鄉鎮發展
牌樓鎮共有企業271家,其中註冊資金5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88家,規模企業16家,產值過億元企業2家,過1000萬元企業13家。2007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15.1億元,同比增44%;工業增加值4.1億元,同比增35%;其中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7.2億元,增加值1.9億元,銷售收入7.3億元,利稅7657萬元,同比分別增85%、81%、91%和76%。全年生產石膏185萬噸、石膏粉32萬噸、石膏砌塊60萬平方米、醫用紗布27720萬米、汽車玻璃41375平方米,同比分別增18%、80%、10%、20%、22%,產銷率達102%,產品遠銷廣東、廣西、河南等20多個省市和日本、香港、台灣等地。以穩健為支撐的牌樓工業園、以楊家橋為軸心的商貿園、以弘業物流為龍頭的物流
園、以強台為中心的石膏工業走廊和粉煤灰建材經濟帶的格局基本形成。2007年,牌樓鎮招引區外境內資金8600萬元,外資228萬美元(穩健三期),分別占年計畫的91%、114%。
2007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3721萬元,同比增18%,其中多經產值20935萬元,比重占88%,同比增加15個百分點。堅定不移地發展優質糧油、蔬菜、畜禽、水產四大板塊建設。優質水稻生產面積達1萬畝,發展優質油菜示範基地5000畝,占全市示範基地的1/2;全鎮蔬菜種植常年園面積達3300畝,蔬菜大棚775個;發展生豬養殖大戶6家,增加生豬出欄能力3萬頭,引進了全區唯一一家規模化萬隻養鴨場,年出籠10萬隻的養鵝場已開工建設;全鎮放養水面12000畝,其中精養水面5600畝。堅定不移地實施“龍頭”帶動。依託金奕米業發展優質稻生產,依託寶源集團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依託日月星油脂、天健科技發展優質油菜種植,依託楊家橋生豬屠宰有限公司發展生豬養殖,依託城東水產品銷售協會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把農業作為企業的原材料來做大做強,達到了企業、農民互惠雙贏目的。為了幫助農民更好地抵禦市場風險,組建了生豬養殖協會、湖北省來龍蔬菜專業合作社、東寶區鐵牛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等中介服務組織,全鎮約50%的農戶跨進了現代農業體系。堅定不移地實施品牌戰略。來龍村綠色蔬菜技術推廣項目已獲省科協資助;來龍村、泗水橋村投資330萬元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正在緊張建設之中;全鎮實現小龍蝦養殖面積800畝。堅定不移地建設新農村。來龍、革集兩試點村建設規劃和方案已經開始實施,45戶農戶環境整治初見成效。在完成來龍、牌樓村260口沼氣池建設的基礎上,又在革集、泗水橋、楊沖、長崗四個村完成了450口的沼氣池建設。
牌樓鎮全年完成地稅收入480萬元,一般預算收入196萬元,同比分別增34%、44%。商貿流通進一步活躍,弘業物流等100家商貿企業用現代化的流通方式架通了城鄉經濟互動的橋樑,年交易額達到5.5億元,上繳營業所得稅達180萬元,物流企業已成為鎮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2007年籌資200萬元,完成了荊東路2.2公里、長崗路2.4公里水泥路面建設和城山村3.2公里通村油路建設;針對榮星路破損嚴重的狀況,組織轄區內膏礦老闆籌資50萬元對榮星路進行了維修改造,投資23萬元的福利院水泥路
面也已建成通車,全鎮路網建設已成規模。對村級公路正在試行養護承包制度,實行量化管理,形成合力,確保村級道路管護到位。來龍、花竹、牌樓、新生、居委會5村全面或部分自來水已入戶,新增1272人用上了自來水。千方百計地籌措資金在集鎮居住集中區修建了2個垃圾房,並指派專人負責垃圾的清運和路道清潔;投入資金11萬元,在集鎮主幹道架設了路燈,保證了居民晚間行路安全。以上各項建設有力地推進了我鎮的城鎮化進程。全年發放城鎮低保金61236元,發放農村低保金94440元;廉租住房租金補貼6840元。全年為近20名特困農戶申報了大病醫療救助,發放救助金近3萬元;3戶農村特困農戶危房改造工作按期竣工。移民扶持有條不紊,移民項目資金已全部發放到戶。扶殘助殘工作力度加大,為2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做了白內障摘除手術。分期分批免費培訓殘疾人20名,安排就業3人。
