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會月,是地方政府部門為了精簡會議,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而實行的一項舉措。“無會月”已經在很多城市實行,有的地方一年已有多達四個月的“無會月”,還有的每月都要有“無會周”。從實行的情況來看,各地在“無會月”期間也基本上都做到了“無會”。“無會月”一詞源於何年何月,似乎無法考證,但對“無會月”一詞,想必人們並不陌生。因為近年來,“無會月”“無會周”成了時髦的提法,各地紛紛效尤,但大都是“曇花一現”。
實行案例
“江蘇省寶應縣委日前作出決定,明確2009年三、四月份為“無會月”,期間原則上不召開全局性和部門條線會議工作會議,確保各級幹部能夠集中精力狠抓工作落實。這是該縣貫徹全省機關作風建設大會精神,切實改進機關工作作風的最新舉措。”(2009年02月13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山東煙臺市近日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節約型機關建設的通知》,確定了九項有關加強節約的規定。要求大力精簡會議、活動和檔案,嚴格控制會議數量、規模和會期,確定每年的4月、5月、8月、10月為無會月,無特殊情況原則上不召開全市性會議。”(2009年4月5日《珠海特區報》)
“針對基層反映會議多、檔案多的問題,吉林省明確2009年以省政府名義召開會議、下發檔案數量要比2008年減少10%,把3月、8月定為“無會月”。(2009年4月12日《人民日報》)
評論
其實,有關精簡會議、整治文山會海的新聞並不鮮見。設立“無會月”的本意是為了轉變工作作風,提高部門工作效能。問題是,轉變工作作風,提高部門工作效能難道非要通過提前安排好的月份來實現嗎?即使在“無會月”真的無會,會不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無會月”之後會議又泛濫成災,一些部門和單位把原本計畫在“無會月”召開的會議挪到“有會月”,這樣一來,“會議經濟”和文山會海其實還會大行其道。
文山會海確實是頑疾,但這並不意味著不開會,而是對於可開可不開的會堅決不開,能開小會的不要開大會,能開電視電話會議的就不要集中開,內容相近的會議合併開。最根本的一條,整治文山會海的關鍵不是少開多少會或者幾個月不開會,而在於會議是否能夠解決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為了整治會議多,就提前幾個月制訂某個月份為“無會月”還是一種形式主義病,而且,一旦到時候因為特殊情況,在“無會月”又不得不經常開會,一定程度上會使政府威信受損,公信力受到削弱。
“無會月”形式主義的另一個表現是,在某些地縣,“無會月”制定顯得很隨意,缺乏更多的調查研究,往往是地市制定自己的“無會月”,而省市又制定自己的“無會月”,幾個“無會月”之間經常出現交叉,這樣一來,省市的“無會月”可能就是某些地方的“有會月”,而地方的“無會月”又會成為上級機關的“有會月”,如此自相矛盾的情況下,這種缺乏科學規劃和統一調研的“無會月”也終究會成為一種擺設。
應科學對待
眾所周知,召開會議是各級領導和部門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上至國家大計、下到百姓瑣事,都可以通過它集思廣益,做出合理決策。所以,精簡會議、整治文山會海的關鍵並不在於開不開會,而是在於會議是否解決了問題。為了不開會而不開會,反而又陷入了形式主義,並無任何實際意義。
精簡會議、整治文山會海不是不要會議,而是要使會議少而精、短而實、小而深,能不開的則不開,能合併的則合併,能縮小的不擴大,能降規格的不提高。領導同志和會議的組織者,要按照會議的特點和要求精心做好會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不開無準備的會,不把與會議主題聯繫不緊密的內容拿到會議上;要開短會,講短話,言簡意賅,直接了當,會議日程要嚴密緊湊,會議內容要與當地實際聯繫緊密;要突出會議重點,抓住會議主題,有決議、有決策,解決具體問題,力戒泛泛而談;要打破一報告、二講話、三討論、四總結的固定模式,根據會議內容採用靈活多樣的開會方式,大力提倡開小會、開短會、開現場辦公會,面對面解決問題。要善於利用現代通訊工具及媒體召開會議、傳達精神,既能節約開支,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這樣的“會議觀”,才是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才是科學發展觀的“會議觀”,也是防止“無會月”再次落入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窠臼的有效“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