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痹

熱痹

熱痹,病名。熱毒流注關節,或內有蘊熱,復感風寒濕邪,與熱相搏而致的痹症。又稱脈痹。出自《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證治準繩·痹》:“熱痹者,髒府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陽遭其陰,故(疒帬)痹熻然而悶,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之狀,唇口反裂,皮膚色變。”並可見關節紅腫熱痛,發熱,煩悶,口渴等症。治以清熱祛邪,宣痹止痛,用白虎加桂枝湯、升麻湯。熱毒盛者,用《千金要方》犀角湯加減。本病可見於現代醫學所指的痛風急性發作期、感染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久治不愈者、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當上述疾病某階段表現為熱痹時,均可依熱痹辨證論治。風濕熱痹,風痹又叫行痹,以串痛為主,濕導致的主要是局部酸沉痛,熱痹主要是關節紅腫疼痛,如症狀一起出現,一般是風濕阻滯經絡,影響經氣運行,鬱積化熱,從而使關節局部產生紅腫疼痛,就叫風濕熱痹。

基本信息

病因病機

熱痹的產生,多因直接感受火熱之邪,或風寒濕邪郁久化熱而成,亦可由臟腑功能失調,如陽熱體質,內有蘊熱,或陰血虧耗、陰虛陽亢之體,感受外邪侵襲,邪氣入里化熱,流注經絡關節;或風寒濕邪日久纏綿不愈,邪留經脈,郁久化熱,氣血痹阻而致。
本病起病急驟,病情發展迅速,病性為實證、熱證,或虛實挾雜,其病機始終以熱邪的病理變化為核心,但由於風寒濕邪入侵可轉化為熱痹,因此熱痹也出現寒熱錯雜、陰陽交混的複雜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

熱痹症狀熱痹症狀

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不能屈伸,得冷則舒為特點。可涉及一個或多個關節。熱邪致痹可單一出現,或熱與濕相結,濕熱閉阻,表現為關節或肌肉紅腫熱痛,屈伸不利,步履艱難,可反覆發作。發病年齡以青壯年為多,女性多於男性,好發部位為膝關節、踝關節、趾(指)掌關節等。

併發症

會發生風濕熱痹,風痹又叫行痹,以串痛為主。濕導致的主要是局部酸沉痛。熱痹主要是關節紅腫疼痛, 它們在一起出現,一般是風濕阻滯經絡,影響經氣運行,使陽氣鬱積化熱,從而使關節局部產生紅腫疼痛,就叫風濕熱痹。

診斷

1.發病較急,若繼發於風寒濕邪郁久轉化而來,可有逐漸變急的徵象。本病多發生在夏季,受暑熱之氣而發病,其他季節均可發病,年齡多為青壯年,女多於男。好發部位在四肢關節,多累及1個或2個關節。

2.或素有痹病史,反覆發作不愈,可於長期服溫燥藥,或用其他方法治療之後,逐漸出現熱痹證候者。

3.自覺關節或肌肉灼熱、紅腫、疼痛,甚則痛不可觸,得冷則舒為特徵。可伴全身發熱、煩躁不安、汗出、口渴等症狀。

4.病變部位皮膚可焮紅,或潮紅、紫紅,多有明顯腫脹,關節屈伸不利,或皮膚有紅斑、硬結,觸之熱感,但熱度可輕可重。

5.舌質暗紅或鮮紅,舌苔黃色或黃白相兼而厚,脈滑數。 具備第2、3、4條,再參照其他各條,即可確立熱痹的診斷。

辨證施治

1.風熱痹阻證

(1)證候發病急驟,關節、肌肉遊走性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可見紅斑,痛不可觸,遇熱則重,得冷稍舒,關節屈伸不利。伴汗出、惡風、發熱、口渴、唇乾。舌紅苔黃、脈浮數。發病急驟,關節肌肉紅腫灼熱呈遊走性疼痛,為該證診斷要點。