牌樓鎮全面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共接待處理各類信訪案件84批114人次,辦理赴市、區信訪件書面回告率達100%,來信辦理達100%,有3個村實現了零上訪。共發生刑事案件30起,同比下降19%。治安案件14起,同比下降50%。進一步完善了“166”法律服務網路,組建了18支110人由村民、村兩委幹部和村民代表、黨員組成的法制宣傳隊伍,入戶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各村建立了民調室,開辦了民調宣傳專欄,收集整理了十勸歌,利用民間小調等形式開展傳唱活動,為促進全鎮民風和社會風氣的好轉起到了積極作用。“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紮實開展,依法行政水平和民眾法制素質不斷提高,去年6月,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被最高人民法院、法務部授予“全國模範調解委員會”榮譽稱號。全鎮圍繞“安全生產零事故”的核心目標,依法落實責任,完善措施,建章立制,專項整治。非煤礦山、工商貿企業、危化品企業、煙花爆竹及其他領域的安全狀況總體穩定,安全態勢平穩。
新農村建設
自2007年來,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精神,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步伐,提高農民生產水平和生活質量,牌樓鎮按照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要求,突出“新”字,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
牌樓鎮在環境方面,按照飲水安全、道路通達、環境美好、能源清潔、信息暢通的要求,加強人居環境治理。四
截止2008年,完成了17個村(居、場)23公里的通村油路建設;完成了集鎮2.5公里路段的硬化工程;完成了來龍、花竹、馮廟、城山、牌樓5個村的人口飲水工程;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實現了村村通電話;開通了長崗、來龍、城山牌樓、新生、花竹、榮星、居委會等8個村有線(或數字)電視。在完成小型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完成了官廟、石井等10座小型水庫的脫險整治任務,新推堰塘560口,硬化渠道20公里,增強了水利設施的蓄水保全能力。
牌樓鎮通過實施“設施強農”、“生態美農”工程,進一步加強村莊整治,開展“一建二清三治四改”,全面推進農村生態家園建設。目前牌樓鎮已建新型沼氣池200口。同時他們還積極倡導農村精神文明新風尚,開辦了村級文化活動室,組建了長崗村潮升樂隊、居委會腰鼓隊等基層文化隊伍,網路演職人員200多人。
牌樓鎮每年春季鎮政府會組織技術人員或邀請市、區農業專家採取授課、看光碟等形式,對全鎮15個村、1個居委會、2個場進行農業技術輪訓,輪訓人次達到5000餘人,並重點推廣了水稻旱育節水拋植、棉花“百無”高產栽培、新世紀紅菜苔栽培等新技術;引進了華油雜12號、鄂雜棉4號、高澱粉鄂薯5號等23個農業新品種。把一些國家新政策、新技術及時送到農民心中,科普率達100%。鎮裡還積極利用城郊優勢,多方面引導農村勞動力由生產經營領域向服務領域轉移。2007年牌樓鎮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達到了3300人,僅此一項,人平增收70元。
牌樓鎮已有3個村成為牌樓鎮新農村建設的排頭兵、領頭雁。牌樓鎮來龍村調整農業結構,以蔬菜生產為主導產業,帶動豬—沼—漁業的立體養殖業。2005年,他們建好了1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現蔬菜大棚已達240個。今年,又積極爭取市農業局、區政府的支持,積極做好二組、三組100畝設施大棚蔬菜地的建設,2008已經開始動工。此村還以步步高養殖場為龍頭,發展生豬養殖戶平10頭以上,飼養生豬50頭以上的農戶達到了20家,實現了“飼料加工—飼養母豬—繁育仔豬—育肥出售商品豬”一體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