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鐵頭[毒蛇]

烙鐵頭[毒蛇]

即原矛頭蝮(學名: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又名龜殼花 (學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為蝰科原矛頭蝮屬的爬行動物,俗名烙鐵頭、筍殼班等、老鼠蛇和惡烏子等,是台灣六大毒蛇之一。 龜殼花常與無毒的擬龜殼花混淆,不過擬龜殼花的頭部較圓。

基本信息

簡述

即原矛頭蝮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學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為蝰科原矛頭蝮屬的爬行動物,俗名烙鐵頭、筍殼班等、老鼠蛇和惡烏子等,劇毒蛇。

形態特徵

頭長呈三角形,頭長約為其寬的1.5倍.頸細 頭背布有很多細鱗片 吻較窄

兩鼻間鱗較小,隔有數片更小的鱗片 左右兩眼上鱗之間一橫排上有小鱗14--16片

鼻鱗與頰窩鱗前緣之間有1--數片小鱗

體長1米左右 體背顏色棕褐 在背部中線兩側有並列的暗褐色斑紋 左右相連成鏈狀

腹部灰褐色 有多數斑點

棲息于山區森林中 尾具有纏繞性 夜行性 食蛙 蜥蜴 鼠 鳥

主要分布省份: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河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四川 貴州 雲南 陝西 甘肅 台灣

形態特徵

頭長呈三角形,頭長約為其寬的1.5倍。頸細 頭背布有很多細鱗

烙鐵頭[毒蛇] 烙鐵頭[毒蛇]

片 吻較窄,兩鼻間鱗較小,隔有數片更小的鱗片。左右兩眼上鱗之間一橫排上有小鱗14--16片。鼻鱗與頰窩鱗前緣之間有1--數片小鱗。體長1米左右 體背顏色棕褐,在背部中線兩側有並列的暗褐色斑紋,左右相連成鏈狀,腹部灰褐色,有多數斑點。有夜行性。

生活習性

生活於丘陵及山區, 棲於竹林、灌叢、溪邊、茶山、耕地, 常到

 原矛頭蝮 原矛頭蝮

住宅周圍如草叢、垃圾堆、柴草石縫間活動。川西牧區的劇毒蛇,吃鳥和小型獸類。卵胎生。海拔:82~2200(m)。

棲息于山區灌木林,竹林溪邊,住宅區附近陰濕的環境中,常盤踞在柴堆內。多在晚上活動,尾有纏繞性,有時盤纏在樹上或竹子上。由於身體瘦長,捕食,攻擊都比較靈活。以魚、蛙、蜥蜴、鳥為食。小雪至次年清明為冬眠期,常利用樹洞,竹洞作為越冬場所。[3]為卵生,每次產仔5-13枚,自然溫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

物種毒性

管牙類毒蛇,局血循毒。最大放毒量108毫克,對人致死量48毫克(乾重)。萬分之一毫升(稀釋)蛇毒注射於10克體重的小白鼠,2小時內即死亡;若用5000分之一濃度的蛇毒0.5毫升皮下注射,或取0.5毫升由腹腔注射,小白鼠均在24小時內死亡,直接死因為呼吸麻痹。

地理分布

是一種中國分布較廣的小型毒蛇

中國分布:浙江, 安徽, 福建, 台灣, 江西,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四川, 重慶, 貴州, 雲南, 陝西, 甘肅。

其它分布:印度(阿薩姆), 孟加拉國, 緬甸。

亞種分化

劃分列表
中文名拉丁屬名定名人
菜花原矛頭蝮 Protobothrops (Gunther)
原矛頭蝮 Protobothrops (Cantor)

保護等級

瀕危因素: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