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其實,“無毒不丈夫”是俗語“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的簡略形式。毒,狠毒;丈夫,即大丈夫元.馬致遠《漢宮秋》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無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或單用,如劉致《上高監司堯民歌》:“法則有準使民服,期於無刑佐皇圖,說與當途,無毒不丈夫,為如如把平生誤。”或與“恨小非君子”連用,如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王樞密上云:‘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恨,通狠。上下兩句寬對,“恨”對“毒”為同義相對,即“恨毒”(狠毒)。整個俗語的意思是,作為君子或大丈夫,該狠的就要狠,該毒時就要毒。儒家認為,謙謙君子應該“溫良恭儉讓”,應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產生這樣的反叛儒家道德準則的俗語是需要有一定的社會思想文化基礎的,而元代平民社會中便具有這種基礎,因此“無毒不丈夫”這個俗語能夠得以生存並被廣泛使用。後來人們用正統的儒家道德觀念去改造這個俗語,結果是“毒”通過同音替換的方式被曲解為“度”,為了與“度”對偶,“恨”被換作“量”,“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訛變為“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但是由於“無毒不丈夫”生命力太強,影響太深,實際用例中“度”始終沒有將“毒”替換下來,結果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應該有肚量,有志氣有作為的人該狠毒時就要狠毒。成語典故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你不辯賢愚,無毒不丈夫。”【舉例造句】:那侄少爺見如此情形,又羞又怒又怕,回去之後,忽然生了一個‘無毒不丈夫’的主意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前半句可以理解為度量大,下半句的“度”字如果理解為計算,推測,或者尺度,刻度的話,那么,和“無毒不丈夫”意思差不多,因為精於計算,審時度勢的人一般不出手,一出手絕對又準又狠,感覺像毒蛇一樣,一出手就必殺。
詞語辨析
原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 民間諺語聯對。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話絕對是中國眾多以訛傳訛的話中最搞笑的一個例子之一,就算是剛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國中生,也能輕易看出這其中的不妥之處,首先,這無毒不丈夫,就跟我們認識的古人崇尚的價值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說那些坦坦蕩盪胸懷寬廣的男人,什麼時候惡毒陰損,暗箭傷人這種前綴也能放在前邊來形容大丈夫了?
原來,這句來自民間的諺語本來應該是 "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 ,這本來是個很好的句子,裡邊充分運用了對仗。顯示出了一份陽剛有力的氣魄,一個胸懷坦蕩的男人形象就躍然於紙上,可惜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的這一句話,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謂的學高八斗的 " 君子 " 嘴裡就變了個味。為什麼呢?這要從古時候文人的習性說起,在這副對聯式的諺語裡,"度"為仄聲字,犯了孤平,念著彆扭,很容易讀為平聲字 " 毒 " ,那些對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學者們某天吃飽了沒事兒乾,便發揮他們的專長自做主張,把這句改為 " 無毒不丈夫 " 了,於是這句話,終於成了典型的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筆下的又一個犧牲品, "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 ,原話里一個君子對一個丈夫,一個度對另一個量,本來是很完美的一個句子,可經過上千年的以訛傳訛,竟成了 " 無毒不丈夫 " 這句現在我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這句話的整個演變過程,我寧可相信是無意的,否則也太缺德了,這不故意往咱男人身上抹黑么?但就是這無意的一個訛傳,卻也給我們帶來了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先入為主,潛移默化。無毒不丈夫,我們天天在耳濡目染這個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際,心裡的價值觀人生觀,難免也會受到些不良影響,天天看著電視裡奸人慫恿主角幹壞事的時候都用這句: " 乾吧!無毒不丈夫! " 然後主角想想也對,於是五指併攏手掌上舉,狠狠地做一個切的動作: " 無毒不丈夫,乾! " 你能說同樣作為一個男人,這東西看久了你的思維能不收到一丁點兒的影響么?關於這種語言的影響力量,我再舉個例子,比如隔壁頂撞了我一下,這時候我朋友張三來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話勸我: " 老話說,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大如啊你是個男人,就別跟他一般計較了。 " 張三這樣說,我這個大丈夫當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計較這種小事,可如果另一種情況,張三來和我這么說: " 這老話怎么說的?無毒不丈夫!大如,你是男人,不能慫啊!給你刀,去做了他!" 看看,我聽到他這話,除了接過刀速度衝出去亂砍以證明自己是個男人之外,還真沒什麼好辦法,你說對不對?
無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歪曲程度:9
反面影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