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
簡介
在植物組織培養中,小植株的生長方式有三種:一是植物靠光合作用進行自然生長(自養);二是植物體靠培養基中的糖進行異養生長(異養);三是植物既靠培養基中的糖又靠人工光照,同時進行異養和自養生長(兼養)。現在常規的植物組培快繁技術大多數是以第三種方式進行。在異養和兼養的條件下,小植株主要依靠培養基中的糖作為碳源,極易引起微生物的污染。為了減少微生物的污染,封閉的、小的容器必須被使用。在小的培養容器中,環境控制系統的開發是困難的;由於培養基中糖的成在,導致葉片表層結構發育差,氣孔開閉功能不強,葉片小,葉綠素含量降低,最終抑制和降低了小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與植株自然生長差異懸殊的容器內環境,還導致植株生理、形態上的一定紊亂,難以適應的種類會生長發育延緩或死亡;有的種類會出現植株生長細弱,葉片舒展度差,生根不良,引起馴化階段植株較高的死亡率;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依靠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往往導致畸形和變異。
現代的研究已經證明,培養容器中的小植株都有相對高的光合能力。在光獨立培養及無糖條件下,也可能比在異養和兼養的條件下生長得快。原有技術高成本的原因之一,是培養基中糖的存在,糖的成本占培養基成本的12%~15%(按每瓶培養基加30g糖計),同時常規植物組培快繁生產過程中,出現的高污染率,也由於培養基中糖的存在而引起。在此論點下,植物組織無糖快繁技術的概念被提出來了。
植物組織無糖快繁技術與常規的植物組織快繁技術不同之點在於改變了碳源的供給途徑,即改變培養基成分,培養基中不再含有糖;組培苗由原玻璃瓶內養殖改為箱式大容器培養;輸入可控制量的CO2氣體作為碳源。並通過控制培養環境因子,促進植株光合作用速率,使之由異養型轉變為自養型。因而可使植株長勢良好,生物量較有糖培養的顯著增加,污染率明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