(2)治則清熱疏風,活血通絡。

(3)主方大秦艽湯加減。

(4)方藥秦艽、生石膏、當歸、白芍、羌活、防風、黃芩、白芷、生地、茯苓、川芎、白朮、知母、地龍、豨薟草、甘草。

若局部腫脹甚,加防己、苡仁;遊走痛甚可用威靈仙、海風藤;肢熱有紅斑加忍冬藤、桑枝。

2.濕熱痹阻證

(1)證候關節或肌肉灼熱、腫脹、疼痛、重著,皮膚發紅,或見硬結、紅斑。可伴發熱、口渴不欲飲、煩悶不安、周身沉重、溲黃渾。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關節肌肉灼熱、腫脹、疼痛、重著及苔黃膩、脈滑數等,為診斷要點。

(2)治則清熱利濕,宣通經絡。

(3)主方宣痹湯。

(4)方藥木防己、杏仁、滑石、制半夏、晚蠶砂、苡仁、連翹、赤小豆、梔子。

若濕濁甚者,加蒼朮,萆薢;舌質紅,苔不厚膩者,半夏可減去;痛甚加薑黃、海桐皮;局部熱重,加生石膏、知母、忍冬藤;肢體肌膚有斑者,加赤芍、丹皮。

3.寒證錯雜熱重於寒證

(1)證候關節肌肉紅腫熱痛,但局部怕冷畏寒,得暖則舒,或自覺發熱觸之不熱。筋脈拘急,肢體關節屈伸不利,甚則僵硬強直。全身可見身熱不揚,或發熱畏寒,口乾不欲飲,或喜熱飲,或自汗身涼。舌紅苔白,或舌淡苔黃,脈弦數或弦緊。關節紅腫熱痛,但局部怕冷畏寒,得暖則舒,為本證診斷要點。

(2)治則清熱活血,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3)主方痛風湯加減。

(4)方藥龍膽草、炒蒼朮、黃柏、忍冬藤、生石膏(先煎)、膽南星、桂枝、當歸、川芎、紅花、防風己、神曲、威靈仙。

關節、四肢肌肉痛甚者,加醋元胡、赤白芍;關節變形、屈伸不利甚者,酌加土鱉蟲、露蜂房。

4.熱毒證

(1)證候關節肌肉赤腫焮熱,疼痛劇烈,痛不可觸,得冷則舒,關節腫脹,或有波動感,其色紅紫,關節屈伸不利。伴壯熱煩渴,甚則神昏譫語。舌紅或紅絳,苔黃或黃膩,脈弦數。關節赤腫焮熱、疼痛劇烈或有波動感,為本證診斷要點。

(2)治則清熱解毒,涼血活絡。

(3)主方清瘟敗毒飲。

(4)方藥石膏、生地、水牛角、黃連、梔子、桂枝、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丹皮、生甘草。

若腫痛不消,加防己、忍冬藤、桑枝、蒼朮,以加強解毒通絡之效。

5.痰瘀熱阻證

(1)證候痹病日久不愈,痰瘀化熱,致關節肌肉刺痛,痛處不移,灼熱紅腫,局部肌膚色紫黯,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結或淤斑,肢體頑麻,甚至關節變形,屈伸不利。亦可見眼瞼浮腫,面色晦黯,或胸悶痰多。舌質紫暗或有淤斑,苔白膩,脈滑澀。病久不愈,局部刺痛,痛處固定,灼熱紅腫,有痰核硬結,為本證診斷要點。

(2)治則行瘀化痰,清熱通絡。

(3)主方身痛逐瘀湯合雙合散加減。

(4)方藥桃仁、當歸、五靈脂、制香附、秦艽、羌活、制沒藥、制半夏、牛膝、地龍、土茯苓、忍冬藤、川芎、陳皮、黃柏、甘草、茯苓。

若痰瘀不散,疼痛不已,酌加炮山甲、烏蛇、蜈蚣、土鱉蟲,以搜風散瘀,通絡止痛;痰留關節,見皮下結節,可加制膽星、白芥子,以豁痰散結;若痹久不愈,損傷正氣,神疲乏力,面色不華,可加黨參、黃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